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苏文学》
执行社长:李建全(收稿)
(18990380787微信同步)
在青神,邂逅一位青春女神
何永康
关于四川青神县县名,典籍有载:古蜀国王蚕丛,曾着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民间也有多种演绎,青,已经不是青衣的黛黑色了,而是青绿的青,青葱、青翠。山是青色的,水是青色的,漫山遍野的竹林是青色的,一望无垠的田畴是青色的;至于神,则是说此地多神韵多神奇,如山川风物的无限神韵,如竹编工艺的精妙神奇。故曰:青山绿水,竹韵传神。
当然,对一个“神”字,还可以理解此地出过神人或来过神人,如教人养蚕的蚕丛;如在此求学并收获初恋的千古第一男神苏东坡。有男神必有女神,如出生在青神的苏东坡母亲程夫人、发妻王弗,她们都是古代女神级人物。而今次我在青神,则邂逅了一位现代女神——毛慈影。

其实,说与毛慈影邂逅是不太确切的,我与她只能说是在纪念馆里邂逅,在当地人的讲述中邂逅,在她留下的遗物中邂逅。但这是一次让人难忘的精神邂逅。作为青神县早年的一位红军战士,一位革命者,毛慈影的生命早已定格在1934年的那一次武装暴动,定格在她最美好的年华——那一年,她19岁。
毛慈影因为性情开朗活泼,充满活力激情,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毛姑”,如同人们称杨开慧为“霞姑”,称洪湖赤卫队韩英为“英姑”一样。她们都是坚定的革命者,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青春女神。

那次武装暴动是在1934年12月,正是中央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的时候,长征队伍正在经过四川。为配合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中共四川省委提出了“赤化全川”的口号。青神县因为有基层党组织——青神中心县委,又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于是便组建了300余人的红军队伍——青神县西山红军,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武装暴动,以牵制四川反动武装对主力红军的追击。这次军事行动在五千多反动军警的围剿下很快就失败了,牺牲了18位红军战士。毛姑为其中之一。
我一直在思考,青神这个地方,属于川西平原与川西丘陵接壤的过渡带,一面是通往成都的一马平川,一面则是起伏绵延的浅丘地带。从地理上看,完全没有天然屏障和迂回游击的余地。区区300人的无军事斗争经验的地方农民武装,在敌我力量悬殊,又无主力红军策应的不利条件下,为何会在此开展较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是不是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呢?

我的这个疑虑,毛姑当年也曾有过。作为县委委员、西山红军的宣传发动委员,她曾经在会议上提出过时机不成熟,力量太薄弱,没有军事指挥员等问题。一个年轻女性,在战友们狂热冲动时,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不同意见,足以证明她已经是一个成熟而理性的革命者。但她提出的问题没有被决策者重视。毛姑是一个党性原则很强的人,在保留意见的同时,忠实而坚决地执行县委的决定,积极投入到斗争之中。据当地老人回忆,暴动中,毛姑手持大刀,跳上桌子,慷慨激昂地宣讲暴动的目的与意义,激发大家的豪情与斗志。老人们的讲述,让一个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革命女性的形象鲜活地跃入眼帘,久久地挥之不去。这个形象,便是我心目中女神的形象。
暴动失败后,毛姑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她严守党的机密,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最终被敌人残酷杀害。
在狱中,毛姑给父母亲留下了一封遗书。这是一封感天动地的家书,一封值得大书特书的家书。这封家书,更加丰满了她女神的形象。

