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旧散文系列——
怀念阳江中学的日子
黎少才
离开阳江中学快四十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当年经历的事情,仿佛就在目前,记忆犹新。
1981年,阳江农场中学有个高三年级缺一个语文教师,学生将要毕业的骨节眼上,原课任老师叫张祝文,因病不能上课了,学校决定对外招聘。我通过熟人、该校后勤事务长蒙惠志,联系到张伟篆校长,答应让我应聘。我在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时候,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诗词科目的研究生,因外语一科缺考成绩达不到录取要求,落选了。该研究所单独给我寄成绩单,有几科达到合格以上,我就凭这张成绩单证明我有实力,可以胜任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张伟篆校长认可了,交到农场教育科审查也通过了,后来又交到场党委政治部讨论,场主要领导韩文然、赵海兴表态,同意招聘,给我寄来聘函。于是,我从广西老家单身一人赴任。
那年月,我在家乡受政治打压,打倒“四人帮”后政策宽松了,没有什么限制,得以到海南发展,身心觉得愉悦,打点行装一路风尘,转辗坐了四天汽车经玉林、湛江、到海安过琼州海峡,再从海口到琼中县城,然后才到阳江中学。我如一头出笼的狮子,心潮澎湃,路上诗兴起来,欣然作《菩萨蛮》词一首:
应聘任教赴琼道上
天涯莫道烟波渺,衣冠漫整乘春晓。林鸟尽情啼,关山曙色开。 故乡犹未远,回首征尘卷。行色太匆匆,箭离满月弓!
以舒放的情调,表达我那时欢快轻松的心情。
我是8月中旬来到阳江中学的,离下学期开学临近了,校领导见我到来表示欢迎。第二天在校办公室,我正式见到了校长张伟篆,副校长赵培均,教导主任黄循清,在交谈当中,我提出来说,新来乍到不熟悉教学环境,不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提出先担任高一年级教学,然后带班到高三,效果会好些。然而张校长说,问题是我学校没有老师能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才聘你的,否则,就不需要你来了。话说到这个份上己经摊明了,别无选择,于是马上着手备课,准备上讲台。
学校委任教师初步确定了,过几天,张校长带我去场部教育科,认识了教育科长林乙然,同时了解到,全场各中小学教师是由教育科管理和调配的,因我是刚聘用,不知道能不能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也就是有点不放心,要与教育科签订一份临时合同,内容是试用一年,看合格就留用,不合格就辞退,要我有心理准备。我知道,合同是有约束力的,当然不敢马虎,在本职岗位应认真对待,竭力备好课,设计好上课教学步骤,争取第一步有个好印象。
因为还没有开学,住在校园里的教师不多,都是有家眷的,其中有一位是教高中数学的,叫王群祖,学校安排我的住房和他不远,认识最早。他是广西合浦人,大学毕业分配来农场当教师的,家属是校医,晚上邀我去他家喝茶,给我透露许多学生的情况,比如秩序很乱,课堂会闹哄哄的。因为那时刚改革开放,社会上不时有打、砸、抢发生,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会带入校园,个别学生调皮捣蛋,并特别提到得病的那位老师,教学水平是不错的,只为他是客家人,语言带很重的客家口音,学生不耐烦,常有不敬的举动,如:他上课时手捧课本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有个学生在他转身走回讲台时,拧开钢笔把墨水洒到他衬衫后背,他都不知觉。还有个女同学,得知他四十多岁了,还是单身汉,故意写个纸条,写着“张老师,什么叫光棍?”卷起一团掷到讲台,让张老师看到,张老师都无可奈何。王老师对我说,就看你的了,意思是不要骑虎难下。
