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一百零四)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鹰雀同林暮气沉,
宵风岩寒卷残云,
倾危重峦溪曲散,
星火篱歌月复新。

几百年东西方政治之争从思想开始亦从思想结束。《易经》的无神论思想和《圣经》的有神论,其实就是从“无、有”之中体现出的一对世界性太极阴阳。“有神”和“无神”从意识形态上看似有矛盾,实为太极合一,只是站在不同的世界观的立场上去观察宇宙,当然我们也无法用有神和无神这两个狭隘的用词来概纳宇宙的一切神奇。粗读《圣经》之人,狭义认为其思想都是“先知”的预言和“神”的启示。我从不怀疑《圣经》的真实性,我也从不怀疑从《圣经》中演化而来的基督思想的普世性。对于东西方的各类典籍,我同样是抱着一种崇敬与感恩之心翻开每一页的从未怀疑祖宗的精神遗产。除了兵道之外,从《易经》走出的中国道学思想的另外一个典型实践,就是中医思想的养生之用,即“以医显道”。
中医常曰,“大医治国,中医治身,小医治病”,中医仍然是东方规律学的在医学上的表现,“以医显道”是中医的思想基础,中医讲究是“以人为本”,处处彰显着“道”的内涵与社会光芒。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学是医道之学,西医学是医术之学,而“医道”之学是道学,道学更接近宗教,医疗之学是术学,更接近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医的结合就是典型的“道与术”的结合!当西方医学发展出现瓶颈时,也开始向“医道”发展,而当今中医学的发展也开始吸纳西方的医疗科学,中西医在“道”与“术”上的阴阳互补,为东西方医学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东西方思想和谐共荣的样板。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医学的目的就是让人类身心健康。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了个定义,一个人的健康即包括肉体无病也包括精神快乐。健康是人人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其实是东西方医学文化对健康的共同认定。关于健康的具体含义,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器官运动正常,即大脑与各官配合形成默契,大脑能对五脏六腑二泄五官四肢等做出恰当指令,各器官肢体同时也能做出相对反应。二,情志掌控,即五脏之神能对人之情志如“喜怒悲思恐”等五情收放自如,精神不抑制束缚肉体的自由奔放。三,五识无执,外境感应与内心承受之间和谐协调有序,即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外界碰撞,反应平静,波澜不惊,不过份执著外境。以上这些内容,从中医角度讲叫气血平衡、阴阳平衡、身心平衡。用古老中医的话讲,就是合乎“医道”。

道在天地之间,以阴阳显之。《鬼谷子》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复云“阳还终阴,阴极返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而“医道” 最早是《黄帝内经》提出并全面阐述的,《黄帝内经…素问》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所以,医道是一个道学层次的综合概念,医道是明阴阳之理,统阴阳之性,观天文,察地理,知人事。而道又通过现象体现出来,人无论毛发、皮肤的颜色,喜、怒的表情,还是人的声音,坐、卧的姿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正气的强弱以及气机升降出入的状况,任何的异常变化都逃不出高明中医的法眼道途,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
医学在西方为科学而不是道学。从西医的角度讲,健康就是身体无任何病理反应。然而,我们的生命,从物质意义上讲,是由气血构成的,这里的气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流动的血液,呼吸的空气,汇集的精华,如果这样论为,就大错特错了。血是有形肉体的代表,气是无形力量的代表。血代表阴,气代表阳,气血平衡就是阴阳平衡。自然界只有天地和谐,阴阳平衡,才会四季有序,风调雨顺,万物繁荣。老祖宗告诉我们,天地之间有一团混沌未开之气,清气升则为天为阳为动,浊气降则为地为阴为聚。人身也此,我们身体的这团清浊太极之气,聚则为形为血为体,散则为气为阳为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依”。两者相互转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物质精神基础。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