遗书纸短情长,且字字珠玑,容不得我作任何删节,且全文抄录于下:
父母大人在上:
自官仓一别,几近三载。未知二老的身体是否安康,弟妹们的学业可曾长进?
吾自入党以来,父母弟妹们为我吃苦不少。据念生姐云,吾离家后,军警三至家门。捕吾不得,将雨田小弟捆去吊打、关押,备受其苦;父亲一气成病,久卧不起。每念及此事,泪如倾盆。
母亲,还记得陪我夜出活动之事否?你老脚小,行走缓慢。一次遭军警追赶,奔逃不及;情急之中,藏身桥下。待军警走后,正欲起身上桥,不料桥墩湿滑,二人同落水中。返家路上,彼此相望,大笑不已。
父亲,我那本红皮书是否还在?那是我读高小时你送我的礼物,上面汇集了不少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我从其中获得不少教益和启迪。吾视作生命之一部分。若在,望妥为收藏。
父母大人,孩儿入党至今,已是五年有余。期间为唤醒民众,推翻暴政,奔走呼号,露宿餐风。赴荣威、上成华,走嘉乐、扎青井。迹遍川南,历险颇多。此次西山举事,声震全川,虽遭屠戮,功及千载。
父母大人,孩儿不日将领极刑,信到之时,儿已含笑九泉。望二老勿悲。儿虽去也,同志者众;革命大业,必定成功。胜利之时,国人弹冠相庆,儿将踏云归来。今生未得孝敬二老,来世必当承欢膝下!
读着毛姑的遗书,悲切与感动之情让我潸然泪下,唏嘘不已。悲切的是一位妙龄少女,即将“领极刑”而结束短暂的人生,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永别父母弟妹和战友;感动的是毛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信念坚定,相信“革命大业,必定成功”,她因此无怨无悔,视死如归。而对这次举事的失败也毫无怨言,因为她坚信自己与战友的牺牲会“声震全川”,会播下火种,孕育力量,唤起千千万万民众,会“功及千载”。后来全川乃至全国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充分地证明了毛姑预判的准确,也凸显出这次武装暴动的重大意义。直到90余年后的今天,其影响力依然存在,其感召力因岁月沉淀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激发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不竭动力!
与我同行的是几位散文家。我对他们说,毛姑的遗书是我读到的最好的散文之一,大家都深以为然。读过中学的毛姑无疑是一位凤毛麟角的女性知识分子,她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参加过进步的艺术社团——南华新剧社,因而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青年。
从她的遗书中,我们不仅看到她信念坚定的一面,也看到了她热爱生活的一面。在身陷囹圄的之时候,在生命的尽头,她依然镇定从容,依然情感充沛而饱满,心绪积极而乐观。这是她才情横溢的“情”之所在。而在短短的四百多字里,她的“才”也有充分的体现。即将与父母诀别,她没有过多回忆养育之恩,而是讲叙了母亲不惧风险陪伴自己从事革命活动,讲叙了父亲赠红皮书对自己进行新思想新文化启蒙。两个典型事例,都与她的革命人生紧密关联,既有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告诉人们,她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忠贞不渝。
遗书中总结了自己为“唤醒民众,推翻暴政”而“奔走呼号,露宿餐风”的斗争生涯——“赴荣威,上成华,走嘉乐,扎青井”。12个力敌千钧的字,极其精简地总结了自己五年的艰辛历程。其中8个字是地名的缩写,那是留下她足迹的难忘的地方,而“赴、上、走、扎”4个动词更是对自己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让一个年轻的女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什么是风华,这才是风华,这才是绝代风华。
我一直在心中设想毛姑写遗书的情形:在灰暗狭窄的牢房里,遍体鳞伤的她,在倾尽最后的心力,庄重地完成最后一件庄重的事情。她的目光时而坚定、时而温存,一派淡然从容,却并非波澜不惊。她心中的波澜,是家乡岷江之水的涌动,是生命之泉的涌动。涌动的还有她向往的象征中国革命的长江黄河,波澜壮阔,一泻千里。
在良久的沉思之后,毛姑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有情感有温度有文采的不朽文字,在特殊的环境与心境中浴血而生!
就这样,我在青神县,邂逅了一位女神级人物——毛慈影。这位女神是永远年轻的青春女神。青春女神,给了青神这个地名更多的内涵与意义——青春女神,不也是可以缩写为青神吗?
如今,青春女神早已如她自己所言——“踏云归来”了,像一个美好的精灵,在青山绿水之间游荡,在神奇富饶的广袤大地上游荡。游荡,快慰而深情地游荡……
(何永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南充市文联主席,南充市政协书画院执行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