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家唐玉成生平经历
南秀山整理

唐玉成(1895一1973),原名子信。
家是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人,因幼年家贫,父早丧,随母亲寄居菜园孙楼(今属贾寨镇)外祖父家。

唐玉成幼年丧父,随母至外祖父家居住。
1904年入玩友班,攻花脸、红脸。
1906年入夏邑罗家班学艺,师从况凤仙。
1920年又拜师冯垛,赐名玉成。
1921年入夏邑程家班演出,始有名声。
1925年,唐玉成回到虞城,与当时的豫剧名家王彦山、张永兰、黄儒秀等人合作。唐玉成在演唱过程中,吸纳百家之长,化为己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
1937年,唐玉成与王彦山、张永兰一同加入虞城县城西大街地主刘二老掌管的戏班。
1938年,虞城县城沦陷,刘二老及其家族逃出虞城,该戏班变成了由艺人们自己联合管理的公义班,长期在朱集车站的单凤舞台演出。这时候的唐玉成,已经成为声震百里的"红脸王"。当时朱集车站有个车站大舞台,由乡绅李三甲主力、著名武小生黄儒秀领班。
为了拢住这位"红脸王",车站大舞台除给唐玉成开出高薪外,黄儒秀还认唐玉成为义父。
1948年投国民党55师随军演出。
1949年春,唐玉成及戏班人员被虞城县人民政府接收,唐玉成成为新成立的虞城县人民剧团的主演。
主要演出剧目如《火烧纪信》、《串龙珠》、《黄鹤楼》、《反阳河》、《地塘板》、《刘墉下南京》等,上海唱片社灌有唱片。
1960年春,虞城县人民剧团全体到甘肃省张掖地区支边。唐玉成因年事已高,没能随团前往,而被下放到虞城县张集乡马滩村、卢庙村等偏远地方辅导业余剧团。
1962年,出席河南省名老艺人会演大会,献演了《火烧纪信》、《地塘板》、《文王跑坡》等代表剧目,赢得全省戏曲名家的阵阵喝彩。随后,唐玉成的主要唱段被政府组织录音、灌片,全国发行。从那时开始,唐玉成开始成为豫剧的重要代表人物,誉满全国。当时的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剧协河南分会主席冯纪汉撰文肯定唐玉成的唱腔,并称他为"豫剧麒麟童"。

在演唱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高(一般由C调升到E降调),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人寻味。他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
冯纪汉在《向优秀的传统学习》一文中,对他在《火烧纪信》中扮演的纪信给予了高度评价:"唐玉成通过自己的唱腔和表演,从犹豫到自愿,表演得很有层次,而且合情合理。一个68岁的老人,还能够作出这样的表演,特别是唱腔还那样洪亮优美,如果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达到这样境界的。"
唐玉成一生对艺术精益求精,对求艺者真诚传授,深得同行的敬重。有很多演员如刘玉龙、朱勤堂、张万云、杨启超、刘新民、李宪臣、史红光等,都受过他的教益。特别是后起之秀刘忠河,虽未得到唐玉成亲授,但他通过唐玉成的唱片进行学习,在继承唐玉成的演唱艺术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使唐门红脸流派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受到观众赞赏。
唐玉成是豫东红脸的集大成者,曾跟孙照登学习,孙照登生于清末,艺术境界极高,孙照登死后,唐玉成响遍豫东及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被称为"红脸王",也是红脸唱腔的发扬光大者,其对红脸唱腔进行了很大的创造,他的唱腔很多没有被继承下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跟他老人家的艺术魅力相提并论。
唐玉成大师的关门弟子也就是现在虞城的汪振堂是唐玉成艺术唱腔继承最好的人。听听汪振堂的《火烧纪信》,就可以听到唐玉成老师的魅力。《跪堂》一折的唱段是红脸当中最难学的一种唱腔,偷、闪、欠、颤等技巧很多人学不会,但汪振堂老师运用自如,汪振堂老师的哭腔很具特色,红脸的唱腔不能光听韵味,重要的是感情和韵味的结合。张枝茂老师的唱腔是跟他师傅二唐学来的,二唐创造很大,他的唱腔保留的较少。

