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赵氏孤儿案
作者:翟耀文

最近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正热播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虽说电视剧有演义和虚构部分,也有一部分是胡编乱造,与史实不符,但赵氏满门忠烈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公的大义凛然之举,还是感动了亿万电视观众。
“赵氏孤儿”和“杀孤救孤”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赵氏冤案编写了《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最早在民间演出。十八世纪,法国伏尔泰、德国歌德曾分别将剧本改变为《中国孤儿》和《埃尔佩诺》在世界范围演出。此后到明清及近代不少大家又把它改编成各种剧本,京剧、晋南蒲州梆子、晋中中路梆子、晋北北路梆子,晋东南上党梆子、陕西秦腔等戏种上百年来久演不衰的《赵氏孤儿》、《狗咬赵盾》、《八义图》、《搜孤救孤》等剧目皆出自历代剧作家之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试从四个方面剖析这个问题:
一,赵氏孤儿赵武的故里,在山西襄汾县的东汾阳村,笔者曾到这个村考察过,晋代“搜孤、杀孤、救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赵氏孤儿赵武是晋相国赵盾的孙子,现在山西襄汾县东汾阳村的所有赵姓人都是赵盾的后裔。
据太平县(现为襄汾县汾城镇)志记载:“东汾阳距县城15里,顺治七年重建,------赵成子、赵宣子故里”。赵成子为赵盾之父赵衰的谥号,赵宣子为赵盾的谥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襄汾东汾阳村的赵氏后裔,在荒郊野外找回了一块埋藏了三十多年的石碑。此碑为青石质,双龙碑首,高足方趺。通高305厘米,其中:碑首高77厘米、宽82厘米厚23厘米;碑版高173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碑趺高55厘米、宽97厘米、厚61厘米。碑版正面正中间竖镌刻瘦金体“晋上大夫赵宣子故里”九个大字,每个字的直径为15厘米。据有关专家考证,此碑当刻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这款石碑的出现,确切证明了襄汾县东汾阳村就是赵盾故里。
古碑面世后,赵氏后裔又在东汾阳村东西城门楼发现四方门额:
东城楼正面横刻“升恒”两个楷书大字;眉上刻“赵宣孟故里”;上款刻“大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吉旦”。(即公元1697年)下款刻“本庄总理同协创立”;
东城楼里面横刻“金汤”两字,落款为“康熙丁丑立”。(即公元1697年)
西城楼正面横刻“熙宁门”三个大字;眉上刻“赵宣子故里”;右上角刻“康熙己酉吉旦”。(即公元1705年)
西城楼里面横刻“咸丰”二字;眉上刻“赵宣子故里”;右上角刻“古汾阳”三字。落款为“雍正四年仲春重建”。(即公元1726年)
这四方门额的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赵盾故里就在襄汾县东汾阳村。
在距东汾阳村西北十五里,有一个村子叫“程公村”,为晋国义士程婴故里。程公村南有程婴墓一座,高十余丈,周长三十余丈。
程公村西北五里,有一村叫“三公村”,为晋国义士公孙杵臼故里。村内由公孙杵臼墓和明代建立清代修葺的纪念祠堂、议事亭等古建筑。
