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苏文学》
执行社长:李建全(收稿)
(18990380787微信同步)
青神邂逅苏轼先生
章 勇
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在湖北黄冈市赤壁矶看“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领略苏轼先生赤壁怀古的壮烈情怀,没想到才过几天,在四川青神县,我又与苏轼先生邂逅,有幸聆听先生与王弗初恋的心声,收纳了苏母培养少年苏轼的敦敦教诲,看到了苏轼先生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情和孝心,感受历史悠长的回音。
有人说,只要灵魂相通,不管是相隔万水千山,遇到多少峰回路转;亦或相距千年万载,遭遇多少岁月磨难,都会穿越时空抵达同一个地方,获得同一个太阳的霞光,或拥有同一轮明月的清晖。
在中国灿若繁星的文学天宇,我喜欢的作家不少,但让我敬佩的首推苏轼先生。他堪称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齐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同称“苏辛”,开了豪放一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还擅长书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古往今来,像苏轼这样的通才极为少见,除了张衡恐怕没有第二人。就连“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对史上众多文人雅士都不屑一顾的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也发自内心地赞赏:“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苏子瞻,即苏轼。可见,苏轼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来到青神,我首先想去的地方是名闻遐迩的中岩寺。
中岩寺位于城东南九公里的瑞峰镇中岩村。传说它是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的道场,其佛法宏大,古与峨眉山齐名。“岩壑胜景,不减峨山”,有“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之说。因此,范成大称它为“西川林泉最佳处”,陆游誉为“川南第一山”,自古享有消夏好去处,寻幽最佳地之称。
走进中岩寺,尽管时值盛夏,阳光热得发烫,但景区修篁茂竹,植被丰盈,清风徐徐吹来,散发着浓郁的草木清香。从下寺左侧拾级而上,脚下的石板路经过昨夜一场雨,冲洗得干净、整洁,不见尘土。行走在绿茵环抱的石板路上,有一种城市少有的清新漫入心底。穿过“名山后绣”砖石牌坊,仿佛叩开了一扇历史厚重的大门。行约百余步,眼前出现一弯碧潭,抬头即见闻名遐迩的“唤鱼池”三个大字。同行的刘小革与饶友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边呼唤一边拍手,三五成群的锦鲤像是听到了召唤,犹如一片红霞从水中飘来,与池边的苏轼和爱妻王弗的塑像悄然互动、相映成趣。
相传,这里是苏轼初恋的地方,许多慕名而来的青年,都想在这里谈一场有文化的恋爱。我们早已过了这个年龄,无法享受青春的浪漫和风采,但也想借苏轼和王弗的爱情给自己感情生活保鲜。
给我们做导游的邓友权和邵永义曾是青神县文化旅游主管,友权是我的战友,军旗下走出的影视艺术家,他有不少作品获得过全国奖项;永义是知名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隽永俊秀,好评如潮。他俩既是当地的活地图,又是人文历史的大辞典。友权用他醇厚而充满磁性的乡音告诉我,中岩寺不仅是苏轼初恋的地方,而且是他求学、成长的所在地。他的人生之路、政治之舟、爱情风帆,都是从这里扬帆启航的。永义谈吐幽默风趣,在当地文化圈里人人皆知,他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北宋年间那段有趣的故事
古时中岩有座书院,青神乡贡进士王方在这里执教,好友苏洵便将儿子苏轼送来书院读书。苏轼年少好学,聪明伶俐,深得王方赏识。
身旁这个绿水茵茵,平静如半轮明月的绿潭,传说为慈姥龙之宅。苏轼读书之余,经常来到池畔观景,一日不由呼道:“好水焉能无鱼?”于是击掌三声,转瞬之间,岩穴中群鱼翩翩游来,与人亲近。苏轼十分开心,便向老师王方提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邀请文人雅士在潭前竞题,有的出句“碧溪潭”,有的建言“山中泉”,可惜这些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此时,苏轼驻足观赏,但见潭中游鱼摆尾,怡然自乐,遂说,可否取名“唤鱼池”?此言一出,王方和众人同声叫好。一个极富动感的“唤”昭示了苏轼审慎的思维,聪颖的天资;一个“唤”字为寂寥的山林增添了许多生机和雅趣。苏轼正暗自高兴之际,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来题名,同为 “唤鱼池”三个字,当即令众人称奇:“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后来,苏轼手书的“唤鱼池”三字便镌刻在了石壁之上,字达三丈,一如“苏体”风貌,运笔恣纵,敦厚有力,隐约之中还有几分可爱的稚气。王方爱才心切,遂请人做媒,将爱女王弗许配给他。
