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里的军旅战神——评王培静的微型小说新作
刘海涛/文

王培静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培养的、已有30多年军龄和写作史的微型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军旅题材和在此基点上扩展的军民题材,展现出一种耀眼的军人姿态和时代精神。
在中国微型小说创作界,这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值得关注的“军旅战神”。
李洪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评论《侠骨柔情铸“军魂”》中说:王培静的创作大多从正面着笔,以写英雄居多,“充盈着一种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
我之所以将王培静定义为“军旅战神”,是说王培静的英雄主义情结,贯穿在他塑造的军人英雄和与军队相关的平民英雄;还贯穿于和平时代体现了真善美的平民百姓身上。
在这3类微型小说人物,都洋溢着一种和“有形的敌人”殊死拼搏;和“无形的敌人”凛然宣战的军人的战斗青春。
在《战神》里,那个“拼命三郎”刘飞,冒着敌人织成了火网的炮火,全然不顾“身上全是弹孔”仍要驾机回归,兑现了自己的“军人之诺”;在《军魂》里,谢连长舍小家为大家,一辈子驻守边防;在危急关头的石主任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
还有《寻找英雄》《无名小英雄》《谁的葬礼如此隆重》等作品,那些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精神丰碑”的英雄们,让处在和平岁月里的我们倍受感动。
王培静的《最美女兵》在数万篇作品的评议中登上了“中国好小说排行榜”。
他用谙熟的微型小说技法,在“单一故事场面”里完成了一个女兵一生的命运描写和历史叙事:当开往青藏高原的一辆军车在零下40度陷入雪坑时,鲁队长脱下自己的皮大衣,带着两个男兵奋力把军车推出了雪坑;军车重新上路后,鲁队长对女护士们讲述自己和男兵们睡在一个兵站的大通铺的趣事。
这些直观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和回忆性细节的讲述,把一个女兵出彩的个性特征做了一动一静、一实一虚的微型小说叙事。
她的父亲在部队开车因病去世,是部队收留了她;为报恩报国,她军校毕业后重返昆仑山,一生未嫁,把青春和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青藏线,成为了在昆仑山被反复传颂赞美的“鲁妈妈”。
这是一个可以概括和平年代军人性格和牺牲精神的英雄典型。
王培静的英雄情结并不仅仅体现在那些身着军装的战士身上,就是在那些退伍老兵和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人们身上,同样也彰显出重诺守信、光明磊落的军人风采。
退伍回乡的亚强不忘军人本色,每天坚持为村人扫街,替五保户担水,即使被大家误会,也不忘初心,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退伍军人亚强》)。
当狱警的父亲从吕秘书长铺张浪费的细节中洞察出“这个男人不可靠”的品德,拒绝了女儿与他的婚约,体现出正气凛然的军人本色(《父亲的眼光》)。
转业到基层的武装部长丛会江,义不容辞地践履当初在战场上的承诺,为牺牲的战友周正宝的父母养老送终(《承诺》)。
王培静那篇获得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的《长吻的魅力》,更是用微型小说“斜升式跳移”的法法,侧面写出了人民群众对消防队员的热爱。
怀孕的妻子要丈夫宋阳陪着去医院做产检,但临出门时,宋阳接到刘政委的紧急电话要出“火警”;临走,宋阳给了妻子一个长吻,这个长吻竟让宁静一路顺利:坐出租车,女司机说了无数让宁静心里热呼呼的话,还不收车费;下地铁台阶,一个小姑娘本来是往上走的,两人错过后,小姑娘竟然转身架住她胳膊扶她下地铁台阶;上了地铁,一个中年人说他“马上到站了”而把坐位让给宁静,但这个中年人坐过了好几个站都没有下车;到了医院排队挂号、检查、拿药,所有的人都让她排前面。
宁静自己都感到奇怪:“莫非那个长吻真有魅力?”到了结尾,有一句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宋阳趁宁静不注意,偷偷地从宁静的外套上取下一个纸条,那纸条上写着:“我是一名消防战士,因有火情去救火了,请您替我照顾她”——这就是“长吻的魅力”的谜底。
作家隐含的创意,把一名忠于职守的消防支队队长对妻子的爱、对事业的忠诚写得饶有意趣,其结尾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人民群众永远真心关怀那些为民救火的英雄,永远真情热爱那些为了人民而奋不顾身冲入火海的消防队员。
无论是飞翔空中的“军旅战神”,还是奉献青春的“最美女兵”;无论是信守诺言的老兵,还是以事业为重的消防队员,王培静塑造的各类人物大都充盈着一股光明磊落、勇猛进击的英雄气概和赤子之情。
由部队培育了英雄主义情结的王培静,把这些凝聚在英雄人物身上的品质和忠诚,塑形为永不消失的“军魂”。
《尊重》是王培静的新作。
从情节内容看,这篇作品已经超越了军旅题材,但是这里面仍然闪烁着为最底层的普通群众着想的一种军人精神和军人气质。
一个画家时光要处理一套旧居的杂物,找到了两个从不认识的收废品的人;按约定俗成的惯例,收废品的人处理旧家具和书籍获得的钱不用给回业主,业主也不用再付工钱给他们。
时光信任他们,连房间的钥匙都给了他们;事毕,时光满意,提出要宴请他们,他们婉拒了;给他们200元报酬,他们不收;最后就是去吃饭,他们也只是点了两碗面条;时光在回家的路上,在微信里忽然收到他们发来了2000元卖废品的钱,并说:“谢谢老板对我们的尊重和信任,这比挣多少钱都高兴。”雇主的尊重和信任,使这2个收废品的人激活了一颗中国人诚信、感恩的心灵。
时光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付出,不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他们的职业,这平等待人的诚意感动了他们,最终相互尊重对方,并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认同对方的劳动价值,这就是一个文化人最起码的品质和素养。
被人尊重的底层群众,懂得诚信和感恩,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可以肯定的集体人格,也是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时代精神。
王培静这篇新作,在微型小说的写法上是采用了“斜升反转”的结构模型来塑造人物和创建立意。
故事启动后,“双方都不用付钱”的平衡约定被打破了,两个收废品的农民工,一而再、再而三地很专业地做好约定的工作,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遵守信用,婉谢雇主的额外报酬——这种微型小说处理题材的“重复斜升”的意识,将人物最初的相互尊重的性格元素做了“升三级”的文学处理。
到了故事的结尾,“平衡约定”再次被打破:卖废品的人获得的2000元巨款退还给了雇主。
这是一个反转式的意外结局,作品的最后一句话是——时光的“脑子里回想着两张憨厚的面容和他们质朴的话语,笑了笑,找了个路口,调转了车头……”这是一个“留白”,时光调转车头去干什么呢?在我们的想象中,一个文化人尊重乡下人,会产生很多感人的故事。
这篇作品,再一次证明,军旅作家王培静的微型小说新作,仍然坚持用“军旅战神”的精神赋形于和平时代的平民百姓,仍然坚守着呼唤人间的真善美,他用这种文化人与乡下人互尊互爱的真善美去与生活中的假丑恶“宣战”。
专家简介:
刘海涛,岭南师范学院二级教授、学校关工委主任。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广东省作协第八届主席团成员、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现是中国写作学会名誉副会长,广东写作学会会长。
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高校教学名师。
在海内外出版《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等专著8部;主编写作学教材10部。
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广东省的文学奖、社科奖、教学奖。
主讲的“文学创意写作”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