程婴墓西南三里有韩厥墓一座,墓前立有明代石碑一通,上刻“晋大将军韩厥之墓”八个大字。
程公村正西姑射山东麓有一个村庄叫“埋娃村”,后来改名叫太常村。村后有一峡谷,传说就是公孙杵臼与赵氏孤儿的替身程婴儿子遇难之处。
赵盾故里东汾阳村西南一里多地,,原有纪念赵盾的献殿一座,规模宏大,古朴典雅,可惜被毁,现在只留下遗址。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赵盾生日,赵氏后裔都要在这里举办庙会,祭祀先祖。各地百姓,成千上万,也来赶庙会,热闹非常。这一切都说明,赵氏孤儿赵武的故里就是襄汾县的东汾阳村,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二,赵盾的“弑君”之嫌,为赵家种下祸根。
赵盾是晋国重臣赵衰的长子。赵衰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的重要追随者之一,也是晋文公的连襟。晋文公对他非常信任。晋文公执政之后,赵衰虽有勋臣和公戚两重身份,但他处事谨慎,为人和善,做事低调。晋文公先是任命他为下军之将,他拒辞不受。后又拜他为上军之将,他推荐了别人,自己甘愿为副将。公元前627年,一代霸主晋文公逝世,赵衰作为托孤之重臣,扶持晋文公的儿子姬欢继承了君位,这就是晋襄公。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2年)赵衰病故,紧接着一些重臣相继去世,赵盾继承父位,做了相国,执掌了晋国大权。
赵盾忠君爱国,办事干练,但性格刚烈,对人严厉,在性格上完全不像他的父亲赵衰。赵盾还有一个弱点,就是耳根子太软,有时拿不定主意。正是赵盾的这些弱点,为后人留下了隐患。
晋襄公九年,(公元前620年)晋襄公病故,因晋襄公儿子年幼,赵盾欲立襄公之弟在秦国的公子雍。但另一大臣太师贾季欲立晋襄公另一弟弟在陈国的公子乐。赵盾利用手中权力废了太师贾季,并暗派人刺杀了公子乐,又遣使者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
晋襄公的夫人穆嬴听到赵盾不立己子欲立襄公弟公子雍时,抱着儿子上朝大哭大闹。赵盾耳根太软,见夫人哭闹不休,就改变了主意,派人在半道杀害了从秦国回国的公子雍,随立晋襄公之子七岁的夷皋为君,这就是晋灵公。
晋灵公全然不像他的父亲晋襄公,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残暴厚敛,荒淫无度性格全暴露出来了。他重用屠岸贾,不理朝政,到处寻欢作乐,乱杀无辜,还用弹弓石子追打路人取乐。赵盾屡谏不听,反而在屠岸贾的教唆下,对赵盾怀恨在心。他和屠岸贾设计,时时想除掉赵盾。
据史料记载,晋灵公和屠岸贾先密使王室护卫鉏麑在五更上朝以前刺杀赵盾。鉏麑受命,半夜跳进赵盾家的院子里,躲在一棵大槐树底下,等待机会刺杀赵盾。过了四更天,天还很黑,赵家人都早早起来预备车马,准备让赵盾入朝。这时赵家的堂屋门也打开了,鉏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只见赵盾已经穿好了上朝的官服,垂绅正笏,端坐在那里等天亮上朝。他再仔细观看赵盾家堂屋的摆设,尽是粗笨家具。鉏麑心里非常感动,想不到堂堂的大相国府竟如此寒酸。鉏麑是个忠义之人,他想如此忠心为国、如此廉洁俭朴的好官自己怎能加害于他?这时他走出来拜见赵盾,并把实情告诉了赵盾,请求赵相国治罪。赵盾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请他起来,并问他您不杀我回去怎么交差?鉏麑上前给赵盾磕了几个头说:
“赵大人是为国为民的大忠臣,我怎能杀您?反正回去也是一死,今天我就为国尽忠,为大人尽义了。”
说完他头也不回,一头向门口的大槐树撞去。赵盾阻挡不及,看到鉏麑已撞树身亡,非常悲痛,即令人厚葬了义士 鉏麑。
