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成勇
自古诗词贵含蓄。含蓄一词其基本释义为: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其中“含”即衔,本义为衔在嘴里不吐不咽;“蓄”即藏,本义为积聚、储藏。具体就诗词而言,含蓄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蕴涵在物境、场景、意象、画面之中,非经过品味、咀嚼、联想不可轻易得到。
试看如下几首作品:
《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以上几首诗词均是大家公认的经典含蓄美作品,为深入把握含蓄美之内涵与特征,以指导诗词鉴赏和创作,这里本人试以上述诗词为例,并参照美学原理和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归纳诗词含蓄美之特征如下:
一、状物写景的图画性
众所周知,诗词乃是语言的艺术,故诗词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抽象性语言,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形象性。这里的形象既包括物象、场景、风景、意象,也包括人物、动植物等一切具象。只有深具形象美的作品才能称其为诗词,才会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感。如果一首诗词缺少了生动、优美的形象,通篇直白浅露,就算你的主旨再高大上也谈不上美,也与诗词作品的内在要求相去甚远。含蓄美的诗词则更是如此。相当程度上来看,也正是诗词语言的形象性才成就了诗词的含蓄美。两者可以说是一种共生关系,相辅相成。
上述几首作品,它们无不是从描绘场景、物境、画面入手来表现其主旨的。无论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景物描绘,还是“洞房昨夜停红烛”、“打起黄莺儿”、“日暮汉宫传蜡烛”的场景呈现,以及“寂寞开无主”的物境吟咏,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在欣赏画境美的同时,涵泳其中,探幽索微,产生共情,以领略其主旨。
当然画境有千种,主旨有万别,究竟以什么样的画境来恰到好处地展示其特定的情感主旨,这既涉及到作者对身临其境具象的感知、取舍能力,更涉及作者匠心独运的裁剪、提炼的移情能力。如李白在黄鹤楼畔为好友孟浩然送行时,面对三月阳春之江景,一腔浓浓地惜别之情不禁涌上心头,但此情如何表达?是浅白直露、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诗仙就是诗仙,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语描写,便把万千惜别之情深寓其中,真是“言有尽而意穷”,含蓄之美也尽在其中。
由于诗词语言的形象性之要求正好暗合了诗词含蓄美的创作要求,即以景达情,情寓景中。因而将状物写景的图画性归结为诗词含蓄美的第一特征当为不错。
二、藏情寓意的隐秘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确,既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文学作品,也没有为图画而图画的诗词。或者触景生情、或者借景抒情、或者造景寓情,总之,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只是这个“情”字或显或隐罢了。含蓄美的诗词其情感抒发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隐”字。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都离不开“情”字,为什么非要舍显就隐,让人索解呢?这里只能说,这涉及到对审美特性的理解问题,涉及到作者的风格、偏好问题。一般而言,追求诗意美多一点的作者偏重于“隐”,喜爱明白晓畅的作者偏重于“显”。就艺术美的特性而言,应该说还是“隐”一些比“显”一点更好,这也是含蓄美诗词深得赞誉的原因所在。
如:林升的《题临安邸》,作者面对融融春意、西湖歌舞本应畅怀饱览,而一想到国破山河缺,当权者不仅不思收复,却仍旧追求享乐,其内心愤懑之情即难于抑制。但诗词毕竟是诗词,它不同于其它文体,尽管激情难抑也不便直言其事,直抒其情,而是就眼前景说心中事,稍加点染,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便把内心的讽喻之情深寓其中了。这样的诗既具有诗境美又引人遐思,在不言中让人感受其赤诚真情。
再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读者如果不了解背景,不仔细体会题旨,仅就诗文表面读来当认定就是首风流才子的闺情诗,还真不知作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原来,作者当时作为应试举子,心中忐忑,欲询问一下张籍自己的诗文水平究竟如何,能否中榜?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却被诗人演绎的花垂枝颤,赏心悦目,真是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直言其事,偏要如此煞费苦心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诗词含蓄美内在要求之使然。