王弗与苏轼结为夫妻,既是一对令人羡慕的佳人配才子的美妙姻缘,又是千古难觅的知交挚友。她为苏轼辉煌、豪放、激越而又困苦、坎坷的一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鼓励,也提供了心心相印的慰籍。
王弗与苏轼成婚之后,她跟随先生顺江而下,走出夔门,做先生的贤内助,夜里为先生挑灯夜读,红袖添香;朋友往来端茶续水,相伴左右。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王弗仅仅陪伴苏轼度过11个春秋,她就留下一个凄美的身影,独自去了另一个世界。
苏轼深爱妻子,经常梦见与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情至深处,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千古悼亡第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后来,苏轼与中岩寺便紧密联系在一起。“唤鱼联姻”也就成为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派生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流传至今。近代书法家何绍基感动于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欣然写下了“苏轼初恋的地方”。
谁也没有料到,何先生写下的这8个字,在旅游业逐渐兴盛的今天,无意中成就了青神县旅游文化的最佳广告词,也成了很多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打卡地。
我在中岩寺唤鱼池与苏轼先生邂逅,微风吹来,一旁的竹叶沙沙作响,让我仿佛听到了满面尘土,白发如霜的苏轼先生呼唤亡妻的声音,又好像听到了容颜依旧,坐在窗前静静梳妆的王弗回应先生的心语。尽管风云流转,历史变迁,但褪去的只是生命外在的容颜,留下的却是青山一样不老的爱情经典。
邓友权指着岷江斜对岸说,那就是瑞草桥,王弗的出生地。
听说江对岸是苏轼先生爱妻的故里,我不由兴趣盎然,遂向他们打听。
据《蜀中名胜记》第十二卷记载:“县西瑞草桥,桥崩得残碑,乃苏轼与丈人丈母书也。”王弗死后归葬安镇乡可龙里,苏轼到瑞草桥,触景生情,感慨不已,留下“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的诗句。南宋大诗人陆游慕名踏上瑞草桥寻踪,亦留下“瑞草桥边水乱流,青衣渡口山如画”的赞美诗行。
邵永义介绍说,苏轼先生一生能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除了他的天赋和自身努力之外,得力于两个女人,年轻时有爱妻的辅佐;年少时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据说,苏轼祖上有田产,在纱榖巷也有自己的一点小产业。但祖父苏序好酒善饮,又慷慨大方,曾在荒年开仓散粮。苏洵之上有两个哥哥,一心游学求取功名,苏洵则游而不学,三兄弟开销很大,家境又不是十分宽裕。程夫人嫁给苏洵后,她就担起了苏家内保生计、外助游学的重担。苏轼出生以及弟弟降临之后,苏洵仍然只知游玩,不求进取。为人妻、为人母,程夫人在平静中坚守着一份责任,她虽然对丈夫苏洵偶有抱怨,但对苏轼的教育让她找到了自己坚守的喜悦。
苏轼6岁读私塾,在他8岁时,母亲就开始给他耐心讲解讲《后汉书》。后汉时朝政大权落入了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对阉官统治十分不满,有个叫范滂的青年学者,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舍生取义,与母亲诀别慨然赴死,但又难舍亲情,范滂母亲心胸开阔,反而安慰范滂“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有何恨!”苏轼听后,对母亲说:“等我长大,就做范滂这样为国家舍命的人,你愿不愿?”母亲反问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教育,竞从即赴国难的范滂开始,这对苏轼后来的政治抱负,无疑打下了生命的底色。
苏轼先生深爱自己的母亲,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可惜苏轼与苏辙考取功名之际,母亲却劳累过度一病不起。
也许苏母至死不知道两个儿子双双高中!她一生深爱的丈夫和儿子,苏洵、苏轼、苏辙在求取功名中辗转半个中国,终于名震汴京。不久,家乡辗转传来噩耗,苏母溘然长逝!
苏轼、苏辙遵照宋朝律例,息职还乡守孝!这样的人生成就与丧母之痛,对苏轼先生后来在荣辱兴衰中依然能保持足够的定力,恐怕不无关系!
