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无奈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时值炎热夏季,正是农村双抢最繁忙的时候。按理说,在这样收获的季节里,农民朋友应该是累并快乐着的。可眼下的现实并非如此,辛苦劳作的农民兄弟,除了累之外,还有满腹的苦水。

日前,受今年第四号台风“泰利”的影响,由于风大雨猛造成水稻大面积倒伏,不仅减产减收,而且增加了收割成本。按照正常的水稻收割,每亩大约在七十几块钱,而倒伏的水稻,视其倒伏的程度,每亩要在一百到一百五十块钱之间不等。更要命的是,今年的稻谷收购价格相比于去年,每百斤还低了近十元。这是因为国家早就取消了粮食的统购统收,现在的稻谷收购市场都是一些商贩在运作,基于当前天气的不稳定,加之抢时插播二季稻,农民无暇将稻谷晒干,只能急于出售湿稻谷。于是,一些无良商贩便“乘人之危”压价格。如此一来,种田人除去成本费用,实际收入则是 所剩无几。其实,按照现阶段的行情分析,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锐减,粮食价格应该是稳中有升才对。
农民苦,种田累,这是人皆共知的道理。要让老百姓种有所靠,累有所值,不是光说在嘴上的事。笔者认为,苍天待农不厚道,各级政府可以给力出台一些援助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不会挫伤他们的种田积极性,看看现如今农村的田间地头,真正在种田的,都是五十至七十岁年龄段的人,年轻一点的都洗脚上田进厂做工去了。因为他们真心明白,靠天吃饭的种田业,永远难以发家致富。真不敢想象,若干年后,耕田者会不会断档呢?我们也在思考:谁为农民兄弟保驾护航?谁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延续保住饭碗呢?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