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顺”传人轶闻
邱小美 / 文
最喜欢到好朋友少萍姐的老安顺茶壶研究所和她畅谈人生,听她讲她家祖传老安顺手拉壶的故事。下午闲来无事,我又走进她那充满典雅和艺术气息的陶瓷研究所。和少萍姐畅谈手拉壶和人生,对我来说是一种舒服独特而又受益匪浅的享受。
一走进研究所,映入眼帘的是章燕明伯伯的世纪经典代表作《奥运壶》海报,当时一百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把非同凡响的手拉壶,可见伯伯制壶艺术之高超。接着我便看到广兴坐在拉坯台前认真拉壶的景象。只见他拿起一块红色圆形朱泥,在旋转的高速千转盘上拉坯。他加了些水在朱泥上让泥巴显得柔滑,再用双手慢慢往上提拉,接着又往下压,双手不断反复提拉和按压,直到朱泥不再晃动,又在朱泥中间开了个洞,用左手稳住使泥巴,配合右手将泥巴往上提拉。泥巴在不断旋转的千转台上像跳舞精灵一样慢慢变成成型的坯身。他专注的样子让人为之震撼。

正当我看得入神,少萍姐见我对手拉壶制作如此感兴趣,便拿出海元兄的手拉壶宣传片投影让我观看。在宣传片中我看到海元兄制作手拉壶的一些片段,他专注拉壶和研究、设计手拉壶的神情和精神让我为之敬佩不已。
后来,章燕明伯伯夫妻来了。伯伯坐在一旁微笑着听我们聊天。我便和伯母聊起海元兄。伯母感叹万千,提起他们几十年前做手拉壶的艰辛,不禁感慨现在生活的幸福。她回忆起海元兄和少萍姐小时候跟着他们学做手拉壶的情形,忍不住自责对孩子们太过严苛。伯母说,海元兄从小对手拉壶有浓厚兴趣,8岁开始学制壶,师从祖父和父亲,且热衷创新、设计新壶型,力求超越前人。他在传统工艺上大胆探索和创新,经常废寝忘食至深夜,好像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和他的壶。
海元兄的儿子湘建在爷爷和父亲影响下也爱上拉壶。记得去年我去少萍姐那里,刚好看到他在修坯。只见他坐在拉坯台前,手拿一把约十厘米的修坯刀,正全神贯注地修坯。他左手扶着已晾晒干的手拉坯,右手拿着修坯刀,随着旋转的拉坯机仔细修整。他用左手中间三个手指轻按坯底,再用右手轻拍坯身,用修坯刀配合左手食指和中指修坯,修整后又用左手轻扶坯身,用右手一遍又一遍修整,再把泥巴碎渣扫掉再继续修整,这样的修整动作至少超过四百刀,直到觉得满意才停止。他专注的样子丝毫不亚于父辈。

拉坯和修坯只是手拉壶中两个关键的工序,一把看似普通的手拉壶,竟然要六十几道工序才完成。制壶大师们精雕细琢,往往要制作好几天,更不要说制作一把精美别致而又与众不同的手拉壶,特别是新创作的壶型,更需要花费壶艺师们大量心思和精力。壶艺师们把自己的灵魂倾注到泥巴和作品中,才使他们的作品形神具备。
我想,“老安顺”壶艺代代相传,直到今时今日被评为非遗项目,是很不容易很不简单的。据悉章氏最小的传人是几岁大的稚童,从小就跟着长辈学拉壶。他们把先辈的优秀传统工艺传承下来,一棒接一棒,彰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坚信,“老安顺”的非遗金字招牌,必将在潮州茶壶艺苑中熠熠生辉!“老安顺”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
邱小美,女,潮州湘桥区作家协会理事,毕业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有若干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散文《两代人的卤鹅》在首届潮州(磷溪)卤鹅文化周主题征文摄影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散文《种花小记》发表于《番禺日报》和《都市头条》,《永远的“风围墙”》发表于《侨声》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