三、达意传情的婉曲性
此特征与上述第二点具有紧密相关性,因其隐秘故而婉曲,本欲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各有侧重,第二点主要说“隐”,这一点主要谈“达”,故另置一点分述如下。
“ 达意传情”是对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要求,诗词作为最精粹的文字当然也不例外。但这里的“达”并不是直达,而是幽径曲途、委婉迂回的“达”。有句话叫“文似看山不喜平”,含蓄美的诗词当更是如此。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从诗词表面看句句都是在写梅。既写到了它的生长地点--驿外断桥边,写到了它的绽放环境--黄昏时节兼具风雨,写到了它的即时情态--寂寞和愁,又写到了它的高洁、坚毅--无意争春、任凭嫉妒,更写到了它的崇高品德及初心不改的精神--碾作尘,香如故。初看,似乎就是一首单纯地赞梅词,似乎与作者无关与人事无涉。如果仅仅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只要对作者的生平稍加了解,都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他的履历、情操和追求,都会因花及人,两相映衬,从而愈加赞赏作者人格精神的伟大。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你外加的标签作者未必有此寄寓,其实作者在词中是有所点染有所显露的,只是淡而痕轻而已。如词中的“寂寞、愁、苦争、妒”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都赋予了人的情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创作该词的情感寄托了。
再如:韩翃的《寒食》,这首诗与上一首词在表达上稍有不同。作者在诗中只是描绘了两个场景,并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对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景象,似乎只是客观道来,既没有褒也没有贬。但是,读者只需稍加品味、思索便深感褒贬自在其中。因为寒食禁烟既然是当时约定俗成的规则,那么大家都应遵守,而汉宫不仅自己特殊还公开恩及太监,这就很不正常了。由此,作者的讽喻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又如:金昌绪的《春怨》,本来是要表达妇女对远戍辽西丈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偏偏不直言其思念,而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来深描细刻,以委婉曲折的方式来展现其深深地思念之情。读后那“打起黄莺儿”的景象自会久久萦绕于人的脑海,从而领略该诗的高妙。
诗词含蓄美的表现手法有不少,网上从不同角度归纳有十余种之多。比如托物言情、以景结情、一语双关、疑问作结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方便时大家可以搜索详阅,相信对提高诗词创作水平定有裨益。
按照美学原理,诗词的美由意境美构成。一首诗词水平的高低、成功与否,关键就看是否具有意境,以及意境格调的高低雅俗,即是否具备意境美。而意境的构筑则包含形象与情感两个方面,且两者必须融合才能形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前述的诗词含蓄美与这里所说的诗词意境美,在形象与情感的融合上,其总的要求是完全相通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词的含蓄美就相当于诗词的意境美。但从创作实践看,诗词的含蓄美并不等于意境美的全部,还有诸如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列举的二十三种不同诗词风格的美。那么,这里为什么说诗词的含蓄美是构筑意境美的精妙方式呢?这就要从形象与情感的具体融合方式、方法上找原因。(当然还有诗人的性格、爱好、学养、时代风尚的差异等原因,这些姑且不论。)一般而言,诗词中形象与情感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边景边情等,或者景语多一点情语少一点,或者情语多一点景语少一点,但情、景两端必然同时呈现。而含蓄美的情、景融合方式则有所不同,从上面列举的几首诗词中我们便能清楚看出,表面看它们似乎只呈现了景语而不见情语,似乎只有形象而没有情感,其实并非如此,它们的情语都被作者采用特定方式、方法,有意隐藏在了景语之中或者背后,但隐藏并不代表真的没有,读者只需稍加品味、咀嚼、联想便可获得。从审美的角度讲,这种情、景融合方式构筑的意境应该更有诗味,更耐人咀嚼,也更美。因此,可以说含蓄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境美。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不太成熟的粗浅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