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古论今说民乐
王月明
我爱好写作,喜欢旅游。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吗!遇到年休假或“五一”、“十一”等天数长一些的假期,我一般要去较远的地方;平时的双休日,就约几位文友开车到附近的市县走走,了解该地的人文历史,欣赏自然风光,体验民情风俗,以及新时代该地发生的深刻变化,生活原野永远大于艺术创造。回来后,我会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进文章内,这样的文章接地气,很真实,读者多,写起来行云流水,才思泉涌。
民乐县隶属甘肃省张掖市管理,和甘州区接壤,我自然不能错过,去过好多趟了,从甘州去民乐有三条道路,几年下来,我走遍了民乐全境。现在,我就说说我对民乐县的认识吧。
饱涵文化积淀的历史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历史上政权更迭,先后被月氏、匈奴、大汉、羌戎、鲜卑、党项、土蕃、蒙元、满清等政权统治和占领,形成农耕和游牧文化并存,多民族融合发展、多元文化交流荟萃的福地,这里物产富饶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厚道,民情豪放开朗。
该县六坝镇的东灰山、西灰山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出土了碳化小麦标本,还有高粱、粟、稷、磨制石器、陶罐、弓箭,骨针、纺轮、动物骨骼、原始崇拜物等器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狩猎和放牧为主,农耕为辅是他们长期的生存方式。发现的4000年前的炭化小麦标本佐证了张掖一带在全国都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东、西灰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民乐县具有悠久的得历史。
民乐县位居河西走廊中段,丝绸之路甘青道的要冲,地理位置特殊,有一条大峡谷叫“扁都口”,是祁连山东西400多公里的范围内,从河西走廊穿越群山,通向青海乃至内地的唯一孔道,古代叫“大斗拔谷”。该地南扼青海,北拒甘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演绎过许多悲壮或惨烈的故事。据说最早有个叫“大月氏”的民族在这里逐牧,是他们建设了永固城,以此为中心,族人们过着安逸悠闲的放牧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个叫匈奴的民族,他们善骑射,兵强马壮,征服了许多部落,连汉高祖刘邦也兵败于他们手下。公元前230年左右,匈奴大单于觊觎扁都口一带草原丰美、位置重要,派兵歼灭了民乐县永固城的大月氏,月氏王的头颅成了匈奴人饮酒的器具,月氏残部在悲凉的哭诉声中西迁而去。匈奴人占据了永固城,遂建成了行宫,夏都。这里气候凉爽,大单于在每年夏天都要带着家眷,侍从、宫女等到这里避暑享乐。公元前121年,汉王朝国力强盛,派少年将军霍去病兵出扁都口,直捣匈奴单于老巢,杀死休屠王,降服浑邪王,扬威祁连山,遂使河西走廊千里沃野归于中原邦土。经考证,该县东南边的八卦营汉墓群,即是霍去病当年屯兵固防的营盘所在地。
民乐在历史上曾叫“金山”、“氐池”,大的宗教寺院有圆通寺、圣天寺、童子寺等。圆通寺始建于西夏年间,寺内有一座21.9米高的砖包土藏传密宗金刚宝座塔,覆钵硕大,四周开有佛龛20个。周边悬挂36个铁质的流苏,镂空雕花,下挂铁质风铎,现在虽已锈迹斑斑,但风动铃响,仍空灵悦耳。圣天寺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经沧桑,几度兴衰,堪称陇上第一大尼姑庵。一尊青铜鎏金大悲观音像高达9.9米,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还有一尊檀木雕刻的金饰千手观音佛像,更是巧夺天工,是本寺的镇寺之宝。童子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南北长400多米的山崖上,开凿有窟龛20余个,窟内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壁画,包括佛教密宗的佛、菩萨、明王、千手千眼观音等各类题材,可推断在不同历史时期,喇嘛教、道教、佛教都曾在此开展活动,可惜壁画毁损严重。
该县的南古镇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曾设临松郡,级别高于县,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该镇残存的古城墙甚是雄伟,有五六米高,顶部四五匹马可以并行,其下的护城河清晰可辨。从古至今一直是一处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集镇。是北凉王沮渠蒙逊的出生地和发祥地,沮渠蒙逊在称王之后,在南山薤谷的石崖上开凿洞窟,给他的母亲塑身造像。后来又增加佛像,开凿的洞窟、塑造的佛像多了,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佛教圣地——马蹄寺。
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国
民乐历史上出一了个响当当的人物,就是沮渠蒙逊,《晋书》说他是“临松卢水胡人也”。是他创立了北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39年(公元401——439年)。沮渠蒙逊家族,世代为河西匈奴之酋长,其祖、父为后凉之建立立下殊勋。401年,沮渠蒙逊杀傀儡帝王段业而上位,是为凉太祖,在位凡三十二年,乃一代有为之君。沮渠蒙逊既立,因国家弱小尝称臣于南凉,倍受秃发氏所欺凌刁难。410年,北凉日渐强盛,沮渠蒙逊遂剑指南凉,旋拔其都武威并连下数十城,秃发氏仓皇退至湟水流域。413年,沮渠蒙逊再伐南凉,只打得秃发偄檀称臣求和再无还手之力,此后惟苟延残喘而已。后凉既亡,南凉、西凉、北凉先后崛起于凉州故地。初,南凉如日中天,尝据凉州大部;沮渠蒙逊十岁卧薪尝胆,北凉终于后来居上。410年,南凉退出凉州;421年,北凉灭西凉,遂得凉州全境。公元433年,沮渠蒙逊病逝,年六十七。凉太祖虽为蛮夷,亦有大略善权变,兴盛时据有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各一部,北凉一度成为河西地区继前凉、后凉之后又一强大割据政权。
沮渠蒙逊很有治国之才,他多次下令,要求大臣们广献治国之策,推荐有才之人。采取了一些富民强国政策以稳定政权,鼓励各民族努力回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屯田积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愤图强和励精图治,国家有所积累,为以后的开疆拓土创造了条件。他重视聚贤纳士,凡有治国用兵之才者,不论民族和出生,都委以重任,创造了“文武咸悦,百姓欢乐,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敌国降将张穆“博通经史,才藻靖瞻”,蒙逊拜其为中书侍郎,参与协商国家事务。阚骃学问渊博,深受蒙逊器重,常向他咨询国家军政大事。蒙逊执法甚严,不姑息迁就宗族亲属,他的伯父中田护军纵容亲属;临松太守孔笃作恶多端,骄奢淫逸,侵扰百姓。他很气愤,说:“乱吾法度者,二伯父也,”遂令二人自杀。由此,北凉政权深受人民拥护,国家日益强盛。
