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金子山烟霞》:唐小芳是一个多情的人,她把青春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并时时为这一片充满了壮瑶风情的山水吟唱及高歌……

山花烂漫,别样乡情
——浅评唐小芳的《金子山烟霞》
作者:虞永新
《金子山烟霞》是五月诗社四十周年庆“五月不惑文丛”中的一本,因为与作者唐小芳是连山老乡,桂汉标老师特别指定我要认真看看这本书并为这本书写点感想。既是诗友更是老乡,义无反顾的事!
故乡,无论用哪种形式赞美都不过分。
故乡,总让人感怀,无论时间,无论地域,故乡的好,是山水的好,是人文的好。人生所有的好,莫过于记忆的初始。离开过故乡的人对这种感触就更是深刻!
故乡是一棵永久相思的百年老树,带来儿时充满无穷幻想的童趣 ;故乡,是一个地方,一个滋养灵魂的地方。故乡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当你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它真实地呈现着,多维度地占据了你的心灵。
唐小芳是一个多情的人,她全本集子由头到结尾,都倾诉着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她把青春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并时时为这一片充满了壮瑶风情的山水吟唱及高歌。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唐小芳是一个腼腆的人,纯朴、清秀、内敛、顽强,就像那长在崖壁上的山花,开在生命的春天里。生活继续,感恩不停,感恩一切的遇见。十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与家事之余,唐小芳一直坚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文学写作就是内心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追求“心灵的归宿”的一种方式。一步步走来,一串串的足迹,像乡间小路,是林中盛开的花朵,灵魂起舞时每每就触摸到了家乡的壮丽风韵与鲜活脉搏。
金子山在当地,也是圣山般的存在,美丽的传说,绮丽的风景。诗人大胆地用《金子山烟霞》做诗集的名,本就有收集人间烟火情酝酿美丽诗篇的构思。当我手捧这本书,烟霞就在手中穿过,一杯清冽的酒,一朵清秀的花抖然展现。我仿佛看到了春暖花开时,满山遍野,花影重叠的映山红,也看到了每到冬季,金子山上一片晶莹洁白的雾凇景观,金子山“岭南赏雪胜地”的美誉给了我们无限美好的想像空间。这种美好也许就是诗人心目中想追求的境界,有梦很好,有追求更是了不起。因为它的高和远,让诗的起调更具地域性。诗人从大山里走来,具有大山赋予的灵性。人的才华是知识垒起的城堡,然而,城堡的主人永远是构筑者。无论环境还是心境。
月是故乡明啊
风是故乡柔
树是故乡快乐的源泉
那清纯的笑声,那鸟语蛙鸣
醉黄了遍野的稻田
醉绿连绵的大山
更醉倒久别故乡的人
优美的诗句,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山有多高,水有多远,日有多暖,月有多圆,此类意象都变成了具象,在思乡的明月夜,在诗人的脑海中。世上最美丽的地方是故乡,正因为如此,思乡的情愫也是最美丽的情愫,尽管带有淡淡的忧伤。
游子依依离别远去
故乡的影子仍旧清晰
梦中曾几时相见,物是人非
只有那儿时熟悉的唠叨
还永铭于心
石子砌成的街
从村头一直伸向村尾
那头是染满沧桑的老屋
独特的风光和民俗
故乡的风景独美
浓浓的乡情、强烈的书写欲望,于是化作了一篇篇的诗篇,每一首诗都是一次深情的诉说,欲罢不能,于是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于是有了这本集子的出版。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的诗歌在分类上有递进的感觉,第四辑的散文可以说是前因后果的总结。
诗无疆界,想要进入却必须有打开心灵门窗的钥匙。打开大山的窗口,一缕清风扑面而来,风里夹着野菊花的香味。这是诗人眼中的秀美,是诗人笔下的崇高,是金子山和大旭山的样貌,更是参天古树的绿色的梦。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之处。对于壮瑶风情,诗人没有刻意的书写,而是从传统的节日来展示,比如元宵节的炸火狮,比如七月七的嬉水节。
乡愁是什么?是永不失联的爱,是淡淡的、是浓浓的、是涩味的、是甜蜜的、是忽远忽近的情感寄托。唐小芳的乡愁是热烈的,身处民风纯朴的山城,感恩之情直接表现于作品当中,《慈爱的祖母》、《父亲的希望》、《雨情》等描绘故土父老亲朋的篇章中,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形象鲜明,富于生活气息。在第一辑“思念拥挤故乡路”里主要是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林林总总最终归结到风俗人情的写作,在描写传统节日、民族庆典不仅有民俗风情的画图,更有引发历史现实的思考,作者诗中描绘的少数民族过元宵《炸火狮》的热烈、对沧桑《老屋》的牵挂也都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许是受这一方水土的润泽,感同身受,感觉特别亲切,随着她的诗歌进展,我们一起去探访熟悉的老屋、老门楼、老街,我们一起过节、走亲戚,一起记录、刻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有缘的人一起分享。这一辑是我比较喜欢的。

