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战士鲜红的手印哪里见
O贺修平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这天以美国为首的战败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重庆綦江区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积极的筹建之中,有一位军队退休干部,把近几年来历尽千辛万苦收藏的綦江籍志愿军老战士当年的纪念章、手帕、口缸、大衣、战场防疫证(美帝国主义使用细菌弹后的防疫登记)等实物捐献给纪念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志愿军老战士鲜红的手印真迹,全国各地志愿军纪念馆罕见的珍品熠熠生辉,我志愿军唯一被俘女兵杨玉华的手印更是令人感叹不已。

他,昆明市五华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金鼎山服务站第六党支部的党员杨修平同志。这次无偿捐献,意义非凡,赢来了一片赞扬声。

杨修平同志是綦江籍人,于1968年3月从綦江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云南边防战士。他服现役35年,曾任云南省军区纪检处、组织处处长,上校军衔。2003年从部队退休后,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回到綦江老家安度晚年。
他却是一个“闲”不住的老人。
他继续保持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他所居住的小区,当发现有的路段有钢筋露头,容易绊倒行人时,他便找来大锤,硬生生把露头钢筋锤平。小区地下停车场有5步阶梯路,大家出行不便,婴儿车、行李车抬上抬下通行难。他便征求小区几百住户人的意见,让小区物管把阶梯路改道为斜坡路。小区住户急需用车,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喊他都义不容辞。在防控疫情期间,他主动参加社区送米送菜等志愿活动。小区的住户说:“他住在哪个小区,哪个小区的人就会得到他的帮助。”
同时,他还为老家乡村修路捐过款,为贫困户子女上学捐过资。
2020年10月,在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之际,他想到綦江籍志愿军老战士们:他们当年英勇作战的光荣史有谁知道,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于是,他决定寻访志愿军老战士。
他用1年多时间,开着自家的车,来回奔跑在乡村公路上,出油费,掏过路费,自带干粮,不辞辛苦劳累,寻找到綦江66名志愿军老战士,并以老战士本人口述,他帮助整理,编著出《最可爱的人——綦江健在赴朝老战士的铁骨雄风》一书。
他别出心裁,听完志愿军老战士的故事,在他们的双手上抹上红印泥,然后摁印在白纸上留存下来。在他编著的书中,有志愿军老战士鲜红的手印和他们的战斗故事,不仅别具一格,其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
这是目前我国红色书刊唯一留存志愿军老战士鲜红手印最多的书!
“当我们看到这一双双鲜红的手印,英雄的印记,令我们想到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端着冲锋枪,拿起爆破筒,冲向敌阵的英勇壮举。这一双双志愿军的巨手,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下,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双手,是打趴美帝野心狼的双手,是捍卫世界和平的双手,是让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的双手!”杨修平说。
2021年10月13日,笔者专程赴綦江采访杨修平同志。这天我随他来到了安稳镇大堰村今年已98岁志愿军老战士李显禄老人的家。亲眼目睹杨修平为老人抹上印泥,然后摁印在白纸上。李显禄老人身体虚弱,精神也很差,但他十分愿意留下手印,还问:“印好没有?”他明白,这是留给后人最后的纪念。

志愿军唯一被俘女兵杨玉华,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人民的牵挂,互联网上“杨玉华在哪里?”“杨玉华还健在吗?”“杨玉华的晚年生活幸福吗?”,这样的寻找随处可见。
巧的是杨玉华从朝鲜战场战俘交换回国后,一直工作、生活在綦江。只是她不愿提及这段历史,几乎是隐姓埋名无人知晓。
当杨修平知道这一线索后,通过各种渠道,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通俗的话说,双腿都跑细了,终于寻找到了杨玉华在綦江的住址。2022年1月28日,这年的春节前夕,他特地给她送去了大红灯笼、春联和福字,向她拜年祝福。2022年4月16日,《云南日报》以《寻找》为题,宣传报道了杨玉华的英雄事迹。
杨玉华原是志愿军60军180师师医院的卫生兵。当180师的战友通过杨修平知道她的消息后感到十分的高兴和欣慰。2022年3月9日,180师几位老战友,在杨修平的陪同下,登门拜访杨玉华,表达老部队、老战友对她的关心和问候。
89岁的杨玉华心情愉悦,与战友合影留念,还亲笔写下“向关心我的人问好”
8个字,同时,也留下了双手手印。
杨修平一路寻找,为綦江,为全国树立起66座丰碑,志愿军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