屠岸贾见刺杀赵盾不成,又心生一计: 他知道赵盾在晋国的影响,派人刺杀都可能被赵盾感化。他在家专门养了一只凶猛的大猎狗,他把猎狗故意关住饿了几天,随后他令手下人做了一个草人,给草人穿上和赵盾一摸一样的朝服。他命人在草人胸前挂一块羊肉,然后再放出饿了几天的猎狗。饿狗一见草人胸前有肉 ,就急扑上去撕咬吞食。以后屠岸贾就天天在家训练那只猎狗,叫它扑向穿着赵盾朝服的草人,抓破胸脯,吞食羊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那只猎狗只要一瞧见身穿赵盾朝服的人,就立即扑上去撕咬,撕破胸脯,寻找肥肉。
过了几个月,屠岸贾设计,让晋灵公宣召赵盾到后宫花园饮酒,屠岸贾把训练好的猎狗暗藏于花园内。赵盾不知是计,就应召而来 。屠岸贾见赵盾到来,立即放出猎狗。那只猎狗一见身穿朝服的赵盾,,以为又是送食物的活“草人”,立即猛扑上去欲撕赵盾胸膛 。赵盾躲闪不及,几乎被扑倒。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只见一位勇士飞也似的跑过去,抓住那只猎狗的脖子,狠劲一拧,当即结果了那只狗命。这位勇士叫提弥明,是皇宫卫士。他是一位忠义之士,平时非常敬重相国赵盾,在这危急关头救了赵盾一命。晋灵公和屠岸贾见提弥明摔死猎狗,恼羞成怒,当即命宫中武士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非常英勇,他孤身一人保护赵盾,一面奋力抵抗,一面扶着赵盾往外奔跑。提弥明接连杀了几个武士,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宫中武士杀死。
这时,其它武士又去追赶赵盾。赵盾毕竟年老,跑了几步就跑不动了。赵盾感到今天必死无疑,正在绝望之际,只见皇宫武士之中,一位高大的武士抵挡住其他武士,一把拉起赵盾,拖住他就往外跑。就在这时,赵盾的儿子赵朔闻信带了一些家丁赶来救他的父亲。赵盾得救了,这位救赵盾的武士叫灵辄,五年前他病饿街头,是赵盾救了他并收他做了宫中卫士,不想在这紧急关头,他不仅救了赵盾的命,也报答了赵盾对他的救命之恩。
赵盾见晋灵公和屠岸贾一二再,再而三的陷害他,非常寒心,他觉得他不能再在晋国停留了,他想逃到别国去。赵盾有一个堂弟叫赵穿,为人正直,性格刚烈。他知道晋灵公和屠岸贾几次陷害赵盾后,非常气愤。赵穿劝赵盾不要有出国的念头,先在国内其它地方躲一躲,他有办法让赵盾再回来。赵盾听赵穿一说,半信半疑,他对赵穿说,他可以不出国,但要赵穿不要鲁莽行事。
几个月后,晋国上下传来了晋灵公被赵穿杀死屠岸贾外逃的消息。赵盾大吃一惊,立即赶回都城。
众大臣一致推荐赵盾主事,让赵盾拿主意让谁继大位?因晋灵公无子,赵盾就派人把晋文公的小儿子黑臀迎接回来继任国君,即叔父继承侄儿的君位,这就是晋成公。
晋成公对赵盾非常信任,晋国大小事情均委托赵盾料理,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赵盾的儿子赵朔-----这就是后来的“赵氏孤儿”赵武的母亲、晋景公的姐姐------庄姬公主。这时赵穿一直让赵盾捉拿屠岸贾,但赵盾认为,赵家杀了晋灵公,已落下弑君的恶名,再诛杀大臣有些不妥,就没有采纳赵穿的意见,为屠岸贾以后迫害赵家留下了祸根。
赵盾虽然没有参与杀害晋灵公,杀害晋灵公的是他的堂弟赵穿,但晋国太史董狐仍把弑君的罪名记在赵盾头上,原因是,赵盾虽没有重用提拔赵穿,但也没追究赵穿弑君的罪名。赵盾有口难辩,“弑君”之名为赵家蒙上了阴影,也为屠岸贾以后陷害赵氏后裔留下了借口。
三,“下宫之变”,造成赵氏灭门的大惨剧。
