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苏文学》
执行社长:李建全(收稿)
(18990380787微信同步)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理事,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主席,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孔子学院•孔子美术馆客座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大型综合期刊《中国农庄》杂志执行总编,大型文学期刊《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
惊才风逸 壮志烟高
——周闻道先生《发现的秘密》阅读札记
曾令琪

承蒙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散文名家周闻道先生赠以新著《发现的秘密》与《介入的力量》,认真阅读,感触甚深,既收获多多,也有话可说。现以札记形式行之于文,以就教于周先生与各位老师。
1、关于散文的理论
自古以来,中国除了是诗的大国,还是散文的大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散文的四次繁荣期:一是秦汉时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二是汉魏六朝的辞赋骈文,三是自唐开始的以“复古”为号召的古文运动产生的唐宋散文,四是明清时代的小品。
在笔者看来,“散文”由散文创作、散文理论、散文批评三部分构成。“散文”这个概念,其内涵应当包括三大部分:散文本体论,散文创作论,散文批评论。对于散文而言,散文理论显得非常重要。但平心而论,相较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在中国文学中是最没有自己的系统创作理论的一种;尤其是当代,除了一个陈陈相因、老生常谈的“形散而神不散”口号以外,几乎没有自己的理论架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楼肇明先生在《序:沙盘·平面图和当代散文研究之整体性思维》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散文理论、散文批评在整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家族中,一直是个靠东挪西借过日子的穷亲戚。”
因此,在较为深入阅读《发现的秘密》与《介入的力量》之后,在场主义的散文理论架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过头看,经过多年的酝酿和2008年至今15年来探索、完善、评奖、发表、出版、推选,在场主义散文已显现出较为顽强的生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正如唐小林先生所说,在场主义散文运动早已超出发起者的初衷。它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通过连续的散文奖评选,为过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体制边缘的知识分子“聚合起一个独特的‘文化社群’和‘公共空间’”,“在场主义散文运动已经超出了‘散文’和‘散文史’的范畴,成为一个文化先锋事件”。
当然,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架构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见诸《发现的秘密》一书的个别观点:
一位美学家说过:“在艺术中,异端就是正统。”在艺术中,只有是异端的,才能成为主流。在场主义能否成为主流,要看它的异端性有多少。(P120,周伦佑先生之说)这样的说法,有违背唯物辩证法之嫌,表现出对过度标新立异的推崇,我认为值得商榷。另外,还有推倒广义散文说,颠覆中国三千年文学史说,等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不过,瑕不掩瑜,在场主义将在场精神概括为五个维度——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自由性,虽有尚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但这种积极探索、努力架构学术理论的壮举,的确值得散文界、文学界高度重视。
2、关于散文的流派
客观而言,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理论是比较缺乏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现在。不过,古代的一些知名作家、文学家,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散文创作观,并由此形成一些散文创作流派。1997年7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蒋凡主编的《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皇皇五大本:第一卷秦汉论辩文、班马史传派,第二卷徐庾骈文派、韩柳古文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前后七子,第四卷公安竟陵派、唐宋派,第五卷桐城派、近代新文体。中国古代散文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文从字顺”,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宋代文坛宗师与领袖欧阳修、苏东坡主张“文道兼重”“切于事实”“无所藻饰”;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清代“桐城派”领袖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创作主张;……影响所及,达于近代、现代与当代。这些主张,可以说至今仍闪耀着历史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新中国建立之后直到今天,散文的发展与社会进程基本同步,经历了波峰——波谷——波峰的变化,20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散文百花园呈现出貌似繁荣的景象。
但是,从1949年至今,“散文理论和散文批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走的是一条后退的路子”。散文创作在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是所谓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家”为主的天下;改革开放之后,诗歌界、小说界发生了许多变革,散文界却进度缓慢,“虽然普遍地摈弃了杨朔模式,但又写得内容琐碎,文笔靡弱”,“靡弱之风兴起,缺少了雄沉之声”,“散文界历来缺少真正的‘批评’”,散文家“视野并没有开阔到中国古典散文、三四十年代中国散文、外国散文的范畴去”。
跨入新世纪之后,梁向阳、楼肇明、贾平凹诸先生所说的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大纛高竖,异军突起,不啻为中国文坛特别是中国当代散文界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出现,既有时代的原因、散文界的原因,更有着发起者自身的因素。这个流派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仅在于发表了一个宣言,团结了一些散文家,在我看来,更重要的还在于两点:
