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摘抄
和韵 依韵 步韵 用韵
古人与他人诗作相互酬唱,称为“唱和(去声)”或“和韵”,此种和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依韵:韵脚与原诗韵脚所用韵字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也称“同韵、和韵”。
2)步韵:韵脚用原诗原韵原字,而且所用韵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也称“次韵”。
3)用韵:韵脚用原诗原韵原字,但所用韵字先后次序不必相同。
和韵起于何时?清赵翼《陔余丛考》中“和韵”条载,王肃入北朝,弃江南原配谢氏,娶北魏帝女儿为妻。谢氏得知,托人带给王肃一首无题诗:“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王肃的后妻代王肃回答一首和韵诗:“针是贯线物,目中恒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赵翼认为这是中国和韵诗的滥觞。
唐朝元稹、白居易为好友,留下许多相互酬唱的诗,被认为是最早开始大量创作和韵诗的。宋朝苏轼也热衷酬唱,他留下的作品有近三分之一是和韵诗。
和韵诗基本原则是:第一、形式必须相同。题材(内容)可以相同、近似、或不同。步别人的韵,要在标题中注明步韵或次韵字样。第二、题目上要加上“敬”、“谨”等字。有时“韵”字写成“玉”字。“原”字有时写成“元”或“瑶”字,均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步韵,可以连续多篇,称为“叠韵”。多有二叠、三叠、四叠等等不限。
葛玉助教论诗:
对古人可以放宽,毕竟流传了千百年,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没准也能流传千百年!
院长论诗:
对古人的作品不好说,流传下来自然有他的道理。作业还是按照要求来好吧?折腰体是望岳不认可。
班长论诗:
(语音转文字)
我们步人家的韵,同时也不能改动人家的结构的。
那个步韵,你不光是步他的韵,而且那跟人家的那个原诗的结构和原诗的那个诗意有大致相同,结构是必须以保持一致的,这一步也没关系,与他原来诗的这个结构没关系,这个倒无所谓。
你到依韵和这个用韵的时候,你可以改动原诗的结构,但是步韵是坚决不允许改动原诗的结构的,而且呢。他这个诗意,大致要跟原诗差不多,最起码得差不多,如果能够保证与原诗的诗意相同,那是最好的。诗的结构,它的每一个字的平仄关系都不能给人动。
步韵,你那个选诗啊,主要是选自己喜欢的,就再有呢,第二个就是注意它的韵是不是你使用的舒服。这是主要的,至于原诗的这个结构啊,这个东西是次要的啊,只要是古人的诗,有名儿的诗啊,这都可以,就现代人的诗,如果认为这个诗的诗意好,你认为相中这首诗,你也可以。那么就是关于这个诗里面儿有些个平仄关系,那个不是咱们所要考的。这东西只是依照人家的去做就可以了。
这个倒没有必要换,因为你步韵,你就步人家的运啊,步人家的这个诗的这些东西,至于它这个东西它是形成的,这个它已经是形成。这个都几百年一起形成的这个事了,大伙都认可,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动,按依照人家去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为了他的去换,没有那个必要。
特别现在我们学的这个步韵,依韵、和韵和这个用韵学的是这个东西,那么选诗,选诗这个东西不是主要的。只要你和人家那个一致的,保持一致的那个意思你表达清楚了,那就可以了,你把韵处理好了,这个是我们要学的,是主要的。
院长论诗:
平铺直叙,转合不好,我们现在是中级班基本上解决了平仄押韵等问题,重点是拨高的过程,所以对内容也有更高的要求。
什么是平铺直叙?就是都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没有作者的感情抒发。
班长论诗:
格律大家是掌握的,这毋庸置疑了。难在句子的提炼和使用上。为了对仗而对仗,硬凑句子,过上下句意思不连贯。这些是大家需要用心去练的。
刘刚老师论诗:
为景而景,通篇没有写进感受感情的是初学者的通病。而对仗之难不在平仄而是词汇贫乏,所以自造词句,以错别字凑韵也就可以理解了。
比如帮和邦一个七阳,一个三江。有的诗友楞是为凑韵用帮助之帮替代国邦之邦。所以诗词习作真正的难点不全是格律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文化内涵,大量阅读名家名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要应付(比如有的明显不该出现的错别字)有了我们这个平台,互相取长补短,相信大家无论自身水平高低,基础好与差,都会取得进长和进步。
诗是心声,非殚精竭虑不可,即使学养再高,应付也不行。就像郭沫若先生题南京莫愁湖公园的“古有女儿莫愁,莫愁哪得不愁。如今天下解放,谁向困难低头”有人捧脚,反正我不敢恭维。
08.