《老屋》
故乡的老屋
如今已经步入耄耋之年
却总在梦中萦绕
那熟悉、斑驳的气息
还有那渐行渐远的岁月……
石子砌成的街
从村头一直伸向村尾
那头是染满沧桑的老屋
朦胧中依稀出现
父亲背犁拉牛的身影
母亲深情呼唤回家的声音
孩童跳绳,嬉闹,追逐的欢乐
……
老屋虽老却温暖、热闹
……
“只有那儿时熟悉的唠叨/还永铭于心”,老屋留下的故事与回忆那么绵长,无法斩断延伸至我们的一生。一个有思考与辨别能力的作家,自然而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与生存进行思考。“变化发展好快啊!/圆了我们的梦了/是否能留得住/那远去的乡愁呢?” 作者是个念旧的人,在与时俱进、新旧交替的事物中想保有一份纯真的感情也想留住远去的梦,感叹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也更提笔记录曾经温暖记忆的画面。
《晒谷场》
晒谷场很大很平整
金黄的谷子铺上去
像是一张巨大的地毯
母亲很勤劳很能干
望着金黄的地毯
脸上就漾开一朵花
……
细细读来,发现唐小芳在题材选择上也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文辞优美情深意长,比如“故乡那思念拥挤的小路”“故乡是一棵永久的相思树”“桃花点燃了春天”,“朵朵丰收的心花/在一个个村庄盛开”同时她也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中捕捞新意,她看见牛咀嚼反刍就得到启示,独具匠心 突出特色地写出《重温童年》:
……
咀嚼反刍着
今天的味道
岁月飞驰流逝
长大的我 也常常
重温童年的无瑕
《金子山烟霞》,如果说,用诗编织的图景,莫如说,是用情铺展的一幅画。画里有高山流水,画里有鸟语花香,画里有金黄的稻谷,画里有石阶楼台,画里有参天古木,画里有奇珍异草。每一种风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正所谓,景色得天独厚,容颜千年不老。美,是入眼的玄妙,美是入口的馨香,美,更是入心的向往。看,那山腰上的梯田:
一层层,
一叠叠,
那是前进的力量。
云缠雾绕的你,
如梦幻般神奇。
如神话中仙女织出的锦缎。
那精美的金绿相间,
那耀眼灿烂的金黄,
更增添了浓浓惬意的秋。
层层云梯中,
孕育着沉甸甸的收获,
那是农家心中满满的期盼。
金秋的凉风,
吹了你一地的金黄,
醉了游人一路的欢笑。
《赏金子山的白雪》
带着期待,
带着梦,
带着一车的温暖。
为一睹你由青丝变成白发的容颜,
我们夹风持雨来到了金子山。
有雨,
有雪,
也有冰凌,
更有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严寒冒雪攀登的人们。

美丽的极致,或许就是忘记了美丽本身,让人心驰神往的,是一种超乎物稳外的知觉体验。这就是作者想分享的初衷。当然,作者的文笔还略显清涩,语句还可以更精炼,诗文的内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诗无处不在,我们缺少的是发现,“可否借我一支彩笔”?顺着心动的方向,在烟雨流年里,书写感恩的霞光。
“唱腔在山野发芽”、“从这里放飞心愿”、“又到满山杜鹃红”就是一个写作的进程,有一只凤凰从大山里飞起。《金子山烟霞》真美,若有机会,一定要来美丽的山城,一起感受浓浓的壮瑶风情,满足对美丽的所有臆想。
(2023年7月12日于韶关)


读《金子山烟霞》随感
作者:唐自志
正式与唐小芳老师的接触始于2016年夏,之前对她的了解仅停留在她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上。那时连山校园文学参差不齐,还不成气候,也正因此,无心插柳的她不懈努力坚持,最终桃李满园,颇有名气。加入连山作协后,随着接触的深入,我知道,她在散文与诗歌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尤其是诗歌方面建树颇丰,俨然是支撑起连山文坛的重要力量之一。
今年五月,欣闻唐小芳老师的处女作《金子山烟霞》刊印面世,在为她献上真诚祝福的同时,也为她在文学的道路上的坚持与执着所感动。作为一名一心耕耘不问前程的业余作家,仅仅是源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支撑起了她近20年来的笔耕不缀,这份纯洁无暇不惹风尘的勇毅与坚强,即便没有鲜花与掌声,依然令人仰慕起敬。
《金子山烟霞》分四辑。第一辑是“又到满山杜鹃红”,共有17篇散文。这一辑主要写了一些身边的见闻琐事和孩童时的回忆,笔调清新自然,雅俗共赏。《童年那棵树》末尾部分“每次回家都见到三五个老人依着墙根托腮而坐,他们似乎在想着什么……”是点睛之笔,令人寻味,引发读者不由自主地对老树在村民中存在的意义进行深刻反思。《石钟顶上的感悟》文末一句“幸福是高山上的一朵花,只有你攀登上去,才能领略它的美丽。”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深有感触。
第二辑是“思念拥挤故乡路”,共收入诗歌26首。本辑主要写的是家乡连山上草的风物人情、乡亲父老和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故乡情怀。“那根长长的相思线啊/总是把我与你相连”,写出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故乡是一颗永久的相思树》);“那头是染满沧桑的老屋/朦胧中依稀出现/父亲背犁拉牛的身影/母亲深情呼唤回家的声音”,映衬出故乡老屋的岁月沧桑和父辈留下的身影(《老屋》);“晒谷场躺着的是希望是幸福/每次到这里/母亲眼里都是发光的”,这是农民对土地的深情,这是勤劳质朴的耕作人对那沉甸甸收获的喜悦(《晒谷场》);“金秋的凉风/吹了你一地的金黄/醉了游人一路的欢笑”,这是作者对醉人梯田情到深处的由衷感叹(《醉人的梯田》);《村道》中,“嬉闹的孩童/悠然的老人/忙碌的脚步”,作者语言朴实自然,以三个并列式写出乡村生活的场景,映衬出生活中求真务实的成年人的艰辛,告诉人们,只有挥洒汗水,才能播种希望。
第三辑是“唱腔在山野发芽”,共收入诗歌26首。笔调明快,意境开阔,热情讴歌大好连山的美好风光。比如写枯树“掉光了头发的你/成了一道风景/是的/枯树也独有风景……枯树平平常常/其实平平常常也是/一道风景”,这里作者巧妙地将枯树意象化,引发读者不禁发出“风景无处不在,独赏有你最美”的感叹(《枯树》)。“一声声轰然的打桩声/一天天吆喝的修路工/一个个奏鸣的音符……崛起一根根撑天柱/劈出一条攀山巨龙”,写出了二广高速公路途经连山路段开工建设的热闹场面和连山人民对“巨龙让山城与闹市,天堑变通途”的期待与喜悦。