一代宗师唐玉成先生创立了唐门艺术,被誉为豫剧"红脸王",成为豫东调的主要代表者,为豫剧红脸行当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于豫剧老生流派的确立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唱腔特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了豫东、鲁西南和苏、皖地区。唐门传人刘新民、张枝茂、谢庆军等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和业余剧团搭班。
唐玉成十一、二岁即入当地子弟班学唱,先攻淮花脸后改老生,十五岁正式入夏邑县南罗楼科班学艺,拜况凤仙为师。
三年期满后,先后在夏邑县的龙虎班,马牧集的张家班,虞城县利民镇的刘家班,商丘县的万家班、老八班等入伙唱戏。这期间他接触了孙门、李五、郭大六、冯垛等著名老生演员,并能取其所长,特别是孙照灯(著名红脸,又名孙门)的唱腔及表演艺术对其影响颇深。但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根据自己嗓音特点,使用真嗓发音,并吸收了坠子、大鼓书的唱腔,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唐门流派唱腔。
唐玉成一生正直善良,对艺术精益求精,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命运多舛,不舍艺术追求
唐玉成卒于1973年5月,正值“文革”时期。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文革”中,唐玉成被诬为“大戏霸”、“大地主”、“毒品犯”(指唱旧戏)。唐玉成逝世时,生活贫苦、孑然一身。当时唐玉成的葬礼,可谓凄凄惨惨、冷冷清清。
唐玉成去世后,是他的忠实戏迷,坚持每年给他圆坟,才让后人纪念他时,能找到他的尸骨埋葬之所。
因历史原因,死得凄凉的唐玉成,却一直活在豫、鲁、苏、皖周边地区的人们心中,活在一代又一代戏迷的脑海里。
唐玉成于1895年出生于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唐玉成的父亲早丧,他10多岁时随他的母亲迁居到虞城县贾寨镇菜园孙楼村其外祖父家居住。
为了糊口,唐玉成13岁就被送入当时社会地位极底、被誉为“下九流”的戏班学戏。唐玉成当时的启蒙老师叫科马(本名况凤仙,唱旦角)。1920年,唐玉成正式拜师冯垛,冯垛正式赐他艺名唐玉成(唐玉成原名子信)。唐玉成虚心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飞速提高,随着表演场次的增多,他在当时的虞城、夏邑、商丘等地声名鹊起。冯垛去世后,唐玉成以冯垛嫡传弟子的身份成为冯垛戏班的“台柱子”。1925年,唐玉成回到老家虞城,与当时的戏剧名人王彦山、张永兰、黄儒秀等人合作。唐玉成在演唱过程中,吸纳百家之长,化为己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派。
1937年,唐玉成与王彦山、张永兰一同加入虞城县城(今利民镇)西大街地主刘二老掌管的戏班(俗称刘家戏班)。1938年,虞城县城沦陷,刘二老及其家族逃出虞城,该戏班变成了由艺人们自己联合管理的公义班(群众仍然称为刘家班),长期在朱集车站的单凤舞台演出。这时候的唐玉成,已经成为声震百里的“红脸王”。当时朱集车站有个车站大舞台,由乡绅李三甲主力、著名武小生黄儒秀领班。为了拢住这位“红脸王”,车站大舞台除给唐玉成开出高薪外,黄儒秀还认唐玉成为义父(其实唐玉成仅比黄儒秀大12岁)。
1948年,唐玉成曾投国民党55师,随军演出。1949年春,唐玉成及戏班人员被虞城县人民政府接收。唐玉成成为新成立的虞城县人民剧团的主演。
1960年春,虞城县人民剧团全体到甘肃省张掖地区支边。唐玉成因年事已高,没能随团前往,而被下放到虞城县张集乡马滩村、卢庙村等偏远地方辅导业余剧团。
无论是在戏班唱戏,还是因战争四处流离,唐玉成一直对戏剧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孜孜追求。
1962年,河南省举行名老艺人会演大会,唐玉成献演了《火烧纪信》、《地塘板》、《文王跑坡》等拿手好戏,赢得全省戏曲名家的阵阵喝彩。随后,唐玉成的主要唱段被政府组织录音、灌片,全国发行。从那时开始,唐玉成开始成为豫剧的重要代表人物,誉满全国。当时的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剧协河南分会主席冯纪汉撰文肯定唐玉成的唱腔,并称他为“豫剧麒麟童”。
“文革”中,唐玉成惨遭迫害。1973年5月5日,他含冤去世,终年78岁。1979年,唐玉成被平反昭雪。