赵盾是晋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忠心为国、诚心事君,自从登上晋国执政的上卿之位后,历经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三朝长达二十余年,他率领晋军与秦国大战于令狐、河曲,取得两次大战的胜利并夺取秦之少梁;他平定了士谷、梁益耳、箕郑、先都、蒯得等人的叛乱,稳定了晋国内部局面。他助襄公,扶灵公,立成公可以说战功显赫,政绩卓著。为维护晋国的继霸事业、维护晋文公、晋襄公以后的晋国盟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晋成公六年(公元前601年),赵盾病故。晋国的相国由荀林父接任,赵盾的儿子赵朔也渐渐走上政治舞台,先是担任晋国下军副帅,后来又有了卿的职位。赵盾病故的第二年,即晋成公七年(公元前600年),晋成公死于伐陈的途中,晋国国君由成公子继位,这就是晋景公。
千百年来,无论史书还是戏曲,都把屠岸贾说成是灭赵氏一门三百余口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屠岸贾在这起事件中只起了出谋划策、推波助澜和充当刽子手的作用。凭屠岸贾当时的实力,要想扳倒权势显赫的赵氏一门,是根本办不到的。实事求是地说,造成赵氏灭族大悲剧的主犯是晋景公。晋景公为了维护王室和姬姓贵族的权益,首先向权势最大的异性权贵赵氏开刀。
晋景公继位后,出兵征服了齐、郑两国,又消灭了对晋国有威胁的赤狄势力。晋景公在国内的地位得到巩固,逐渐骄横起来。他启用了善于拍马逢迎的屠岸贾一类宠臣,每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而此时赵盾的儿子赵朔和其叔伯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等都在朝担任卿大夫一类的大官,这让秦景公有些不安,更让和赵家有世仇的屠岸贾嫉妒、恐惧和痛恨。屠岸贾经常在晋景公面前说赵家坏话,挑拨景公和赵家的关系。晋国一些和赵家不对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和屠岸贾结成了反赵同盟。一场危险正慢慢地向赵家逼近。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发生了震惊列国的大惨案------族灭赵氏一门。因赵氏官邸在下宫,历史上称其为“下宫之变”或“下宫之役”。
据史料记载,引发“下宫之变”的导火索有两条:
一是,赵氏本族的赵同、赵括与庶兄赵婴齐不睦,屠岸贾借此诬以叔嫂淫乱之事离间赵家,赵婴齐被迫离开晋国投奔别国,赵家势力被消弱。
二是,正巧那年晋国西河边上的梁山崩塌,“堵塞河道,三日不通”。晋景公令太史占卜。屠岸贾收买太史,令其说是“刑罚不公,引起天怒”。景公大惊,急问何为“刑罚不公?”屠岸贾乘机奏道:赵盾弑杀灵公,已载史册,先君成公不加诛戮,反而任其子孙居其高官。这是上天降罪于晋国也。晋景公问该怎么办?屠岸贾说,只有正赵氏之罪,才能平灵公之冤,才能息天公之怒。
晋景公遂听信屠岸贾之言,令屠岸贾书写赵氏之罪,并全权处理赵氏一案。
屠岸贾当时任司寇之职,手握生杀大权。他要借晋景公之手致赵氏于死地。
晋国中军司马韩厥是赵盾部将,也是赵盾儿子赵朔的好友。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他官职比屠岸贾小,想阻止此事奈何力不从心。他急速赶到下宫告诉赵朔,让他赶快逃跑。赵朔听后长叹一声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再说我父又背着弑君的恶名,现在又落在屠岸贾的手中,由他去吧!韩厥于心不忍,再三劝赵朔逃跑,赵朔说:赵家三百余口能往哪儿逃?现在到处都是屠岸贾派重兵四处把守,根本出不去,他只求韩厥办一件事,就是他的夫人庄姬公主怀有身孕,他求韩厥把公主送入宫中太后处,庄姬公主是晋景公的姐姐,难道景公连他的亲姐姐也不放过吗?如果公主能生一子,也可延赵氏之后。韩厥见赵朔死意已决,知道再劝无益,就泣泪跪拜曰:
“我受恩于朔父,恩同父子,与赵朔情同手足。今愧身单力薄,不能斩屠岸贾之头,所托之事,一定舍命办理。”
遂后韩厥和赵家的门客也是赵朔的挚友程婴悄悄把公主送入宫中。临行前,赵朔与庄姬公主约定:如生女曰文、生男曰武,将来为赵家雪耻报仇就靠赵武了。
第二天凌晨,屠岸贾率甲士把赵氏官邸下宫团团围住,命令甲士把赵氏一门三百余口全部斩首。屠岸贾对赵家恨之入骨,他要对赵家斩尽杀绝,不留一人。他在清点所杀人数时发现不见庄姬公主,立即奏报晋景公,说公主怀有身孕,万一生男,必留下祸根,要求进宫追杀公主,景公说:毕竟庄姬公主是他的亲姐姐,何忍心杀之?再说公主有太后护着,杀之何易?最后晋景公经不住屠岸贾的百般纠缠和蛊惑,只得答应如公主生男,一定要把男婴处死。
四,“搜孤藏孤”、“杀孤救孤”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血溅下宫,赵氏满门遭斩,忠臣遭殃,晋国朝野震惊,天人共悲。
这时,在晋国最忙碌、最焦虑的是三个人:
一个是屠岸贾,他天天打听庄姬公主生孩子的消息。如果公主生了男孩,他要立即捕杀,以绝后患。
另两个是赵家的两个门客,一个叫程婴,一个叫公孙忤臼。他俩虽是赵家门客,却是赵朔自小长大的挚友,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和赵朔是铁哥们。他俩个也在暗中打探消息,如公主生了男孩,他们打算拼死相救,以延续赵家血脉。
过了不多久,庄姬公主果然生了一个男孩。为了避免屠岸贾杀害,太后成公夫人和庄姬公主都假说生的是女孩,并且对外说所生女婴已亡。屠岸贾不信,他报奏晋景公,请求入宫搜查。这时晋景公已贪于淫乐,国事全托屠岸贾恣意所为。在景公应允下,屠岸贾带兵入宫搜捕赵氏孤儿,但搜遍宫中不见赵氏孤儿踪影。屠岸贾怀疑孤儿已被人抱出宫,就张贴布告大肆宣示:有人报告赵氏孤儿信息的,赏给黄金一千两,知情不报或敢偷藏者,全家死罪。屠岸贾派人四处搜查赵氏孤儿,并扬言十日内如果抓不到赵氏孤儿,就要杀尽全国婴儿。
程婴、公孙杵臼先听到公主生了男孩非常高兴,继听到屠岸贾入宫搜查并未搜出孤儿,心中稍安。后又听到屠岸贾严守宫门,赏重金盘查、搜捕孤儿,甚是担心。再后来又听到屠岸贾扬言,如搜不到赵氏孤儿,将要杀尽晋国所有婴儿时,不禁大吃一惊。程婴对公孙杵臼说:
“赵氏孤儿在宫中,屠岸贾虽暂时没有搜到,但今可隐瞒一时,以后的事就很难说了,咱们得想个办法,救出赵氏孤儿。”
公孙杵臼也很为此事担心,他思索了半天说:
“您说为主公慷慨赴死和救孤、抚孤这两件事那个难?”
程婴说:
“死容易,立孤难。”
公孙杵臼说:
“赵氏两代待咱们不薄,为了报答赵氏厚恩,您脑瓜比我好使,您办难事,把立孤的事托给您办,我办容易的事。”
接着公孙杵臼说了他的计划:找一个和赵氏孤儿同时出生的男婴,由他抱着藏入深山,再由程婴告发说出假孤藏地,屠岸贾得到假孤,会信以为真,则赵氏真孤可保也,晋国婴儿也可幸免遇难,只是假孤婴儿难寻。程婴说:
“假孤婴儿到不难寻,我有一子,正巧和赵孤生日相近,只是让您去死,心中老大不忍。”
公孙杵臼愤然说:
“大丈夫生为报恩,您尚能以自己的亲骨肉换得赵氏孤儿活命,我为忠良之后而死,虽肝脑涂地,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程婴和公孙杵臼挥泪而别,他回家后,做通妻子工作,半夜偷偷抱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了公孙杵臼,让他藏于首阳山中。随后程婴又到韩厥府中,把他和公孙杵臼的计划密告韩厥。韩厥深为二公的大义之举而感动,韩厥说:
“正好太后有病叫我寻太医,只要您能把屠岸贾引到首阳山,我就有办法把赵氏孤儿救出宫外。”
第二天,程婴进屠府去见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孤在首阳山中。屠岸贾并不相信他,问道:
“你和公孙杵臼都是赵家门客,你为什么要告发他?”
