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庄村查帐
刘庆文
兰集镇魏庄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80多户、2100多人。是一个紧靠废黄河堤的杂姓村庄,远离镇政府,村庄狭长,沿着废黄河堤蔓延十多公里,宽度狭直,最宽的地方幅度不超过一公里,村庄由胡、张、魏、李等几个自然小村落组成,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带来的后遗症,村里的领导班子一换再换,村支部书记就像走马灯一样,十多年换了十几位,镇党委任命的村支部书记是东头人干的西头人捣,西头人干的东头人捣,中间人干的两头人一齐捣,几大家族矛盾很多,人心不齐,相互争斗,闹得不可调和,全村20多名党员,有一半人都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一直上不去,严重拖了全镇工作的后腿。
又一次到了村两委换届选举之际,针对魏庄村的实际情况,镇党委决定在全村公开进行选举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结果经全体党员无记名投票,名不见经传的老魏被大家推上了当家人的宝座。老魏文化程度不高,识字不多,连自己姓的“魏”字也写不周全,写起来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自己也从来未想到要当什么官,经过镇党委书记再三做工作,老魏才勉勉强强地接下了这副担子。
魏庄村穷归穷,矛盾多,工作不好做,但是村里还是有一些收入的,村里的柴塘、鱼塘、行道树,沟渠路的承包费用,加上乡统箐、村提留的一些截留,这些都作为村里的一些必备开支,如镇政府来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餐,村里的招待费什么的都要从中支出,村里有一些人就盯上了这些收入,加上以前的村干部对这部分收入把关不严,处置不当,造成一些群众有意见,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魏书记上台后,镇里的领导帮助他认真分析村里工作上不去的梗结所在,要求在村里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在村委会改选时选出几名群众代表,每半年坐下来把村里的收入、支出账务清理一下,认为不合理,就要求村干部们限期改正,向群众说清楚,作出交代;认为帐务清楚合理的,就盖上“民主理财专用章”。查帐的这些代表大多数是村里方方面面的人物,文化程度也不太高,查起帐来大多数是走走过场,过过形式而已,但也有个别爱顶针,专挑毛病的人,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那个时代,村里的帐务实行村支部书记把关,一支笔审批,由于魏书记识字不多,对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周全,在审批村里的支出、收入票据时经常急得满头大汗,精灵的村会计老张就给他支招,让他在各种票据上只简写一个“未”字,这才帮他解决了难题,魏书记也认为可行,但就是这样,也闹出了一些不是笑话的笑话。
一次在民主理财时,一位参与民主理财的代表发现有一张招待费用的支出票据的日期为2月30日,被认定为假票据,因为众所周知,2月份是没有30日的,一时间,村书记老魏、会计老张都说不清楚,为此,他们认定是假支出,村里闹得满城风雨,有的群众甚至到县里去上访,要求县、镇两级政府给个说法,罢免村书记和会计,镇党委、镇政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查帐组,对这张票据进行了严格审核,经过反复调查核实,认为这张支出票据是真实的,只是村里的书记、会计对公历和农历的概念有点分不清楚,那张票据的支出日期为农历2月30日,开票据时魏书记不知当天是几月几日,有人告知他是2月30日,他随手就在票据上写下了。为此,镇里专门在村里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向大家说明了情况,魏书记也在会上作了检讨,表示以后一定要严格把关,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还有一次,查帐组的成员在一张支出票据上发现X月Ⅹ日,村里一次性购买了豆芽180斤、豆腐200斤的支出票据,经核查,原来这是镇里的驻村干部老张,因年龄较大,距离镇政府又比较远,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到村里指导工作很不方便,魏书记安排村里一个农户每天中午为他代伙,吃一顿工作餐,做饭的那家农户每次都是到村里磨豆腐、生豆芽的人家赊账些豆芽、豆腐来烧一烧,时间长了,打包累计合在一起和村里结帐,忘了在后面附上一张每次赊欠的明细,所以就出现了一次性开支豆芽180斤、豆腐200斤的笑话。
还有一次,查帐的代表发现一张票据被重复做帐报销2次,因魏书记识字不多,有点鬼精明的村会计老张耍起了小聪明,在支出票据上做了手脚,把三联单的支出票据进行了重复报销,做贼心虚的老张被发现后,老实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全部进行了退赔,审计组的同志本着对人对事负责任的态度,对老张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上报镇里,镇政府依法果断罢免了老张的会计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