沮渠蒙逊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位时笃信佛教,请天竺高僧昙无谶到凉州传授佛学和译经,昙无谶先后和河西沙门惠嵩、道郎合作,译出《大般涅槃经》36卷,《六等大集经》29卷共14部。他还先后诏令开凿肃南马蹄寺石窟(部分)和金塔寺石窟、肃南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第272、275石窟,这些石窟成为河西文化的永久瑰宝。
以上说的是民乐县的古代,现在再说说民乐县的现代,民乐县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主席指引下,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干出了骄人的业绩。到了民乐,看到的,感受最多的还是在新时代,该县发生的山乡巨变。
防灾害避险搬迁助民
民乐县地处青海北部-甘肃西北部断裂带上,这里地震活动频繁,解放以来县域内多次发生地震,2003年10·25地震,震中位于民乐县永固镇和山丹县霍城镇交界处,地震造成10人伤亡、46人受伤,近5万人失去住所;村镇民用房屋、水利、生命线工程和学校、卫生院所等公共设施严重破坏,也造成大量牲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该县一部分人民居住在祁连山浅山区,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除了地震,还有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高原病频发、贫穷人口多,不利于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县委县政府依据这些客观实际,大力实施防灾害避险、生态宜居搬迁工程,从2019年开始,用3年时间,重点将居住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近6万名群众搬迁至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县城区集中安置。切实解决群众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解决脱贫攻坚、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生态地灾搬迁不是个简单事,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全力解决“怎么搬”的问题。搬迁干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倾听他们的心声,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开展调查摸底。重点摸排搬迁户数、人数、经济状况、住房现状、搬迁意愿、安置方式、安置地方等基本情况,分年度逐步实施。严格落实省上“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要求,经过精准摸底和反复论证,因村因户制定差异化补助政策,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条件复核、分级审查、签订协议、贷款办理、补助资金发放、房款收缴、搬迁入住、拆旧复耕复垦、户籍民政社保迁移接转等“十步曲”工作流程,稳步推进生态地灾搬迁工作。各种矛盾处理好了,群众利益维护了,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搬迁工作就顺畅了。
生态易地搬迁同时是扶贫搬迁,是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举措。易地搬迁后建成了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实现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多重效应。“十三五”期间,民乐县共投资2.54亿元,分3期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019户3985人,帮助他们增收脱贫。把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有机结合,大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引导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真正让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获得幸福感。至2022年底,全县共8675户33861名群众有序搬迁,洪水镇李尤村、南丰镇渠湾村展尹组率先完成整村整组搬迁,“两城三镇”10处安置点建成安置楼139栋。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群众面对地质灾害只能是无奈的忍受。没想到在新时代,是党和政府在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们,远离了地质灾害区,丢弃了破旧的平房,搬迁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楼房,经济上也没啥损失,这样的好事只有在共产党的手里才能摊上,他们把住宅小区叫“圆梦苑”小区。同时通过“大搬快聚”,加快农业向集约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发展。
种植中药材产业惠民
中药材种植在民乐县历史悠久。这里气候温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病虫害发生率低,是理想的中药材制繁种基地,境内野生药材有柴胡、羌活、独活、麻黄、黄柏等87个品种。县委、县政府注重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使中药材种植向着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种植规模逐年加大,收益及用工需求也逐年增加,极大地增强了该县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该县种植的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总产值12亿元。获得中国板蓝根之乡、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区等称号。
通过健全完善中药材产业化体系,采取贴息、补助、资金注入等方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壮大生产、加工、购销规模,先后建成本草源、亚东、诚泰等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扶持发展中药材初加工户33户,建成小型初加工作坊22个,加工能力达1.3万吨,培育中药材经济组织400多个。