院长论诗:
排律四平头、摞眼等可以不考虑。
即使是律出现四平头和摞眼也不是天大的的事,还是以内容为主。
为什么古风现在还有地位?就是他灵活的语句。什么几忌几病都是纪晓岚等人自己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弄的歪理邪说,而有的现在人确当成宝贝一样看待,纵观唐诗挤韵的比比皆是,而我们现在的作品准超过唐诗了?
律最要求是合律、押韵、对仗,这里出现错误是硬伤,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四平头、摞眼尽量避免,其他的什么犯小韵、上尾等等知道有这个名词就可以了。
沾韵字是一个古老的文人游戏,像现在的抓阄,必须用你得到的字作韵脚。
碧瓦唐宫书岁月,红砖汉阙展辉煌。
辉煌可以看成名词,我和专家探讨过。
包括《鹧鸪天》三四句对仗也有争议,有人认为不对仗也没关系,还拿李清照的诗词说事。
反正我的老师教我《鹧鸪天》三、四句和两个短句必须对仗,我也认可这种观点。
班长论诗:
特别是排,在句子能划分开的情况下是允许有重字的。再说,重字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不是罪大恶极的。
不可替代的重字不是问题。
当然,重字太多影响视觉。
李屹峰老师论诗:
吟诗作赋,应搞清楚词语的词性,结构。才能巧对,妙对。
写律诗,最难的就是对仗。
如果对仗不工整、严谨,读了让人感到头痛。
有的人填词也不讲究对仗,读者读后也感到不舒服。
因为对仗句是诗词的灵魂句所在,一定要注重。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人读你的诗词,只读你的对仗句。如果你的对仗句写得好,才继续往下读。对仗句不行,就没有阅读价值了。就过目不读了。
鹧鸪天,实际就是一首变形的“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律”诗,应该对仗。
我写就一定要严谨工对。
宽对只是不严格,但并不失对。
王清林老师论诗:
我认为写诗先要立意,诗意立好后再围绕主题湊词了,还要注意韵脚,平仄对仗,摞眼出韵等等,然后再根据诗体起,承,转,合,尤其要将诗眼用好。
09.
01.
葛玉助教说作业:
第五次作业要求:
1. 以《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任选一题或自拟题目,完成入律古体诗一首。
2. 最少十句,多则不限。
3. 以四句一换韵为主,允许两句、六句及八句以上一换韵。
4. 换韵处首句入韵。
5. 平仄韵交替,不使用平换平、仄换仄。
6. 依照平水韵,在同一韵部中押韵,不使用邻韵。
7. 使用律句或准律句,符合对粘规则。
8. 尽量用对仗。
古体诗有很多种,咱们作业的这种是最接近格律诗的一种,四个诗谱,就是四首绝句,就是用四首绝句把一个故事串联起来了,若想韵脚处没有那么大的跳跃感,就按合并的韵部来,因为它们的读音很接近。
02.
院长说作业:
此次作业的要求我也不好评论,但实在是难下笔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作业。古风我也写过一些但都是一韵到底,李白的《将进酒》用的是本古的写法,(平仄混押)虽然千古留传我们也须要继承,但逐渐被遗弃的格式是有原因的,不知是否有道理?
就是那个写诗啊,你往里头写句子的时候儿,一定要注意这个句子它合理性儿,你光认为合律了。光认为这个啊,你看懂了,你这意思明白了,可你得琢磨,你得感觉,你得想一想,别人儿能不能看懂你到底儿表达什么,你这个主线你得有,然后围绕这个主线去往里头安排句子是要合理的,一定要合理!
10.
