“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在国胜的遗著《仰望蔚蓝》里,一个纯净的灵魂,以不屈的姿态,不息探寻着美的苍穹……

诗性意义的人间坚守
——读陈国胜遗著《仰望蔚蓝》
作者:李国荣
打开《仰望蔚蓝》的电脑文档,阅读着这些有温度的文字,似乎,国胜就站在眼前——有点黝黑的肤色,灿烂的干净的笑容。

(图为本文作者)
我和国胜有着多重关系——老乡、老同事、邻居、球友,当然,同为五月诗社的成员,我们又是诗友。无论是年轻时代的激情满怀,还是中年的静水流深,他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和创作定力,并把这些场景和个人经验转换成多样化的文本。这部遗著收集了他的诗歌、评论、新闻特写、人物专访、文学评论、电影评论、散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和歌词等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新闻记者、公共写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多个社会性角色的影子,也可以发现多种职业角色的人生经历为他积累的丰厚的心理资源。最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文本,我们始终能够看见一个敏感又清晰的国胜、作为一个诗性的观察者、思考者的国胜。
尽管《仰望蔚蓝》是一部多文本的著作,增加了一点解读和评论的难度,但是,从新闻美学和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就能够找到其贯穿多种体裁文本的一致性:真、善、美始终是国胜新闻或者诗歌作品的价值遵循和本质追求。
纵观国胜四十年的职业生涯,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从事的是新闻工作。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火灾、洪灾、抓捕等等各种新闻场景,肩负起在现场和真相的记录者的责任。他用细腻的笔触记述文化人、音乐人、新闻人等等人物的专访,呈现他们鲜活的工作、生活场景,挖掘、传播他们的人格力量。他在电视专题片中述说一所名校追寻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懈努力。新闻,有自身独特的写作范式。国胜在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中体现出了深厚的专业性功底,对时代生活各种场域和人物的敏感触达。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一直在坚守“真”和至善的新闻伦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递正能量,践行正确的新闻美学理念,不断唤起受众的审美感受。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呈现。与新闻作品一样,其中作为传播媒介的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无不折射着他作为创作主体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追求。
“诗歌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可以烹煮食物,点燃爱火,任人幻想。”(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不是来演讲的》)。国胜的诗歌坚持抒写世俗生活的日常,从典型的生活场景中抽离出有烟火气的温暖诗意。“桔色的路灯下|一条街就像一列车厢|有些弯曲|望不到尽头”,带有叙事性的《走过一条街》是这辑诗歌作品的其中一个代表。一个特定的时间(早晨)、一个特定的空间(一段老街)、一个特定的行为(买早餐及其他)、一群熟悉的陌生人(讨生活的小贩),白描式的市井叙事,有节制的情感抒写,却写尽了普通人的人生况味,诠释着诗人浓浓的民生情怀。奶奶、母亲、二叔、朋友、恋人、同学、同事、诗友......亲人、生活在身边的平常人往往成为诗人的抒情对象。他努力通过生活物象和日常事像来营造诗的意境,准确、深刻、清晰地抒写某些复杂的生命体验,构建一个意象符号系统,让读者透过这些意象窥探他来自生活的个人经验、情感秘境和价值追求,朴质中蕴藉深情,由此带来共情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诗性意义”是马利坦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性意义由两部分组成,即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作为知识分子写作,《仰望蔚蓝》中收集的评论、散文等文本都很好呈现了作品的逻辑意义和想象性意义,形成了理性与诗意糅合的语言形态。我们从中看到了诗人对传统的文学价值美学的思辨和坚守,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关照,对站在精神体验高度的努力。
这些,正是《仰望蔚蓝》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

22年前的秋天,我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有一个下午,我在西单的新华书店接到国胜的电话,他说有个机会离开韶关电视台,调动去深圳一家重点学校,但是他不确定是否要离开。我给了他很肯定的回答。他很快办妥了调动手续。深圳、韶关,不远的距离,算不上一场远行,所以我们还偶有欢聚。但是,这一次,一个多前,他真的开始了一次漫长的远行。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北岛《白日梦》)。在国胜的遗著《仰望蔚蓝》里,有一个纯净的灵魂,以一种不屈的姿态,不息地守望和探寻着美的苍穹。
(2023年7月18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