程婴答道:“大人说的对,我和公孙杵臼都是赵家门客,庄姬公主信任我们,偷偷让人把孤儿抱出来让我俩藏养。大人要杀全国婴儿,我也有儿子,虎毒不食子,为了保护全国的婴儿,也为了我的儿子,我劝公孙杵臼向大人自首,他不听,反而抱着赵孤躲进了首阳山中,我怕以后受牵连,就向大人自首来了。”
屠岸贾半信半疑,他对程婴说:
“你带路跟我们一块去首阳山,抓到了赵氏孤儿,赏你黄金千两,抓不到杀你全家。”
程婴喏喏听从。
屠岸贾率三千甲士让程婴带路,急急赶往首阳山中追捕赵氏孤儿。
在首阳山中一条小溪旁边,发现有一间小茅草屋。程婴说:公孙杵臼和赵氏孤儿就藏在这里。屠岸贾命甲士把茅草屋包围起来,再令程婴前去敲门。公孙杵臼出来,见是程婴,刚要打招呼,忽然发现有甲士包围,立即扭头就跑。屠岸贾令甲士擒拿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奋力反抗,终寡不敌众,被甲士擒获。屠岸贾命公孙杵臼交出赵孤,公孙杵臼死不承认私藏赵孤。屠岸贾令甲士进草屋搜查,结果在草屋屋角床上搜到一个男婴。公孙杵臼一见,立即挣扎要去抢夺男婴,但被甲士束缚肩膀,动待不得,就破口大骂程婴:
“程婴你是个卑鄙小人,赵家待你不薄,为何见钱眼开,卖主求荣,丧心病狂地出卖忠臣后代?”
接着又大骂屠岸贾:
“屠岸贾,你陷害忠良,不得好死!”
屠岸贾大怒,令甲士乱刀砍死公孙杵臼。程婴故作满面羞愧,不敢吭声。屠岸贾命抱出男婴,他查看了一下,就高高举起婴儿,猛摔于石头之上。婴儿一声尖叫,头颅早已粉碎。屠岸贾命令班师回城,程婴见亲子丧命,心如刀割,只得跟着屠岸贾回城。
再说韩厥打听到屠岸贾和程婴率兵去首阳山搜铺赵氏孤儿后,立即命心腹门客假扮医生,入宫给太后看病。并将程婴、公孙杵臼设计救孤的情况暗奏太后和庄姬公主。让公主把赵孤藏于药箱之内,趁屠岸贾不在城内,让假太医悄悄把赵孤带出宫外。
屠岸贾在首阳山摔死假孤消息已传都城,宫门把守也已放松,因此赵氏真孤得以顺利带出宫门。韩厥得到真孤,即深藏内室,让一可靠奶妈乳养。禀告家人,任何人不得走漏消息。
屠岸贾杀死公孙杵臼,摔死假孤回府后,将千两黄金赏给程婴。程婴拒不接受,屠岸贾惊疑的问程婴:
“你原为千两黄金而自首告发公孙杵臼和赵孤,为何不受赏金?”