做好中药材精深加工这篇文章,让药材成药“财”。补齐加工方面的短板,建成中药材饮片加工车间,颗粒生产车间。通过精深加工,同样品质的中药材附加值高出许多。2022年黄芪原材料价格最高7.5元/千克,销售加工的黄芪切片,最好的一个品种卖到了80元/千克。利用科技力量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提纯复壮和野生品种驯化、种子种苗繁育等环节,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民乐中药材“有机、绿色、道地”品牌。变“产地”为“产区”,土里生“金”,真正使中药材产业成为惠民为民的好产业。
丝路田园综合体富民
近几年,民乐县以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旅游先导、产业核心、文化灵魂、流通支撑、价值体验的理念,依托六坝镇丰富的戈壁农业资源,累计投资29亿元,建成了总面积达3万亩的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包括农业产业区、休闲聚集区、文化景观区、生活居住区、综合服务区“五大板块”。建成花卉产业园、千亩樱桃示范园、乡村民俗一条街、文化展览馆等重点项目和文化景观区20项。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建设充分发挥了六坝集镇人口聚集和产业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向镇政府所在村集聚。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各类资源在田园综合体聚集整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高水平良性互动。丝路田园综合体建设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让农民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农业产业区,注册成立了乡村振兴投融资公司,通过“先流转、后整治”等方式,建成高标准、水肥一体化农田10万亩。打造以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冷凉经济产业带。一体化推进耕、种、管、收各环节,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产值。与鼎丰马铃薯、爱味客等公司合作,建成3万亩种薯繁育基地,全县加工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亩。依托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园、戈壁农业示范园等种植基地,吸纳异地搬迁群众就业。生产的有机蔬菜、水果成为高端食品远销省外,实现企业与搬迁群众共赢发展。
休闲聚集区,依托滨河集团4A级旅游景区,打造集红酒生产基地、红酒酒庄、休闲垂钓、观光采摘、娱乐健身、花卉展销等为一体的产业交流中心。建成温泉康养度假村、樱桃园、牡丹苑、兰花园、特色林果种植基地等游览景观。民俗文化村、樱桃示范园、优质杂果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梨园等特色产业示范引领基地的建设,解决了当地20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文化景观区,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红色文化等资源,建成乡村振兴学院、文化展览馆、民俗文化广场、民俗村、特色食品作坊体验馆、民俗文化街、儿童乐园、温泉康养度假村、樱桃园、牡丹苑、兰花园、特色林果种植基地等游览景观,具有极强的旅游观赏价值,现在民乐县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已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
生活居住区,实施棚户区、老旧楼风貌改造,打造集生活居住、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小城镇,新建成住宅楼30多栋,安置异地搬迁户1万人。通过实施生态地灾搬迁工程,一揽子解决祁连山浅山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统筹养老、低保、住房、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政策措施,修建养老中心和公共食堂、资助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事业,将搬迁人口纳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让群众切实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
综合服务区,配套完善小城镇住宿接待、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电商物流、健康养生等基础设施。成立劳务服务公司,将污水管网、生态地灾搬迁安置楼、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绿化养护等小额简易工程发包给劳务服务公司,带动群众务工,增加村集体收入。提升综合市场、九年一贯制学校、集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的综合服务功能,引导群众发展餐饮服务、住宿接待、电商物流、健康养生等服务产业,促进乡村“二次开发”,实现乡村蝶变振兴。
此外,民乐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了一位人民的好县委书记韩正卿,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苦干实干修建水库,为以后农业丰收创造了条件。他执法公正,不徇私情,不为自己,一心为民的思想在人民中广为传颂。民乐县自然风光优美,祁连山北麓连绵几十公里的油菜花田一眼望不到头,呈现出一篇勃勃生机。进入盛花期时,金黄色的油菜花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置身其中,可感受到一种随风飘荡的惬意。
作者简介:王月明,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在《中华散文精粹》《西部散文选刊》《今古传奇》《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中国建材报》《当代电力文化》《北方作家》《民主协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有大量的散文、小说、文史作品,发表长篇历史小说《西路军转战甘州》,电影文学剧本《从马夫到宰相》。获中华散文精粹一等奖,多次获得张掖市旅游文化宣传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