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当过煤矿工人
文/周其河

在我的人生征程中,有幸当过几个月的煤矿工人,亲身感受到煤矿工人的辛苦。
人说,煤矿工人是“地下工作者”,是“黑色金子的开采者”。他们涂黑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由衷的佩服,这些煤矿工人真的了不起,真的很伟大,他们特别能吃苦,累得像滩烂泥,却日夜战斗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为人类默默地无私奉献着!
那是一九七一年的三月上旬,结束了三个多月紧张的新兵军事训练,跟随着连长陈应寿,来到了"三支两军"第一线,枣庄市甘霖煤矿。听连长说,我们连队任务是边训练边“支左”。所谓“支左”,一是做好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工人队伍建设,团结一致抓革命促生产;二是努力抓好矿上生产,提高出煤量,为国家作贡献。一听说要下矿,我们这些新兵心里真有点凉丝丝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下矿井的情景。下连队还不到一周,矿井下出了伤亡事故,矿工们情绪不稳定,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矿上生产。在这紧要关头,人民子弟兵必须首当其冲冲在前。连长陈应寿带领我们十几个战士下了井,我也身临其境感受到煤矿行业的危险、艰辛、环境恶劣等诸多风险。

上班还真有点麻烦,下井前必须穿好矿服,戴好矿帽,腰间系着矿灯,脚上穿着矿靴,全身一式矿工打扮。连长挨个严格检查我们的穿戴,尤其是对矿灯是否充足电,都一一过堂,还认真交代下矿井注意事项,战士们都聚精会神听讲,铭记心中。
随着罐笼垂直下沉,我的心好像悬着一样,怦怦在跳,刹那间什么也看不见了,真让人毛骨悚然,约莫几分钟罐笼落地,才看到有微弱的亮光。我紧跟着连长,弯着腰慢慢迈进巷道。巷道是一人深,头顶地面表层是用杂棍撑起的支架,上面时不时地有碎石落下。巷道内潮湿得很,地面上还有积水。四周黑暗暗,阴沉沉,气味很难闻,有喘不过气的感受。有的巷道很低矮,只能卧着身子爬过去。转了好几个大弯,经过十几个巷道,才来到了作业场。
作业场的场面更是不堪设想,作业环境如此恶劣,真让人想象不到。我们采煤时,有的只能侧卧着身子;有的只能卷缩着身子半跪着;有的只能卧躺着。上面不停地滚下石头扎在身上,感觉随时会砸破你的脑壳,让人提心吊胆。此时我们也顾不上这些,因为有连长在我们身边,胆子也就大起来啦。大家干得很热乎,一刻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铁铲,个个汗流浃背,没一个叫声苦。

中午吃饭时,战友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只见对方两只眼睛在闪动,脸面和两只手乌黑,像是灰堆里爬出来的一样。这时我们也谈不上什么干净卫生了,赶忙拿起油条煎饼狼吞虎咽起来,一壶水喝个尽光。再望一望邻近的矿工们,他们吃的比我们还差一些。他们都是从自家带来的食物,有的喝着小米稀粥,嚼着硬硬的窝窝头,有的喝着温开水,啃着用大葱叶包着的煎饼,可见矿工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在生活面前,然而所有的艰苦都已经算不上艰苦,他们已习以为常了。
自娱自乐是矿工们的拿手好戏。休息那当儿,有的想叫别人开心快乐,讲个荤故事好逗人取乐;有的下下棋,旁人在围观;有的青壮年矿工拉起了胡琴、吹起笛子;他们各显神通,乐趣无穷也。
矿工们在班时,不用别人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总是满负荷工作。他们与煤为伴,与煤共舞,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漆黑的巷道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足迹,也留下了青春之歌不平凡的岁月。

下班时,只见矿工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步态蹒跚,踉踉跄跄。战士们跟着矿工后面慢慢向前挪动。此时我们也精疲力竭了,何况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矿工呢?井下干完活,到下班后升井,上来满身都是煤泥,战友们都认不出对方的脸,而只能根据脸型轮廓和声音,互相辨识。放下矿灯就钻进澡堂,其实澡堂也不那么干净了,早就有矿工在里面洗过澡了,澡堂水面上还漂着一层煤灰。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先洗个头澡,再去开旁边的温水龙头呼呼啦啦冲个干净。只是那脸上的黑灰,怎么擦洗却也觉得不干净了。矿工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么度过来的,长此以往,矿工们脸上的黑色,漫漫地也融进了他们的心灵与生命。因为黑色已经是矿工们人生中依凭的情感与自身价值的空间。
像这样的矿井下的生产与生活,我们持续了七个月有余。我们每月下井不少于四至五次,因而与矿工们接触的多了,跟他们相处久了,你自然会爱上这样一群为民采光艰辛奋斗的人。他们以矿为荣,以苦为乐,毫无保留地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一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几十年过去了,但甘霖煤矿老矿工们的光辉形象,永远印记在我的心间,他们的本色与气质永远就是:宽阔的臂膀,黝黑的脸庞,粗壮的双手,憨厚的笑容,坚毅的眼神。他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工人阶级队伍,是值得信赖与崇拜的先锋队伍。是全国千千万万煤矿工人的光辉写照。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我也为自己能当过煤矿工人而特别感到自豪与骄傲。

【作者简介】:

周其河,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高职称。阜宁作协会员,盐城市作协会员,盐城市诗词学会会员。当过兵,教过书。曾担任中心校校长兼支部书记,在任期间,该校是盐城市中心校中唯一的市级模范学校。一个喜欢唱歌的文学爱好者,力争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诸多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中国科技》、巜浣花》、《文学欣赏》、《青年文学家》、《文学世界》、《教育学文摘》、《罗兰墨香文苑》、巜终南文苑》等纸刊微刊。并获得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