母亲的离去,成为了苏轼心中永远的痛。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青神人并没有忘记。
据说在我们游览“唤鱼池”的此刻,在风景如画的岷江之滨唤鱼公园内,县里精心打造的苏母祠已经落成开馆。这座展厅达4000平方的苏母祠,由水下长廊和两层主展厅构成,以司马光所著《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为主题,深刻诠释苏母成就“三苏”的伟大精神品格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苏母是我国三大贤母之一,其勉夫教子的故事堪称后世典范。苏洵“二十七,始发奋”,向妻子表示“今犹可学”但又怕“学且废生”时,妻子反而心静如水,劝丈夫不要“因我而学”,并向他表示:“你若有志学习,困于生计上的一切事务苦累我都能承受。”事实也的确如此。她嫁入苏家后,卖掉了自己的陪嫁,在苏家“数破其业,厄于饥寒”的困境中,毅然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在苏洵和苏轼、苏辙外出游历时,她在纱榖巷蚕市一条街上,以临街的店面作为商铺,凭她在程家嘴养蚕育茧,缫丝积下的经验,将丝帛商店经营得风生水起,并雇请了两名伙计“熨帛”,店后则安排一家人的起居。待丝帛店赚了钱之后,她又投资购置土地,收取租金,不仅维持了一家的生活所需,而且让丈夫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能有足够的盘缠,游学成都、乐山、求学中岩书院,并进京考举。
听了苏母的故事,我对这位勤劳智慧的母亲顿时肃然起敬,下山之后,一定要去瞻仰苏母祠,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以崇高的敬礼。
游览中岩寺,吸引我的除了“唤鱼池”,苏轼先生留下的故事,细细品味先生怀念亡妻的精美词句,感受人生的不易和对感情的追忆,还有北宋名士邵伯温题写的“中岩”二字。它书体厚重,用笔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碑帖粘合,浩然之气跃于壁上,温润而不失老练。明人虞怀中所书“与造物游”,凝重自然,虚实相生,体势灵动,别有一番情趣。我在这里驻足流连,既观赏了书法名家的墨宝,洞悉其中的笔力,又引发了我的思绪,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难怪这些石刻之下总是摩肩接踵、游人如织。据说当年临江边上,有“水月楼”牌坊一座,又称水月楼,那三个字也是字体温婉、意蕴悠长,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是在这里触景生情,留下的千古绝唱。我想,如果水月楼能重建,既能彰显太平盛世,又多了一个观景赏月的好去处。
游览中岩三寺,感觉各有特色。下寺紧依岷江之水,岩壑清幽深邃。中寺在一段陡削的坡路之上,附近岩间佛龛密集,刻有许多石像,俗称“千佛长廊”。再向上便是黄庭坚题刻“玉泉”的覆岩,从玉泉岩至双龙桥之间,是中岩题刻最集中的地方,荟萃了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诗章,摩岩造像更是星罗棋布,蕴藏着中岩景区的佛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景区内景点还有:牛头洞、千佛长廊、仙人床、玉泉岩、伏虎石、石笋三峰、诺巨那尊者、东坡读书楼、猴头石、“飞来凤”花谷、古涧道等数十处景物奇观,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薄暮时分,夕阳燃起人间烟火,我们回到唤鱼池,再一次凝神苏轼先生与王弗这座雕像,与其依依不舍地话别,期待来日再相逢,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他们相濡以沫、最是相思断人肠的画面。人生难得一真爱,有爱总愿长相守。苏轼先生与王弗的故事,让我想起诸葛亮与黄月英,司马光与张氏,魏征与裴氏,朱佑樘与张氏,于谦与董氏,赵士程与唐琬执子之手,终老一生的感情。这些先贤和前辈,用他们执著不渝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为世间亿万夫妻缔造了弥足珍贵的生命参照和美丽风景。然而,在滚滚红尘中,对那些趋于名利、淡泊感情,演绎了一幕幕劳燕分飞,风流云散悲情剧的人们,是不是该来一次回眸,从中获得警醒呢?
我在青神邂逅苏轼先生,这里是先生母亲的故乡,恩师与岳父的故里,这里有他为之命名的唤鱼池,求学伊始的书院,他心心念念的爱妻王弗,这里有他生命中太多美好的回忆,也就给我们来到青神,邂逅先生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下山之时,我略有不解,遂问友权和永义,苏轼先生离开青神之后为什么少有回来,也少有见他为第二故乡留下可供后人追忆的文字?他们说,正因这里有先生太多的回忆,所以后来的他除了偶尔在梦里呓语,对这个地方总是缄口不提。
被深爱的往往藏在心底,不愿说出来的都是刻骨铭心的隐秘。
我明白了,此去经年,物是人非,当年那位少年已经两鬓斑白,回首之时,已经没有佳人为他挑灯夜读。他只能把记忆中的青神永远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再言说。青神县,不论它经不经得起岁月长河的漫长洗礼,她都像一位宅心仁厚的老人,将苏轼不愿吐露的人和事隐藏起来,不被时光销蚀。因为这里是“子嗣”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游子灵魂最终的归宿地……
2023年7月8日于青神县江湾神木园宾馆
作者简介:
章勇,本名张踴,笔名一江水、黄河浪、司实懿等。四川电视台高级记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授、西安外事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朗诵演讲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成都,今夜月未央》《沉默的天空》《最后两个僰人》《落叶》《天皇地黄》,长篇报告文学《寄自老山前线的报告》《越南战俘纪实》《中国后宫记事》,诗集《士兵与高原》《男儿风骨》《恋爱季节》《温馨絮语》,散文《边境的云很烫》《与高山杜鹃的约会》《穿过历史的目光》,电影文学剧本《血溅孤岛》《春回大地》,话剧剧本《垒魂》《春意正浓》《不许鱼目混珠》,文学评论《爱情的花开与守望》《现实的关照和痛感的生活》《文学与生活的真情对望》《诗意的维度决定诗歌的高度》等。主要影视作品有:《两姊妹》《艰难的罢免》《金铁林和他的小木船》《解放成都》《走入长征》《神奇的九寨》《改革开放二十年》《巴蜀的春天》等。作品入选众多文学版本并获奖,曾荣获国家和部委设立的“五个一工程奖”“金剑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新闻奖”“五四新闻奖”“中国最美散文奖”和2017中国文艺年度“读者口碑奖”以及省级政府奖,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