一是“在场主义”有自己鲜明的散文创作主张。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是由周闻道为首发起、周伦佑建构散文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散文同仁组织。像古代众多散文流派一样,“在场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并用自己与同仁的创作,来夯实理论基础,巩固研究成果,扩大创作影响。与当代的一些散文流派比如文化散文、大散文、女子散文、小女子散文、新散文流派相比,虽然其理论架构还存在某些问题,有的概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很显然,“在场主义”的理论明显超前于“在场主义”的创作实践,明显具有散文理论的优势,强势性地占据了散文理论界的高地。
二是“在场主义”有自己丰富的散文创作实践。自“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正式开派,《从天空打开缺口:在场主义散文·开端卷》《七城书》《暂住中国》《重装突围》等等一系列作品的出版、发表,连续多年“在场主义”散文颁奖和丛书(书系)、作品集的出版,无不验证着“在场主义”的理论,巩固着这个理论,发展着这个理论。
中外文学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都有一个构思、创建、验证、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非常希望看到“在场主义”散文流派能通过大量的散文创作实践,通过深入研究、精心总结、系统归纳、高度提炼,能将原来的一些主张,升华为较为完备、较为系统、真正能形成自己独立体系的散文创作理论。
3、关于散文的转型
大家都是文学的“桃源中人”,自古以来的一些文学现象大家应该比较清楚。文学不是“天外来客”,不会“横空出世”,一定有一个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问题。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有一个反复的周期,都有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都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变化。改革开放之后,因为“文革十年”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近乎真空的“荒漠化”时代,压抑得太久,爆发得也就很突然而猛烈,所以“文革”后文学的荒原才会在几乎一夜之间百花争艳,异彩纷呈。
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打开,随着经济浪潮对思想领域的更大的冲击,加之新世纪以后网络普及,文学的娱乐化、阅读的碎片化、娱乐的多元化、理论的破碎化、管理的松散化,导致文学创作大幅度萎缩。另一方面,散文创作因其入门之易,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假话、套话盛行,畸形繁荣,优秀的作品并不多见,这远远不能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称。
近些年,社会上靡弱之风兴起,导致文学缺乏黄钟大吕的作品。就散文而言,有的内容琐碎,情感虚伪;有的形式华丽,走向唯美;有的沉迷小我,不闻窗外;……周闻道先生将这种情形总结为:“传统散文的美德丢了,新的东西又软弱无力。其表现为:自由有余,严谨不够;唯美有余,发现不够;表现有余,体验不够。华丽的语言与诗意,掩饰了思想的空泛苍白。”
关于散文中的真情,贾平凹先生说过:“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的勃发。”
《吕氏春秋·察今》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是的,时间在推移,世界就如同病人的病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会像一个杏坛圣手一样,去发现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改造这种变化。否则,一个“良医”也将变成“庸医”。
因此,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出现,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有着散文家自身的或然与必然,也存在文学的、时代的或然与必然,真可谓“顺天应人”。“在场主义”追求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将这种融合视为散文家追求的艺术高线,并因此创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论——介入,然后在场。“在场主义”倡导去蔽、敞亮、本真,其落脚点是本真。因此,他们积极主张:“散文应当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不应当只关于个人小情结、小忧伤,或内心世界的某个小秘密。”
实际上,在散文较为繁荣的20世纪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就看到了散文的深深危机。贾平凹先生在1984年所写的《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说:“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男不男女不女的,小巧甜腻。”对当时散文题材的过于狭窄化,表达了不满。这才有后来1992年《美文》杂志的创刊,才有“美文”和“大散文”的文学主张与流派的诞生。贾先生与周先生的见解,可谓英雄所见,交相辉映。
现在,这个世界正处于大的震荡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大的转型期。这样的时代对人们思想的冲击不可低估。越是这样的时期,作家越应该紧紧地抓住。作为一个有着鲜明的文学主张、拥有一大批实力作家、理论家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散文应该大有可为。
4、关于散文的集成
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由于具有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易学而难工”的特点,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它与小说、诗歌等相比,明显具有叙述、描写、抒情、达意方面“短、平、快”的优势,拥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纸媒之外,无论是前些年的博客、QQ空间,还是近年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无不与散文息息相关。不论说散文是“全民散文”,还是说“虚假繁荣”,写作散文者数量众多,这是大家举目即见的事实。但是,众多的散文研究家、散文创作者,包括我们自身,对目前的散文研究和散文创作恐怕是不太满意的。
综合而言,其表现是:创作人数众多,创作数量惊人,但创作质量不高,创作影响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引起的人心浮躁、娱乐多元之外,在我看来,更主要的还是散文界的“几十年一贯制”:散文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散文的创作实践;散文理论研究“高精尖”,流于纯学术性的较多,对散文创作的指导性不强;绝大多数的散文创作,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散文创作,而仅仅是一般的口语叙事而已。
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散文理论研究高高在上,严重脱离散文创作实际,缺乏理论的指导性与创作指导的实用性;导致目前散文界题材虽多,但创作成为“套路”、成为“模式”,作品虽然很多,但缺少了同期小说、诗歌思维的多元化、语言的先锋性、思想的当代意识。这样的结果,很容易落入一片“花花草草”的窠臼之中,成为粗俗、庸俗、直白、浅陋的初学写作的记叙文,这也就丝毫也不足为奇了。此种情况,实在堪忧。