有这样复杂 的情况,我心里直打鼓,但还是要从容面对的。第一天走上讲台,还是讲究着装整齐得体,和学生见面,开场白作了自我介绍,声音宏亮,又不亢不卑地说明是和大家一起学习的,申明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室里寂静无声,学生们都在倾听。此前,我已了解到,有几位调皮的学生,有意编在前几排,却一动不动,十分安静。由于新学期的课本还没有来,学校及早通知他们找前年级的课本,我备课也是按原教学大纲选择课文的。课文的古文集中在一单元,备课就从古文开始,因为我古文功底比较扎实,就选其中一篇《六国论》,讲课中先介绍文章的体裁为议论文,然后讲议论文的特点,古文的句式结构,重点和难点在那个地方,疑难字、词的解释,全篇有多少个虚词,以及虚词的助语作用等,要求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高中阶段,古文篇幅所占份量较重,学生普遍觉得难学,需要鼓起勇气。在解释字词和虚词运用比较时,要求学生做笔记,布置作业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一堂课下来,学生心情愉快,有的主动和我交谈,我也长长舒了一口气。
因为我是新教师,学校领导带各年级的语文课任老师要来班上听课,这是正常的现象。我已上了几个星期的课了,已有了一些经验,讲课已从容不迫,慢慢地变得很有条理,自认为应该可以过关。课后,也得到他们认可,还未走出教室,其他年级的语文教师围上来,纷纷向我提出许多疑难问题,比如:古文语句中,什么叫宾语后置?什么叫状语前置?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前置或后置的?它们与一般宾状补有什么不同?等等,我都逐条当场解答,庆幸自己还是有点古文基础的,要不然,真正是下不了台。
在作文教习方面,我别开生面,采取讲解体裁辨识,各种文体交替练习的办法,教导学生认识作文标题的特点,看题目就知道是属于什么文体,该怎样去构思,怎样安排文章的段落,怎样运用语言。因为议论文与记叙文的行文表达是不同的,议论文都是常用议论句提出论点,罗列论据围绕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记叙文则是陈述描写句为主,看题目组织内容,开展文思进行铺叙,这就是诀窍。学生掌握了,做作文就不会偏差。因为是高三将要毕业参加高考了,我布置学生练习作文,两个星期练习一种文体,标题拟定了,就教学生拟作文提纲,按提纲分段落,按文体选用语言,就可以把作文写好了。与此同时,我每布置一篇作文,我自己先写,贴在讲台黑板旁边,让全班学生参阅,这叫做“下水文章”,意即教学生游泳,自己先下水划几下做示范。按照这个格式作文,高考语文就可达到及格以上,提高语文一科的分数。我这样教学生作文,几十年后,仍然有学生谈起,得到肯定。一连三个学年,教三届高三学生作文,都是采取这个办法,给学生良好的印象。我未来阳江中学之前,学校老师没有做到,我做到了。因而后来考核,学校领导满意,学生反映良好,试用一年合格留用,正式成为阳江中学的一名教师。
接着下来,我不敢懈怠,白天讲课晚上备课,逐渐养成习惯了。离家才半个多月,就想念家中的妻子儿女了,赶紧写了封家书,告诉他们我很顺利平安,到放寒假了就回家团聚。周末,学生们都回家了,阳江学校的夜晚,一片寂静,偶有虫声唧唧,此时我已有许多触感,在运动场的大榕树下乘凉,对着满天星星,欣然作七律一首:
供职阳江中学初旬拾零
水绕山环驻此行,熏风煦日款长情。
且将异域当乡域,忍把茂陵作灞陵。
书倦引身逗燕舞,吟闲抱膝听虫鸣。
夜阑静对如钩月,正误天河牛女星。
想不到如今又过起单身生活,正在逐渐适应环境,当一回牛郎织女也罢,便以此诗寄托怀念之情。
同时和我一样过单身生活的还有一位数学教师,叫雷永健,当年他在广东通什师范学院毕业,是分配来阳江中学的。他家就在本县红岛牧场附近的移民村,来报到时只带一个6岁左右的男孩,由于学校住房紧张,领导安排暂时和我同住一个房间。课任是我教高三语文,他教高三数学,成了最佳搭档。我们在一个房间同住了两个学期,直到我和他两家都被批准家属随迁了,各有住房安置,才分开来。我们都是单身的时候,生活步调一致,星期天学校食堂没有早餐,我们就步行出场部的小店买包子馒头凑合,还会买点猪杂之类回来小炒,也过得有滋有味。后来知道,他老家在广东信宜,我老家在广西岑溪,隔一条省界,其实却是邻县,都属粤语地区,语言风俗习惯基本相同,故而很合得来,没多久,我们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了。
