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爱咥的灞桥臊子面
文|惠建武
坐落于灞渭三角洲灞桥一带的村庄,红白喜事,娃过二十天待客吃席,一大早都是臊子面,今年入冬以来已吃过好几次了。冬季乡党过事,十碟子八碗已不稀罕,稀气儿的却是早上能吸几碗热乎乎的臊子面。
今天又是乡党父亲三周年祭日,一大早就一脚油门,来到过事待客的餐厅门前。大门口,小道边尽是乡亲近邻。拆迁后同村人住得比较分散,村里谁家过个事也给乡党们见面,相互问候,聊天谝闲传了一个机会。
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看样子都已吃过臊子面。点头、微笑、招呼,穿过人堆,进入了餐厅。餐厅北头是礼桌,南头有舞台,舞台上正在吼着秦腔。中间也已经坐满正吃臊子面的乡党们。刚被招呼坐下,一盘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就被端到桌前。
旁边的乡党热情地招呼我端了一碗。端在手中,情系心里,笑满容颜。一小勺酱,一小勺醋,一小勺辣子,挑起搅翻,让煎糊的臊子和筋道的长面充分匀合,就像我们的乡情一样黏黏糊糊,长长久久。也让酱醋辣子匀称,也像乡里乡亲之间的磕磕绊绊,随着时日的流逝,随着岁月的搅拌,所有的情感变得平稳而悠远。
搅动时,各种肉丁、菜块尽显碗中。挑起一筷子面,粘着煎糊的臊子汁,夹杂着五光十色的菜蔬,不送进口只是看,也是馋人不浅。当吸溜溜吸入口中时,光滑的口感,更是让人啧啧称赞。几筷子面后,又是一大口臊子,别提那个爽快劲儿了,就是给个皇上当也不干。
第一碗还没吃完,第二碗又端上来了,暖暖的乡情和煎火的臊子面,在这严寒的冬天,吸几碗后头上就冒汗。这就是灞桥过事臊子面,家乡的老少男女又怎能不喜欢?
灞桥臊子面特别馋人,不光是现在,以前还有个传说呢。很早以前有一个愣头青女婿去丈人家。丈母娘招待新女婿肯定是肉臊子面。吃饭间,丈母娘问女婿:“盐怎样?”愣头青只是觉着香,只闷着头吃,顺口道,“吃了头碗,二碗再看”。
几碗下肚,当女婿放下碗时,丈母娘又问:“吃饱没?”愣头青一口气吸了八大碗,随即回应道:“都吃到肚皮外头了”。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足以证明灞桥臊子面的引人之处。
这么好吃的美食,到底是如何做的,只有村中大厨最有发言权。
村里从南头到北头,有好几个大厨,专门负责乡党过红白喜事时臊子面、炒菜的操办。没人给他们发等级证书,日子长了,乡亲们吃得多了,心中冠亚季军自然分断。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村里一个口碑很好的臊子面大厨闲聊,有意征询臊子面的正宗做法。这是他的强项,他当然也喜欢谝。一说起来就是个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先从食材说起,五花肉、酥肉、象皮、油炸豆腐或豆腐干,还有莲花白、红萝卜、黄花子、木耳等等,只是肉类菜蔬就十几样。葱姜韭菜蒜等等梢子菜,缺一不可。
还有一大堆调和、调料更是不可或缺。五花肉是煮熟的,酥肉、象皮、油炸豆腐要提前上油锅。所有这些菜蔬统一洗净切丁、切小段、切小片。热锅凉油,依照专业顺序,依次下菜下调料爆炒,盛出待用。然后锅内倒入提前熬好的肉汤,这才是关键,像吃牛羊肉煮馍一样,那锅汤非常重要,好吃与否就在这锅汤,绝招也就在这汤中。
加入适当比例的水,烧到翻滚沸腾后,徐徐倒入提前和好的、上好的红苕粉芡。这一步骤是灞桥臊子面臊子的最大特点——淀粉勾芡。炉内大火,用勺不时匀起锅中汤汁,适中程度全靠经验。滚滚翻腾时倒入炒好的肉臊子头。
整个过程大厨的勺子会搅个不停。炒臊子头用的是油炸豆腐,这时还要用白白的嫩豆腐,切丁抛洒锅中。根据季节不同,韭菜段或菠菜片也会下于其中,这也是臊子的灵魂。此时大厨会轻撩一勺尖臊子,稍缓,送于口中,一声喊:“各种调和适中,大功告成。”
臊子对了,面也就出锅,过凉水盛碗上盘浇臊子,服务队员热情端到桌前。现在过事都是服务队,长年实战,他们配合相当默契,天衣无缝。酣畅淋漓的臊子面盛宴就会在这忙碌、热情、吸溜吸溜声中进行开。
当然面也是很讲究的。红白喜事人多虽是压面,也要放合适的碱面,以增加面的筋道劲儿。面的宽窄因喜好而异,一般最宽不超过韭菜叶。忙罢、过年客人少时,不怕麻烦的女主人也会非常有仪式感地做一顿手擀臊子面,臊子里也会抡上鸡蛋絮,更是精细,更是爽口。
亲戚放得开的,不讲究的一咥就是几大碗,还会边松裤带边不停夸赞。现在有些人更简单了,没地种了,不再磨面,人也懒了,臊子面的面也是更方便了,购买挂面,宽窄粗细任你选。但最爽口的还要算手工擀的、放有碱的,有鸡蛋絮的臊子面。
但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你说得天花乱坠的,这么好吃的臊子面,只是红白喜事,过年忙罢等时间的专利。食堂、餐厅专门经营的却很少见。是的,只是少见,不是没有。
今年前半年村中一大厨叔曾征询过我意见,他想开一家专卖灞桥过事臊子面的餐馆,并说了他的意向和操作方法,口吻热情洋溢,信心百倍。我门外汉,但爱吃臊子面,特别是村里谁家过事他做的臊子面。所以就双手赞成,鼓励他开,并叙说了站在自己位置的观点。可还没等他动手,村里的另一位年长大厨捷足先登,在悄然无息中开门营业,听说一天到晚,臊子锅拉不断。
当地的灞桥臊子面虽然没有西府岐山臊子面名声大,但能流传至今也有它的存在价值,也有它久存的特点,也代表一方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灞桥臊子面,吃的主要是它黏黏糊糊、煎煎火火,长长久久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当然,以后的将来灞桥臊子面也会走得更远,让它那黏合劲儿使华夏儿女心连心,筋道劲儿使中华大地情永存!
作者简介:惠建武,70后,西安市港务区人。《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喜欢运动旅行,闲暇时也爱好读书写点随笔。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