因为近来本人沉浸于研究贾平凹先生散文,特别是多次采访贾先生和其他散文大家,所以,对目前散文界的一些问题,感觉有切肤之痛。因此,很希望散文界来一次当年新散文流派代表作家祝勇的重头文章《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中所说的那种真正意义的“革命”,来一场疾风暴雨般的震荡,来一个从里到外的、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几年前,关于散文和散文创作,贾平凹先生曾经大声疾呼:“(散文)不仅是写什么,而是还要怎么写。有人将散文当作写小说前的训练,或应景之作,敷衍成篇糟蹋散文的面目。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高尚,要扫除一切成言,潜心探索它的结构、形式、文字,反复试验和实践,追求它应有的时空。”
由于自己浅陋的原因,在周闻道先生赠我两书之前,我对在场主义散文流派虽然知晓、但知之不多。实际上,早在2005年,以周闻道为代表的一批眉山散文家,就高举“中国新散文批判”的旗帜,表现出对当时喧嚣一时的“新散文”的强烈质疑。然后于2008年3月8日,正式鲜明地亮出了“在场主义”旗帜,创立了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
在比较深入了解“在场主义”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之后,我将“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与古代的“十大散文流派”进行过比较分析,还将其与当代“形散神不散”的主张、文化散文的主张、新散文的主张、包括与贾平凹先生的“美文论”和“大散文论”进行了较为认真的比较。我私下得出的结论是:
在场主义散文就是一场非常及时的散文革命,它颠覆了我们对散文的很多固有印象,对散文性的探索、总结,对散文位置(主要是在场精神)的确立,对散文转型的大力倡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场主义散文在理论架构上虽然还有瑕疵、不足甚至说是缺陷,但的的确确可以这样说——它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最为系统、最具风头的散文流派。其理论建树,超越前人、超越时贤甚多;其创作实践,正处上升阶段;其文坛影响,正与日俱增;
……
诚如周闻道先生所说:“文学切忌浮躁,也不可缺席。在场既是获得真相的利器,也是抵达艺术高线的唯一途径。”周先生及其同仁开宗立派的自信与勇气,令人感佩,令人敬服。
平心而论,“在场主义”是当今最具先锋性的散文流派,其理论建树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参与同仁、作家、批评家甚众,创作实践颇为丰富,文学影响越来越大。要想在一篇小文之中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因为“在场主义”的文学胆识、理论架构、创作实践,与笔者所主张的“以文学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文学”非常接近,笔者生“心有戚戚”之感,因此,不揣谫陋,将阅读、思考的些许感受写下来,以作引玉之砖,就教于周闻道先生和参加座谈、研讨的各位方家。
在此,我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作为一个散文流派,还是作为一种散文理想、散文追求,“在场主义”所探索的理论架构和文本创作,如一缕清风,刮过中国当代散文的精神原野,对目前的散文研究与散文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能对此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助推,都是本人所十分乐见的。
感谢周闻道先生慨然赠书,感谢张人士先生的写作安排,感谢大会的盛情邀请。谢谢各位老师!
2023年6月22日,星期四,夜,初稿于西都长乐居
2023年7月1日,星期六,夜,定稿

作者简介
曾令琪,四川资中人,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孔子学院·孔子美术馆客座教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
有散文翻译为英文、德文在国外出版发行,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篇小说选刊》《今古传奇》《中华辞赋》《中华文学》《金山》《四川文学》《春风文艺》《中国青年报》等500余家报刊,发表、出版500万字作品,收入30余种选本。荣获《人民文学》2012年古贝春杯中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代表作:学术著作《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散文集《热闹的孤独》,长篇小说《天路》。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均为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曾令琪认为这些还不能称之为理论。
曾令琪、周晓霞:《贾平凹散文解读》,中国市场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2023年6月第一次印刷。
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2007年7月第1次印刷。
唐小林:《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2021年8月第1次印刷。
乔治·桑塔耶娜:《美感》:“在艺术中,异端便是正统。”
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楼肇明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2007年7月第1次印刷。
贾平凹:《关于散文》“走向大散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月第1版,2015年1月第1次印刷。
周闻道:《发现的秘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引文选自该书《在场主义与中国现代散文的转型》。
贾平凹:《对当前散文的看法——〈西安散文选〉序》,选自《关于散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月。
周闻道:《发现的秘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
周闻道:《发现的秘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
贾平凹:《对当前散文的看法——<西安散文选>序》,选自《关于散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月。
王国维:《人间词话》。
祝勇:《散文叛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2010年4月第1次印刷。该书收入祝勇的理论文章《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新散文”流派代表作家主要有:张锐锋、宁肯、于坚、周涛、祝勇、周晓枫等。1998年《大家》杂志在“新散文”栏目陆续推出这些作家的系列作品。
贾平凹:《对当前散文的看法——<西安散文选>序》,选自《关于散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月。
周闻道:《发现的秘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本段话参见该书陈剑晖《在场主义辐射下的存在之思——周闻道散文论》。
周闻道:《发现的秘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2023年4月第1次印刷。这段话为书中收录之《只要在场 就是阳光——〈乐山广博电视报〉记者谭莉与周闻道对谈》(2015年8月20日)。对“抵达艺术高线的唯一途径”之说,曾令琪认为尚可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