第四辑是“从这里放飞心愿”,共收入诗歌29首。在这一辑里,作者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理想信念进行真情表白。“理想是一轮明月……它没出现时/我的世界还是一片黑暗/我不知走向何方……就在明月照亮的一刹那/我的心变得满足而安定……我幸运遇到那一晚的圆月/是它让我有一份坚持和奋斗”,写出了作者对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无怨无悔(《理想是一轮明月》)。“每当太阳露出笑脸/我们就来到百花园/巡视蜂巢/为采蜜做准备”,写出了作者默默耕耘,甘当辛勤园丁的执着与美好心态。
这几天恰逢端午,喜看龙舟水。拜读完唐小芳老师的诗作,掩卷之余,不禁感慨:自古文人的崇高追求,或者说是理想上的信仰,当如屈原之《离骚》,“易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亦未尝不是人文情怀的一种诠释,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唐自志,广东连山人,清远作协会员,连山作协副主席。)

直白真挚的情感
——读《金子山烟霞》
作者:曾少宾
文友唐小芳,名如其人,纤瘦文静,恬淡中散发出一种乡土的芬芳。她的处女作《金子山烟霞》付梓出版,花了几个夜晚,断断续续把它读完,掩卷之际有一个词从脑海中油然跃出——直白,叙述用词直白、情感饱满真挚。
此书分两部份。一部份是散文,另一部份是诗歌。所写内容大多是故乡景物、童年往事、亲人回忆,字里行间饱含一种真情。文章诗句记录作者亲身所见所闻所思,对故土亲人的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老师长辈的感恩怀念,不藏不掖,大大方方流露于笔端。
直白不是苍白。苍白是言之无物,而书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质朴自然,读后深深沉浸其间。印象最深的是,她写自己带学生参加“2006年度中华慈善颁奖典礼”的见闻;写童年艰辛却又快乐的美好回忆;写粤北山地故乡金子山等名胜风光……从内容上看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东西,都是工作生活点滴,正是如此,才让人感到真切有感情,读来熟悉亲切。曾经作为连山铭源大富小学一名教师的作者在《逝者春暖,生者花开》一文的结尾深情写到:“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我心里很高兴。这不正是‘逝者春暖,生者花开吗’?”一句道尽对霍英东先生无私捐助贫困山区教育的赞美和对霍先生善举获得成果的欣慰。
又如:诗歌《乡思》中的几行句子:
可是,不眠的夜,
早生的华发,
还是他露了我的思念,
我的乡愁。
象这样直抒胸臆,表达对家乡深情的句子书中随处可见。再看《相聚金子山巅》的结尾:
相聚金子山巅,
坚强、俊美如你。
深秋的金子山,
因诗而更美丽,
因相聚而幸福如花。
那缭绕的云雾,
那晶莹的露沙沙,
尽情地飘洒,
此文学之路随之一路欢歌。
这直白的表露,通俗易懂,大大方方。当然,有的人可能说直白不够矜持,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雅俗共赏,不是很好吗?直白象连山的灰水粽一样,味道原汗原味,清淡,回甘无穷。
读罢,掩卷而思,感慨于小芳文友在繁忙工作任务之余,挣脱生活琐事的缠扰,仍笔耕不辍,收获丰满的赞叹。也深知一个人写作风格的形成若要改变确实非一朝一夕之事,期待在日后的创作中,能看到小芳文友在诗句中营造更多的诗意,在散文选题构思中跳出“自我”向“大我”的转变中多作大胆尝试——以此共勉。
(曾少宾,广东连山人,清远作协会员,连山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