1.院长论诗词:
填词和写诗多少有点差别,诗是四种诗谱(不说仄韵)。而词确有正格和变格之分,软件里的格一是正格,格二、格三……都属与变格,所以必须标注XⅩ体。若不注明都按格一(正格)看待。(和默认平水韵一样),我们交作业时只写上词林正韵第几部就可以了,不需要写平韵儿或者是仄韵。
格律诗的三要素就是合律、押韵、对仗。像四平头,摞眼等都是诗病。什么是摞眼?眼是指诗眼,摞是重复,最初是指额联、颈联第五个字的词性相同。例:寻、锁、听、观等等,最来指句式结构变化。关于用典与不用典与格律诗没关系。和步韵、命题一样就是创作的一种技巧而已。
平水韵是根据切韵而来,(古代发音与现在不同,我们知道的例如:斜读xia,回读huoi)还有不少今平古仄的发音当时什么读就不知道了,只是在平水韵里知道是仄声。而通韵通过汉语拼音一二三四声就能判断出平仄。
骈文为什么很少有人写了,就是诗藻太多用典泛滥。而格律诗有典也只是一联而已不能多用。
只要是完成作业拿毕业证没问题。只是走到教官岗位时指导学生时才是考验你们能力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现在有多少人能不用软件就可以写出作品来?只前我反复强调大家要掌握诗谱,不知道都学习的怎么样了。
例如纪晓岚等几人写不出好的作品就主张要把格律诗分成四个音部,又加上挤韵,犯小韵等等,早就被淘汰了。但还是有些人大作文章,例如我写过祭屈原的一句
千年拜谒祭先贤
非得说我先挤韵了,就像天大的事似的不能用。
不管写诗填词,均要注重意境间的启承转合,才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否则就脱节了。读者不能读懂,自由作者自己才能懂。这样的作品就没意思,白居易写好作品以后,都要念给路边老太太听。看她能不能懂。
毛爷爷的“长征”,投稿以后。审编就因为这个原因,骑虎难下。后来去叫郭沫若来审稿定音。郭老开始也不悦,但经过考虑再三,最后郭老一锤定音:出版,并为诗添上了“七律”二字
平水韵把现代汉语阴平、阳平字,即:普通音的一声、二声字,平分了去。这叫做平分“阴阳”。所以,我们在写诗词的时候,常常遇到一种情况:自己明明是写的平声字,咋检测的时候,显示是仄声呢?就是这个道理。
陈德武 院长,正宗格律诗对仗联中就是要用典。不用典的,就不能称作七律……等。毛爷爷的《长征》,他自己没有标“七律”二字,就是因为对仗联句中没有用典。后来是郭沫若看在他是领袖的面子上,提笔给他标上了“七律”二字。我们现在学写的所谓“七律”诗,实际上是虾扯蛋。歪货,叫做准七律诗。
关于律诗对仗联用典问题,在古汉语文学刚转化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时候。是有这个要求。不过,随着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变化。现在的近体律诗,基本上也没有这么严格要求了。
在古汉语文学刚转化为现代汉语文学的初期,律诗是有过这样的要求。不过随着现代汉语新文学的发展变化,近体律诗也没有再强调这种要求了。
填词手法:上阙写景,下阕叙事。借景抒情,喻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展现出词的内在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词造势。引人入胜,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这种说法实在不敢苟同。也许我孤陋寡闻,“正宗”的律师中二联必须用典,否则为歪货,准七律。我不知道老师的观点来源和依据。
关于写诗用不用典一直有争议。主张用的理由是为了让诗词增加文化含量,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性,所以要用典。主张不用或少用典的则认为(和少用成语一样)用典会僵化诗意,影响诗的想像空间,甚至把道听途说当典故用,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首诗的优劣有许多评判标准,用不用典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红豆》孟浩然的《春晓》等等名诗都没用典,照样千古传唱。
总之用典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不是律诗必备的要求。我们既不能盲目的推崇,也绝不可以摒弃。事实证明用典精到确实不仅可以为诗的主题思想增色,同样也强化了可读性,提升诗词的整体水平。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大概就是用典的要义吧。
见仁见智,请诸位参与讨论,以期共同提高。
对不起,我觉得用典不可能是律诗的强制性要求和标准。
4.葛玉助教论诗词:
赞同陈德武 院长的说法,我也认为用典不是格律诗成立的必要条件,不用典但合律和韵,对仗工稳,把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用精炼易懂的语言写明白了也不失为好律。当然,若是能适当用典,那么会使我们的诗词更有深度和高度,彰显文化丰厚的底蕴,我觉得院长写格律诗就是用典高手但是若一首诗中用典太多,可能有罗列典故之嫌,这样用典不一定好,还是已能准确精炼的写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最重要。
