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佛山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梁先军。
人物档案:
●爱尔眼科佛山地区总院长、佛山爱尔眼科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视光学会眼表屈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佛山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
他,是一名从医超过30年的眼科医生。他跟所有医生一样,查房、看诊、做手术、写病历、看科研文章、开学术会议,每天孜孜不倦回答患者问题;年幼在农村看病难的经历,成了他当一名优秀医生的动力;他不怕艰难,敢攀疑难高峰,一步步挑战学科难题,致力造福病患;他希望有朝一日,“天下无盲”,大家都能享有更幸福的人生;他念想着,把优秀的经验传承下去,尽自己所能延续光明事业。
他,是爱尔眼科佛山地区总院长、佛山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梁先军。加入爱尔后,他荣获全球“ICL手术量超2000台”、“全球TICL手术超500台”等奖项,是佛山较早开展飞秒白内障的手术专家,个人累计眼科手术4万多台,精湛的技术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30年炼一“剑”,专研复杂高端眼科手术
从1989年开始从事眼科医疗行业,对于出身于农村的梁先军来说,做医生的初衷很简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缺医少药的时代,“求医难”是他切身体会,能当一位好医生,救助更多的病人,是他的希冀。
从小就有明确的目标,加上不懈努力,梁先军最终如愿当上了一名眼科医生。但从医的路是艰辛的,知识技术也不断革新,只有孜孜不倦的求学求新,才能突破更多的技术难关,帮到更多的病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梁先军曾到过香港的著名医院进行交流学习,当时香港先进的眼科医疗技术让他大开眼界,“你会有一个念想,希望内地也有这么先进的医疗技术,眼病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天下无盲,大家都能有更幸福的人生。”这个刺激让梁先军暗自下决心,一定把技术提升至与国际同步,才能实现当医生的初衷。

图片说明:梁先军(中)在为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
这个念想,他一直坚持了30多年。白天看诊工作非常繁忙,晚上仍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周末参加学术研讨会,上网查询掌握国内外眼科最新的前沿动态,平时一有空就反复琢磨复杂的眼科手术。30多年的坚持,让梁先军的技术博而精专,眼科的各种高端技术,不管是从眼球最前面的角膜——准分子激光手术,还是到中间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抑或到最后的眼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他都样样精通。他也看到了,现在内地眼科的医疗技术已经与国际同步了,当年的念想,正在逐步实现。
30多年只做“医生”这一份工作,很多人曾经问过他是否有动摇,梁先军很坦诚地说,“其实当时有些同学都转去药企了,会赚到更多钱,但我从来没有想过。”那是缘自于当医生的初心,他说自己从小性格这样,只要认定做一件事情,一定会一直做好它,不会改变。

图片说明:梁先军(左一)教导年轻医生进行手术训练。
挑战复杂眼科病例 ,“尽全力救助每一位病人”
许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好奇,其实,细化医生的工作,就会发现这个工作每天都是重复——坐诊,做手术,巡查病房,回答问题——这和多数工作没有什么两样。
但对于梁先军来说,虽然医生每天有固定的程式步骤,但做医生并不是枯燥的工作,每天接触不同的病人,面对不同的病情,“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思考,怎样讲才能让病人安心配合接受治疗,这都需要医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也是需要磨练的”。
诊疗技术的提升,肯定是最重要的挑战。对于一个眼科医生来说,从会手术,到熟练,再到“精”和“专”,中间有非常多的考验。在梁先军看来,每做一次成功案例对他都是挑战,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带来了足够大的成就感。
两年前,就有一个复杂的病例让梁先军十分难忘。6岁的小婷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小县城,走路总是碰到障碍物、下楼梯也会踩空。经医院诊断后,小婷患上了视网膜脱落、脉络膜脱落、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等一系列眼部疾病……小婷的视力每天都在下降,家人们觉得不能再继续等待下去。

图片说明:手术结束后,患者小婷的父亲向梁先军下跪致谢(监控截图)。
从县城到省城郑州,到北京、到重庆……一家四口的寻医之路并不容易,他们得到的大多都是不确定的答案。接近绝望之际,他们通过热心老乡的介绍找到了梁先军。
对于如此复杂的病例,很多医生都会有过犹豫。如果治,有可能治好,也有可能因治疗效果不明显,医生很难从患者那里得到好评。“每次进退两难时,我会扪心自问,学医的初衷是什么,如果追求明哲保身,我又何苦学医?”最终,梁先军带着团队充分讨论后将手术及后续治疗方案做好。“患者一路走来会有无助感,我们再往外推,患者就得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们通过会诊讨论,决定尝试这个手术。”
手术做完后,女孩的爸爸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感谢梁先军,令他大吃一惊,“没有想过小女孩父亲会行那么重的礼。身为一个医生,我敢保证的是,我会尽力去救治我的每一位病人”。幸好的是,手术效果非常理想。
一个医生,不断提升技术,要不断挑战高峰,才能帮助更多的病人。这也是梁先军的恪言,所以他从不怕艰难,还挑战过高危病人的手术。他曾经为一位103岁老人家做过白内障手术,他犹记起术后老人家的笑脸,“老人家第一句话就说,终于看清我孙子是啥样子的,我已经十几年没见清过他了。”
每一个成功治疗眼疾的笑脸,都是对梁先军的认可,“对于医生来说,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救死扶伤,这种价值感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我人生意义的源泉。”

图片说明:手术后,患者向梁先军(右)竖起大姆指感谢他的精湛手术。
与爱尔结缘,带领医生团队 延续光明事业
谈起与爱尔眼科的结缘,梁先军很认可爱尔的发展理念——“让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享有眼健康权利。”梁先军表示,“很多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没有得到视力康复,失明了,一辈子在黑暗中终老。作为眼科医生,还是很想帮他们一把,这需要一个平台去实现帮扶。在爱尔眼科的平台上,是可以做到的。”梁先军认为,爱尔眼科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眼科医疗机构,可以与国际专家交流最新技术外,还能有最新的仪器设备可以用在治疗眼疾上,对于医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病人有更多机会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一举两得。

图片说明:梁先军(中)经常与团队医生们讨论病例。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同时也是眼科团队的灵魂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梁先军除了对自身专业技术要求很高之外,对于年轻医生也要求严格,“你时刻面对的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一定要尽可能做到优秀”。言传不如身教,自己先做表率。眼科要求手稳,梁先军年轻的时候,做白内障手术有一个动作要撕囊,为了练手稳,他就练撕葡萄皮,再来撕鸡蛋皮,后来撕纸,不断地练。“我希望把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告诉年轻医生,成功的经验让他有收获,失败的教训让他们避开踩坑。”梁先军认为,从业这么多年,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支撑起眼科的发展,团队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传承才能让事业不断发展延续。
为此,梁先军在培养人才上费尽心思。他鼓励年轻医生走专业化的道路,定期组织他们进行理论学习,观摩手术演示,做到多看多练,融会贯通,磨练出扎实的基本功。
只有培养更多的眼科医生,才能实现当初梁先军的心愿——医治更多的眼疾患者。所以他选择了在“爱尔眼科”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发光发热。
通讯员:谢菁菁
责编:郭静
图片:通讯员提供
文字审核: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