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人:陈晓红
朗诵者:江夏五中宗敏
九4班:江义振 九7班:魏天赐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国家的功臣,他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但他也是父母与街坊邻居口中的不孝子,他隐姓埋名,整整30年没有回家,更是在父亲临终前也没有前去看望父亲最后一眼,他默默忍受了30年的委屈,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因为工作原因,他无暇照顾家人,但他的努力让中国挺直了腰杆,保护了家人和14亿国人。

有人问他,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他就是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他背后有着怎样的个人经历呢?他又为什么会消失整整30年,下面,我们打开时光之门,一起走进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田墘镇,排行老三,原名黄绍强。21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54年,他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曾经的少年郎已成长为国之栋梁,可黄旭华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些成就所带来的荣誉,他的命运,又一次被改变了。

(黄旭华被密召进京,此后30年再没回家,62岁时才与95岁母亲见一面)
1958年组织找他谈话: 国家要建造核潜艇,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参加吗?黄旭华没说话,点了点头。回到宿舍,二话不说掏出纸和笔,给父母写信。他跟父母说自己要调到北京工作,除此之外只字未提,就连通讯地址也是北京海军的公共邮箱。黄旭华从这开始,隐姓埋名,为国之重器加班加点。

核潜艇的建造属于国家机密,最初的研发队伍只有29个人,都是怀揣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没有国外的技术,也没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有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国家发挥自己的特长,挥洒自己的热血,坚决要完成上级派发的任务,必须建造出只属于中国的核潜艇。就这样,黄旭华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中国核潜艇的艰难研发历程。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29名科研人员已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可就是这样一支堪称“天团”的队伍,都没有一个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长什么样。但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四年后,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从此,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接下来的10多年,他们依然像核潜艇一样,深深地藏在历史的海洋中,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继续默默无闻地付出着。

1988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我国最新研制的新型号潜水艇在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可就在试验即将进行之前,黄旭华发现参与实验的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原来,在此之前有国外的先进核潜艇在进行深潜实验时失事沉没,所有参试人员一百余人全部遇难。

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旭华的解决办法简单而有效:“我,跟你们一起下去!”他这一句话,点燃了整个会议室,战士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位时年64岁的总设计师,要和他们一起去冒险。而黄旭华的心里,却没有太多波澜,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一百多个艇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实验的日子很快到来了,黄旭华与艇员们一同进入潜艇,慢慢沉入深海。黄旭华指导着实验人员收集着各种数据,并全神贯注地思考应对不期而遇的突发状况,幸运的是有了之前所做的大量安全准备,加上操作的规范,中国核潜艇深海潜航实验获得最大的成功。黄旭华完成了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誓言,保护了14亿同胞免于霸权国家的核威慑。

核潜艇测试成功后,黄旭华终于可以和家人联系了。从1958年隐姓埋名以来的这30年,黄旭华从未向家人提及过自己的工作,包括自己的妻子。也从未回家探亲,这期间,他的父亲和兄长都已去世。兄弟姐妹对此很有意见,认为他是不孝,家人与他的关系也逐渐淡化。

1987年,上海的《文汇月刊》刊登了一篇《赫赫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这篇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工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了母亲。这篇文章通篇使用的是“黄总工”的名称,没有具体名字,但在文章中提及了黄总工的母亲曾慎其的名字。

(1987年,广东一老妇看杂志,才知30年未见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事实上黄旭华母亲在看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了,但她不能说,她的儿子在完成国家大业,要以大局为重。曾慎其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着这篇文章,泪流满面。她将一大家子人召集在一起,只说了一句话:“你们三哥(黄旭华)的事情,你们要理解,要谅解。”

有人总问黄旭华:“你是怎么理解忠孝两难全的?”黄旭华对这两字的理解极为深刻,因为他就是经历者。黄旭华噙着泪水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编后语】
军号激越嘹亮,军号精神永镌脑海。《不褪色的军号》是武汉江夏五中朗诵团队在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指导下开辟的“红色故事”讲述专栏。他们师生联袂,一起收集整理、组稿设计、诵读演绎,通过声音传颂江夏的名人、伟人的故事,传递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刻苦发奋求真知的正能量,通过《都市头条》平台打造学校的德育品牌,通过悦读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建设美丽江夏。

组稿:陈晓红,江夏区第五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武汉市“百优班主任”、江夏区“先进班主任”、江夏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多篇教研论文发表于《成才》、《考试指南报》等刊物,承担的课题《留守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获武汉市一等奖。

朗诵者:宗敏,江夏区第五中学语文教师,语文备课组长,江夏区学科带头人,江夏区十佳班主任,曾获江夏区第二届十大魅力教师提名奖。

朗诵者:江义振 (九4班) 魏天赐 (九7班)

指导老师: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经开区朗协理事;《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永不褪色的军号】系列诵读
《一个哨所夫妻站 一段佳话留世间》
1 《葛开达入党》
2 《第一只火炬》
3 《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唐义贞》
4 《项英引领廉风》
5 《接地气的项英》
6 《项英反腐倡廉树正气》
7 《对国忠就是最大的孝》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