当年的阳江中学规模有点大,各年级加起来有十五、六个班,学生多的年份有二十多个班,全校教师有三十多人,慢慢都熟识了。语文组的老师还有李学顺、刘勇才、吴瑞城、周锐敬、黄金兰等,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有许多经常打招呼的,有方文江、黄海、黄长武、马余雄、郑志雄、郑允友、郑克宣、吴维波、李学坚、陈家林、曾育胜、吴启喜、刘增强、刘立安、吴英裕、吴炳全、何和顺、黄爱英、庄耿就、彭景良、苏谋和、郭来合,以及体育老师陈少雄、梁桂生、陆杰昌等。我的宿舍与陆杰昌住得很近,他父母家就在场部,从家里带有蔬菜水果之类常分给我们共享,是个十分厚道的人。同时,他很爱岗敬业,担任三个年级的体育教学。1982年下学期,琼中县中学生运动会定于10月在阳江中学召开,学校布置开展筹备工作,抓紧时间训练运动员。一天下午将下课了,陆杰昌老师仍然为学生运动员陪练,在跳鞍马的动作中,不慎头部先落地,扭到脖子,当送去医院急救时,检查发现颈椎断了,无法救治,结朿了年轻的生命,大家都深感痛惜。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转辗反侧一夜难眠,眼前老是出现他矫健的身影,于是构思创作了两首七律:
悼陆杰昌同志
其 一
晴天霹雳遣人惊,不幸飞灾竟乃成。
初获凶闻心悸悸,新传噩耗泪盈盈。
眼前有物飘零在,座右无声肺腑铭。
短暂一生光万丈,楷模励我奋长征。
其 二
天道无端毁后生,奈何平地雪山倾。
秋千细语随风去,侣影轻歌化羽升。
似火青春沉院落,如兰意气隔重城。
每思勃勃英华貌,迈步征途不敢停!
陆杰昌老师逝去已近40年了,痛切的悲声仍在脑际萦回。
那阵子阳江中学的老师大多数是青年,一部分是本场职工子女的佼佼者,一部分是响应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分配在农场各个单位,因教学需要,从各行各业中挑选出来的,而且是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人居多。其中的周锐敬,自学成材,在众多的职工子女中脱颖而出,曾担任高一至高二各班的语文教学。我和他熟识后,坐在一起往往谈理想、谈文学、谈写作,志存高远。后来农场分批保送老师到大专院校深造,周锐敬被派往广州的广东教育学院去读本科,获得鲤跃龙门的机会。临别前一天晚上,我们彻夜长谈,第二早上,我送他上开往海口的班车,填词一首:
望海潮·送周锐敬之广州广东教育学院应试
遥岑凝碧,烟笼翠黛,胸中拥纳青葱。陌上陇头,桥边驿畔,殷殷极目征鸿。踏歌送行客,刺破溟濛。简束行囊,轻罗兵甲,驾长风。 眼前姹紫嫣红。叹文章浩荡,书墨玲珑。皈诸庄儒,依其佛老,千秋几许禅宗?沧海寄萍踪。身外倩何物,清水芙蓉。漫漫遥兮前路,絮语马头东。
平时,我和周锐敬老师经常谈论如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滚滚红尘,不可逃避现实,要保持进取心态,才不会愧对人生。
在阳江中学的教学生涯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时为了活跃校园,不定期出版学校墙报,在操场前边一幢教室外墙,结合时事形势,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收集挑选,抄在大张白纸上,张贴出来。我来阳江中学后,语文组老师推荐我当主编,一般是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各年级选送的学生作文,改好后就用毛笔抄写排版。版面设计还要留出写标题,还要有插图的位置,是颇费工夫的。我自小就练毛笔字,抄墙报没有多难。我也有绘画基础,文末的插图也能应付,把一版墙报搞得很鲜活醒目。教学三年,我不遗余力坚持出版墙报,没想到后来得到场领导的重视。有一次,场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党委秘书刘荣辉,发现校墙报办得很出色,查到是我负责编排的,向领导作了汇报。1984年4月,场党委宣传科有两个干部调离了,一时需要补缺,刘荣辉秘书想到我,就向领导推荐。没几天,一纸调令让我5月1日到宣传科报到,到新单位上班,实在有点意外。自此之后,诀别了教师这个教书育人的美好职业,走向人生另一个天地。
2020年12月12日于琼中阳江农场知味斋

作者简介:黎少才,男,中共党员,1942年10月出生,汉族,曾就读海南师大中文本科,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1年起在海南农垦工作,曾任农场中学教师、场党委秘书等职。中华诗词学会、海南省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诗词《浅吟集》、辞赋散文《追骥集》由国家正规出版的出版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