勇于创新,成就唐派艺术
6月17日,在“中国·虞城唐派艺术研讨会”上,著名戏曲音乐家、国家二级音乐设计蒋云声评价唐玉成时,称他为“一代宗师”。《河南戏剧》总编、著名剧作家张锡荣在称赞唐玉成时称:“一代大师出豫东,名震梨园神州红。”
可以说,唐玉成的唐派艺术,已经成为豫剧中一个重要的、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流派。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田启义,在回忆他小时候听唐玉成的戏时说:“唐老先生的声音洪亮、沉稳、高亢,现虽时隔几十年,仍然声犹在耳,不能忘怀。”
与同时代其他红脸唱腔不同的是,唐玉成在唱戏时创造性在使用真嗓(大本嗓),而绝大多数表演者,发声均用假嗓(二本嗓)。唐玉成生前说,他改用真嗓演唱,源于一次“不得已”。
唐玉成十五六岁的时候,进入变声期,倒嗓子。当时,戏班里的很多角色都由唐玉成担着,如果他不唱,戏班就得停演。他不能停。没有办法,唐玉成开始尝试用本嗓演唱。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本嗓竟能运用自如,并且深受群众喜爱。变声期过后,唐玉成坚持用本嗓演唱,同时在“好”、“巧”二字上下工夫。为此,他在广泛吸收前辈艺人演唱技巧的同时,又精心向坠子艺人、花鼓艺人、评书艺人求教,汲取营养,反复实践、演唱,逐渐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唐派唱腔艺术。
后来,为丰富演唱艺术,唐玉成又创造了寒韵(哀韵)。哀韵唱时,唱者动情,听者心颤,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唐玉成创造的寒韵,现已被豫剧团广泛采用。
唐玉成身高1.8米多,扮相壮美,表演时细腻洒脱,同时,他的唱腔又别具风采。所以,唐玉成表演时,往往能倾倒大片观众。唐玉成在演唱时,还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
虞城县文化局原局长、唐派艺术研究者徐德先说,唐玉成的唱腔给人一泻千里、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雄壮感。他夜里唱戏时,“唱腔能听五里地”。《河南戏剧》总编、剧作家张锡荣说:“豫东戏迷的汗毛眼里都渗透着唐派艺术。”

1962年,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剧协河南分会主席的冯纪汉,在听了唐玉成表演的《火烧纪信》后,特别撰文,对唐玉成扮演的纪信给予了高度评价:“唐玉成通过自己的唱腔和表演,从犹豫到自愿,表演得很有层次,而且合情合理。一个67岁的老人,还能够作出这样的表演,特别是唱腔还那样洪亮优美,如果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达到这样境界的。”
河南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会长荆华认为,唐派艺术具有传承不衰的代表剧目、其唱法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其唱腔独特而不绝于耳、其观众经久不衰、其继承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这些,就完全可以确立唐派艺术成为一流派的条件。他说,“唐派艺术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株艳丽的花朵”,通过挖掘与推广,“将形成虞城县、商丘市又一个文化品牌”。

三大流派
杨派
(杨启超)大本嗓混合嗓并用,大本嗓为主。声腔 圆润动听,学起来容易,但学到骨髓不容易,刘新民,谢庆军,朱坤芳,景富仓等属于此派。
朱派
(朱勤堂),大本嗓和二本嗓并用,但以二本嗓为主,突出旋律变化,尤其突出寒韵。张枝茂,司福金?,司卫亮属于这一派。
汪派
(汪振堂),此派基本使用大本嗓,唱腔花哨华丽,此派可能对嗓音条件要求较高,或因其他原因,传人较少 只有汪老师在支撑,刘忠河可划归这一派。 陈传明师从潘玉成,所以唱法与以上三派相比,又有新的特点。
值得研究的是于福礼,于自成一家,唱腔如穿云裂帛,动人心肺。据说于曾师从更早的一位红脸大师孙照灯,而唐玉成也借鉴了许多孙氏唱法,而唐比于年龄大许多,故如按武侠小说的江湖说法,于应该比唐差半辈,而比唐的亲传弟子高半辈。洪先礼?基本上可以算是于派。
《此资料由汪葆夫提供,南秀山整理》

读后感言
文/了凡
戏评唐派唱腔绝,艺术灵魂惊鬼神。
求学终生历辛苦,成名天下塑真身。

作者简介:
南秀山,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人,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淮海战役研究会会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委员,虞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利民镇档案室管理员。曾任《京九博览》《黄淮评论》《商丘党史》《商丘工作》《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等报刊特约记者。当过民办教师,当过煤矿工人,现任利民镇政府通讯员。自1995年以来,在县市省等级报刋上发表新闻报道8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诗歌曲艺,通讯报告文学300余篇;发表摄影报道58幅。有十余篇作品曾获奖,特别是采写的《故道村官》《梨园情歌》《从坎坷路上走出来的人》三篇报告文学,相继发表在《京九博览》《黄淮评论》《文化商丘》三家杂志上,2008年与2009年两年两次被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组委会分别评为一等奖,在2008年11月9日与2009年11月20日连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两年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国家有关领导人及全国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同是还与毛主席的孙子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毛新宇单独合影。2017年12月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集《忠魂》一书,约60万字。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