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一百零三)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楚原投江南国悲,
归雄屈往无人随?
千世传辞万民化,
棕香古祭四野炊!

自古英雄出草寇,自古圣贤出书门。而中国的孙子确属圣贤英雄,他指挥吴国五万军队,五战五捷,击溃楚国二十万军队,攻陷楚国都城。一个军事战神,必须根据战场情况,随时改变战术打法,以“无形”之拳脚打击有形之要害。“致人而不受制于人”,不仅体现于军事原则、军事思想上,争取主动,避免被动,不受人控制其实体现于政治、经济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生当处处为自己的未来埋下良种伏笔,为自己事业留下奇兵异智,终生造成对己有利的发展态势。老子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将士平等,身先士卒,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会成为胜利的必备因素。从军事上讲,占领有利地形,占据主动位置,营造有利态势,自古为兵家所重。战场是一个动态的阴阳转变过程,是敌我的交量互动的过程,稍有不慎便兵败如山倒,反之,抓到战机便可一锤定音,全胜收官,这就是掌握了战场的气场的转换。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上,将《孙子兵法》充分运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敌进我退,避实击虚,都有神来之笔。
《军争》篇属《孙子兵法》第七篇。古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其实战争大多时间都花费在战争准备上,军资筹备,士兵训练,挑选将领,战略规划,战术筹谋,战略宣传,战术分化,以及占据有利势位,争夺有利条件等等。《军争》篇,其内容就是告诉作战方如何争夺有利条件,以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诱敌以利,迂其途,则后发先至”。是故,要占据战略要地,必须用小利引诱敌人,让其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迂回包抄,出敌不意占领有利位置,形成战略合围,这就是孙子“以迂为直”之计,这也是孙子《军争》篇思想的精髓。孙子列举的几个矛盾,如:迂与直,患与利,后与先,其实所有战略主动权都在“诱敌以利”的条件下,调动敌人,或让对方做出错误判断,然后变被动不利为主动有利。
《军争》的过程本身就是双方条件在运动中相互转化的过程,因为争夺有利态势中,敌方倍道兼行,会造成辎重粮食损失或将士疲惫等,尚未开战,敌方气势受挫,锐气渐消。孙子说,“兵以诈立,以分合为变,见利而动”。在军争中,“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以我治而待敌乱,为治心,以佚饱而待饥劳,为治力,避开阵容整肃士气饱满之敌,为治变。“故军争之法,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战争中常用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原则就源于此篇。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其实主要军事思想就集中于前七章中。当今战争已走向信息化战争时代。《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战术思想已不适用,但战争的基本规律和指导原则古今一致,如“攻其远备,出其不意”,“上兵伐谋”,“师出有名”,“兵以诈立”,“兵贵胜不贵久”,“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
当前美国的战略失误就是三线作战,从东欧、中东到远东,我们的战略压力空前降低,中国面临国际态势已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这都是邓老四十年“韬光养晦”战略准备的结果,也是“晦极生明”的阴阳规律转化的结果。《孙子兵法》所揭示的军事思想,既有兵家常识,又有用兵规律,其蕴含兵道之理东方道学思想的军事体现,道学思想就是太极阴阳思想,不管是自然、人文、政治、军事,还是社会、人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阴阳相互转化规律是道学思想在政治军事中的主要表现。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