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本乐上人
◎ 释·印虚
原载《武湖文学》

夏日的一缕阳光穿过曲回的阁廊,透过凌窗,洒在师父上人佝偻的背影上 。缕刻出一副瘦弱风残的身影,我眼前有些模糊,鼻子也有些酸涩。师父真的老了!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往事:那是1999年,我那时定下了出家的志愿,便留下10页家书,默辞双亲 ,不知去何处 ,只知道要出家,并且要去远离家乡的地方出家。第一站去武昌宝通禅寺,“我们这里不收徒弟 !不过你要真想出家 ,我们这里佛学院有一位本乐老师父到仓埠修庙,你去那里找他收你出家, 说不定能满你的愿!” 宝通禅寺的师父这么说 。在一僧(之后寻了多年 ,不知其名,不知其踪)的带领下见到了我灵魂的向导、生命中的恩师一一上本下乐上人 。那时师父受仓埠士绅的一再恳请 ,从宝通禅寺回来主持恢复报恩祖庭的宏愿事宜。
初到仓埠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祖庭是师父梦中的召唤,却又无迹可寻。一个老人 ! 一无人手,二无钱财,三无门路,恢复祖庭谈何容易!师父呕心沥血,常常通宵达旦 ,为筹集资金写信化缘 。还不辞劳苦, 东奔西走,讲述大愿,广结善缘.为了节省开支 ,早日实现愿景,师父几乎倾注了毕生所有的积蓄,武昌住处但凡值钱的物件,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平时采购的物资,甚至信徒好友馈赠的礼品,他都一一清捡打包,就连善信供养些许副食补品 ,也凑在一起 ,准备拿去换钱修庙 。为了省下运费,他舍不得花钱 请专车托运 ,硬是用人工肩挑背扛 ,乘车转站 ,挑回庙里。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艰难困苦,玉宇汝成!
在仓埠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地方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善信的慷慨解囊相助下,历经六个寒暑,寺庙终于落成。大雄宝殿、万佛阁、藏经楼、斋堂、案房数十槌错落有致 ,诸佛菩萨圣像及大型彩绘壁画华彩辉煌 。琉瓦生瑞,气相庄严,古朴典雅,气宇恢宏。
2003年10月,报祖寺竣工暨诸菩萨圣像开光大典那天, 我看见师父慈祥的笑容特别灿烂,眼眶里含着幸福的百感交集的热泪 l
禅门南开,纳武湖映月;寺院北座,聚水韵花香。佛光普照,万善同归。于是,信众渐渐多了,日夜缭绕的梵贝不绝于耳,鸣谢的炮竹此起彼伏 。庙旁的村庄似京城般荣喧 !那时的师父真的不像八十岁的老人,有做不完的事,忙不完任务,见不完客,八十高龄如太公受命于文王 ,扶社稷立于襁褓,敢不殚精竭虑,诚惶诚恐 !
师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变革时代,在时代的大潮中,师父对国家、社会、佛教都有深刻的思考,他身上凝结着六大精神。爱国精神: 救国救民 ,抗击外侮 ;好学精神:通今达古 ,深入经藏 ;钻研精神:青灯古佛、孜孜不倦;担当精神:一肩担起,舍我其谁;自律精神:淡泊名利、持戒精严;革新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师父对信众是非常慈悲亲近的,无论经济多么困难 ,条件有多不足 ,无论来了多少人,多大法会,一律满足他们的吃住用动。宁可自己不吃,自己没地方住,也要想尽办法满足信众 !
师父对待弟子们又是非常严厉的,面对师父不论是教导仪规教典,还是生活中的大小规矩,稍不注意触犯律仪,少不了一顿棒喝惩罚 !有些也成了师兄弟们日后会面,追忆往昔的厉厉细情。也是一路走来的累累
自己没地方住,也要想尽办法满足信众 !
师父对待弟子们又是非常严厉的,面对师父不论是教导仪规教典,还是生活中的大小规矩,稍不注意触犯律仪,少不了一顿棒喝惩罚 !有些也成了师兄弟们日后会面,追忆往昔的厉厉细情。也是一路走来的累累基石 !
二十余年的耕耘,祖庭从草创蓝图一砖一瓦,到现今的大局已定,面向更深更远的发展,开始新的征程.师父在他老人家的时代里凭一己之力,恢复祖庭,更上层楼,在出家修行的道路上作了表率,给了祖师们一个圆满的交待。
纵观师父的一生,他不是自求解脱的自了汉,而是入世救民的大菩萨;他不是皓首穷经的老学究,而是禅宗佛坛的大教授;他不是修身自保的旁观客,而是勇挑重担的佛教实践家。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锐意革新,不愧是佛教界爱国爱教的一代楷模。
湿润的泪水伴着夕阳的余辉,眼前的师父满身金光。
【作者简介】释·印虚,省佛协副秘书长,报祖禅寺方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