程婴泣告曰:
“小人受赵家厚恩,今为救全国婴儿和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出卖了赵孤,虽幸免一死,但已落下不义之名,如何还敢贪图赏金?如果大人念我举报赵孤有功,请将赏金交给小人,让小人安葬赵氏一门,也让小人良心上稍微得些安慰。”
说罢,程婴泪流满面,给屠岸贾磕头不止。
屠岸贾以为赵氏孤儿已死,后患已绝,心中欢快,也觉得程婴说得有理,就故作大方地说:
“先生顾全大局,不忘旧恩,真乃义士也,千两赏金交给你,你去埋葬赵家一门尸骨吧。”
程婴故意拜谢屠岸贾,回去召集旧人,尽收赵氏一门尸骨,棺木盛殓,安葬于今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西的九原山下,赵盾墓西侧。埋了九个土冢,号称九冢坟。程婴又把公孙杵臼尸骨找见,埋在姑射山下。现在公孙杵臼坟和九冢坟还在。
程婴安葬了赵氏一门和公孙杵臼后,就去拜辞屠岸贾。屠岸贾想把程婴留住为他所用,程婴说:
“我出卖了赵氏孤儿,已落下不仁不义之名,全国人都指着脊背骂我,我哪有脸面再在朝为官,请大人让我远离都城,隐于民间,偷度余生吧。”
屠岸贾见程婴去意已决,只好放程婴离去。
程婴离开屠岸贾府邸后,悄悄去韩府拜见韩厥。韩厥将赵氏真孤交予程婴,程婴遂与夫人携赵氏孤儿藏入深山躲避,一躲就是十五年。赵氏孤儿得救,赵家血脉得以延续,全赖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之功。今襄汾县姑射山龙脑峰下,有一安儿坡,传说为程婴藏孤之处。
十五年后,即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因赵氏一门被灭,其他大臣无力与屠岸贾抗争,屠岸贾再无所顾忌,遂一手把持朝政,连景公也不放在眼里。景公开始对屠岸贾不满,也渐渐对当年诛杀赵氏一族有了悔意。韩厥见状,建议景公迁都新田(即今侯马市新田遗址),借以摆脱屠岸贾势力控制。同时乘机进谏,把赵朔宁愿一死报国尽忠,也不愿逃跑偷生的事向景公述说了一遍,景公听后感叹不已,悔恨万分。韩厥说:
“灵公被弑,实为赵穿所为,与赵盾、赵朔父子无关,赵氏一门被灭,实为冤案,乃是屠岸贾为报复私仇而陷害忠臣。”
景公潘然悔悟说:
“赵衰、赵盾、赵朔祖孙三代,世代忠良,几世有功于国家,今灭其后悔之晚矣!”
见时机成熟,韩厥就把程婴舍子救孤,公孙杵臼舍身报主的事告诉了晋景公。
晋景公听说当朝还有这样的大义士,非常感动,又听说赵氏遗孤赵武尚在人间,又惊又喜,立即下诏宣赵武、程婴进宫。封赵武继承父职,并为赵氏一家平反昭雪。因赵氏冤案为屠岸贾所为,遂下令斩杀屠岸贾一门 。
晋景公诛杀了屠岸贾,再命赵武为司寇,代替屠岸贾一职 。因程婴行侠仗义,舍子保赵孤有功,景公欲封为官,程婴坚辞不受。程婴对赵武说:
“十五年前的下宫之变,赵氏一族和公孙杵臼先生能死 ,唯我不能死,是因为我有托孤、立孤的重任在身。 现在你已长大成人,赵氏冤案也彻底平反,我立孤的任务已经完成。我要去找你的父亲赵朔大人和公孙杵臼先生去了,去给他们报告赵家已报仇雪恨的消息。”
赵武大哭着说:
“先生舍子救我,又含辛茹苦十五年把我抚养成人,先生的大恩我还没报答,您怎能忍心弃我而去呢?”
程婴也含着泪说:
“你我十五年相依为命,我何忍心弃你而去,只是当初公孙先生以为我能办事,故把立孤的重任交付给我,他先去死。现在我应去给他报信去了,免得他说我办事不力。”
说完程婴从容自刎而亡,赵武抱其尸痛哭失声。遂奏请景公,将程婴厚葬于赵盾墓和公孙杵臼墓旁,并建立程婴、公孙杵臼祠堂。赵武守孝三年,春秋祭祀,传至当今。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公,忠臣义士,光耀千古。
2013 年3月26日
作者:翟耀文
山西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山西作家协会会员
临汾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临汾市党史.方志专家
临汾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