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父亲
作者:惠建武
佛家说,祖德可以荫佑后代子孙,我开始信了。自己在外上学三年,在外打工三年,回家后又在外做生意二十多年,和村里人接触不多,就是接触,也只是短时的、表面的。2015年自己鬼使神差参与了村选,虽然当时自己也做了多方努力,亲朋好友也帮了不少忙,但600多户的村子,自己看到了好多人的眼神,听到了好多人的回声,很多都是父亲的面子起了作用。“噢,这是“毛”家的老二,肯定支持!你爸在世时如何这般……”“我娃你放心,不看谁的面子,就当时和你爸那关系”“他爸的脾气了解,儿子肯定也行”……最后当然顺利当选。插一句,父亲,村里人习惯称呼为“毛”或“毛哥”“毛叔”。父亲去世已二十多年,村里的乡亲很多人却依然记着父亲的好,父亲的恩。说这些话的人,和我交往并不深,有的见了面还比较生疏,只是提到父亲才知道我这个人。
父亲生于旧社会,兄弟姊妹多,生活贫苦,受难受累就不用说。听父亲说,那时的村子小,百十户人家,有地主存在,爷爷还给地主家打过短工。在那艰难的条件下,父亲还是读完了初中,那年代也算有知识的人。父亲生前说的最多的还是他和爷爷出去给人看病的事。主要是在西安火车站、太华路一带,看病的人大多是逃难来西安的人,虽也是“工人”,但住房条件相当差,低矮的房屋,挤住着一家人,房上多数还苫着“牛毛毡”,纯粹的难民区。父亲和爷爷一出去就十天半月的,挣的钱很少,多的是鞋、衣服、布票粮票等。爷爷,我没见过,听父亲及他人讲爷爷主要擅长推拿按摩,特别是对小儿积食等症,手到病除。子承父业,这也是父亲以后走上看病之路,成为乡村医生的主要原因。
自己能记起事时,也就是七几年,父亲就是一个乡村医生。母亲等人都去田间上工,父亲天天去村“医疗所”上班,每天十分工,一年到头不管天晴下雨天天有,在当时村里这种待遇的没几人,也就决定了每年底有钱决分。
经常在晚上,自己睡着了,父亲还没回家。隔壁有一个老太常对母亲说:“毛昨晚上又是后半夜回来的。”农村的冬夜,特别寂静,父亲走在巷子“嗵嗵”的脚步声,就是躺在热炕上的人也能感觉到震动。父亲走路和为人一样,一步一个印,一脚一个坑。老太怎能知道父亲回来晚呢?就是这有力的脚步声。“又是给谁家打吊针了?”老太半肯定半询问道。那时候,村里给病人打吊针是上门的,一是村里没有床位,二是能打吊针的都是病情较重的人。父亲既是医生又是护士,会守护在病人家里。几瓶吊针打完就是半天多时间。喝茶、抽烟和病人的家人谝闲传,最多的还是病人的家人也心安,天长日久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父亲虽是赤脚医生一个,但善于学习钻研。记事起就常听到父亲背汤头歌,年年出去参加公社卫生院组织的学习,加上多年的看病经验,到了自己大些时,记得父亲已不只是给村里人看头疼脑热了,外村人也常找父亲把病看,主要是脑血管病偏瘫。父亲出门看病的行头很简单,一个血压计、一包银针、一支钢笔。自家没带中草药,只是针灸开中药处方,收费很低,村里很多人甚至不收费。在当时,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的不计其数。痊愈之人也不乏少数,直到现在村里还有几位当年被父亲医好的人,现已70多岁,依然享受着健康的生活。他们提到父亲时,直到现在还是感激之语连连,感激之情满满。记得那时春节给父亲拜年的人很多,拜年点心就收一大堆,这可是乡亲们的一堆感谢之心,感激之情呀!
当然了在村里看病时间长了,经历的事情一时三刻说不尽道不完。三九寒天半夜敲门不断,乡党父亲病重,急人所急,赶紧起床,速到跟前,依症治疗,主家儿女得心安;正吃饭间,村中妇人跪门间,号啕大哭喊救命,撇下半碗饭,急跑快去,孩子被电击,通风处,睡门扇,解衣衫,娃娃得救,父母一家老少笑开颜;那时人家孩子多,给老大看了给老二看,接着又是老三……乡亲们心存感激放不下,经常和父亲认干亲。
父亲半医半农,夏季秋季,日照中天,田间地头割草在自己记忆里也是难以磨灭的。大中午正热时,父亲领着我和哥,拉着架子车,去提前“侦察”好的玉米地、棉花地拔草。大汗淋漓,又热又累,又扎又痒。但为了不影响正常医疗所上班,父亲对这些全然不顾,多年一直拔草,回来晾干粉碎喂猪。那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养猪,一般一年出槽,没利润,母亲常说养猪是零攒整,不赚钱。但父亲还是热衷于养猪,常常抽着卷烟,圪蹴在猪圈旁看猪半晌,有时还会走过去用拃量猪的长短,这是在估摸着猪的斤两,一拃多少斤,这段时间又长了多少,也是在享受辛苦付出后的喜悦。当然养猪并不是纯粹的没收益,首先有机粪是额外的。再说一年到头一疙瘩子,年后娃娃开学学费不用愁,这也是父亲的一种快乐。
父亲爱木头,也许大家会笑,但这是事实。八几年村里盖房都是土木结构。父亲平时就是一根两米长、10公分左右粗的木棍也要收拾光堂架于房上。你说房没盖喜欢、积攒,盖了房后父亲还是这样。87年搬到新屋,三间砖木结构的大房,房梁上架满椽、檩材料。最终懂事后才知道这是父亲的一种爱,一种受社会影响的爱,这是为儿子们准备的。父亲兄弟多,和母亲被分出时受了没有房屋的难,所以就尽早为儿辈准备。其不知时代在发展,80年代末楼板平房已悄然面世,砖木结构的房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哥哥当时就盖了平房,积攒的木料没用,还伤了父亲的心。
父亲为了生活操劳奔波,一辈子盖了三次房,为了养育我们三兄弟长大成人,劳力费心,卖血多年,早早累垮了自己的身体。家庭失去了顶梁,兄弟三人还毛羽未丰,嫩翅不展,家里经济成了问题。父亲得病成十年,苦熬了成十年,没有去大点的医院看过,经济不允许,我和弟当时还上学。一个冬日的下午父亲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脱离了病情的折磨……
三兄弟,耳濡目染父亲生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走上社会后,我们兄弟团结,互帮互助,现在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些都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以及父亲德行的荫护。
看到如今的我们,父母亲在黄泉下也安心。我们时刻怀念自己的父母亲,记着他们的点点滴滴,以教导子女,铭记祖辈恩德,传承自己的家风。
眨眼已到纪念公园,这时烟花已升向天空。今天是正月十五,兄弟三人电话相约,今晚为父母送灯。点蜡、烧纸祭父母;磕头、鞠躬感恩情 ……
作者简介:惠建武,70后,西安市港务区人。《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喜欢运动旅行,闲暇时也爱好读书写点随笔。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