个见,也不一定正确。
不过通韵和平水韵的最大区别是在于入声字,通韵是一二三四四个声韵,平水韵是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也就相当于一二声,上去相当于三四声,最大的区别在于入声字,通韵没有入声字,是把平水韵的入声字打乱分在一二三四声中了,所以才有了现在虽然是一二声字,在平水韵中却不是平,而是仄。
写诗,不论写什么,归根到底是烘托人的情感,或抒情,或议论,或言志…最终都要归到人…我也是个初学者,说的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班长论词:(语音转文字)
各位老师啊,咱们就说说,说实在的啊,写词和写诗不一样,诗吧,它是要求你用精炼的语言,去表达你所要写的东西。要求你精炼,这个精炼得合理,不能说是自己造一些个词,生词完了别人儿听看不懂,词就不行了,词他要求的呢,他的要求语言呢,他就是用你那个啊,咱们老百姓讲话了,我也说不好这个词了,他就是用咱们普通比较普接近于普通语言的语言,就是用有点儿像普,平时咱们说话的语言差不太多,稍微提炼一下,让他那个能够充分的表达我们的意思。
你像咱们要是学,将来学曲的时候就知道了,曲就不行了,它就是普通话,或者是甚至是一些个不地方话,而词呢,它是在曲和诗之间的这种。普通的语言,用很多普通的语言,只要能够充分的表达咱们的自己要写的意思,意思啊,这个句子就是好句子。
不是无从下手啊,就是你们盯着,一开始我们接触的时候就感觉到很高傲,很深奥的东西,实际上呢,你就是在自己写的时候,动笔以前的。你这个情感没运没运用到位,如果你像那个咱那个大群里面,他们逗我说什么这个月走出表妹来,就是你有那种确实有那种那种情感的意思的时候儿,。这个词就自然就流露出来了,然后我们就按照它的这个评测格式,我们给它填进去,合理就可以,就是这么个东西。但是你得有东西可以写,你说哎呀,我要写我写什么,那你不知道,那就坏菜了是不是啊,你看现在都愿意写秋,我就给我也写的秋。
词的用词吧,它要求的是什么呢?要求你的语言圆润,清秀。他要求这个,他如果是你要像那个岳飞写的那种满江红呢,他要求的就是豪放了,他不同词呢,他就两种两派,一派是婉约,一派是这个。豪放,那么咱们现在呢?老百姓在家上哪儿整些个豪放去,也不跟美帝打仗,也不跟苏修打仗的,你豪放啥,那我们就得写一些个圆润的啊,清秀的。或者叫做清丽的美丽啊,用这种语言去写。
是啊,这玩意儿都是慢慢儿来的东西,不是谁能一下子整明白它。但是现在。
但是现在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呀,你先说咱们吧,就说一年四季吧,先从春天说春天那个冰雪融化了是不是春天。渐暖了,但是还有料峭啊,它这种东西就是啊,春风来了,春风习习的,它来了是不是给人一种什么感受,这个这一个小词就出来了,词。咱们现在学的都是小令儿啊,几十个字儿的啊,十几个字儿,20几个字儿的小令儿,嗯,非常好写,然后夏天呢,夏天呢,就是,炎热酷暑酷热啊。人都没有地方藏,没地方躲的,是不是那个荷花儿呢?满池都是人不说嘛。
那个管它叫青纶叫绿带都可以,或者干脆就是荷叶儿都可以啊,你用什么去表达它满池都是,就都该遮天蔽日的是不是?小鸟儿啊,有那个蜻蜓啊,有鱼儿里面儿是吧,就是表达一种什么心情对吧。
那么秋天呢,就是悲秋了啊,落叶啊,流水啊,有寒风了,有凉风了,是不是啊,特别特别绿,绿叶是挺让人断肠的。让人悲秋的,让人悲怜的,那就这就又体现出一些心情儿的东西,都可以写进去。
冬天呢,特别我们东北那一下雪,满目苍凉,树也是苍苍的,雪是白白的,这两个颜色组到一起,就是个悲凉。苍凉,苍凉之感,是不是这就是又使心里头打造一种什么心情儿了,又出来个什么意境儿了?哎,就写出来了,不就又是一首诗,一首小词嘛。
你别说你这首小令,小令儿写的还真不错,真不错的就是这种贴近于生活儿啊,听句贴近于生活儿的东西,嗯,它就是这个创作的源泉。他的素材啊,要不然你没有生活儿,写的也都是些个飘,写出来东西就飘。
词啊,他这个来源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一些事情,然后呢,进行刃笔艺术加工。用圆润的语言,清秀的语言去把它表表现出来,这就是词。
11
杨敬玉总院长说作业:
第七讲作业有点难,难就难在平仄韵要交替用,有的必须在同一韵部,有的又不需要在同一韵部。
四首词,不能只用两类或三类,必须一首词选用一类(一格)。
第二类:如梦令、忆秦娥,选一首。(只押仄声韵)
第三类:菩萨蛮、虞美人,选一首。(平仄韵转换类,平、仄韵间没有关系,不要求同一韵部)
第四类:相见欢、定风波,选一首。(平仄错叶类,平声韵在同一韵部,仄声韵不作要求)
第五类:西江月、曲玉管,选一首。(平仄韵通叶类,平仄韵属于同一韵部)
——
词韵不同于诗韵,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要分清韵部中的(半),比如十灰韵:
有一半(如灰、回、陪、催等,与五微韵、五未韵、五尾韵、十贿韵读音相近)划入第三部;
另一半(如台、腮、才、呆等,与九蟹韵、九泰韵及十贿、十卦等半韵相近)划入第五部。
自测时,发现显示“不押韵”可能是自己没选对半韵中韵脚字,比如十灰韵,你把台、才(本该第五部)用在第三部,就出现不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