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一百零一)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星落曦空晨莺飞,
万物含情山川翠,
天地悠悠寒署换,
红霞映日东风吹。

世界的理性未来必须是各民族、种族达到互利共赢,而《 孙子兵法》的“不战而胜”的理念为人类解决各类矛盾提供了和平启示。该《兵法》自始至终围绕一个“胜”字展开,从先胜到全胜,到不战而胜,从上兵伐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战争指导原则。《兵法》体现出战争之目的是以战止战,以战争求和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明君良将,警之慎之,不可不察”。慎战要求战争决策者,一是不轻易发动战争,二是不打无准备战争,三是不打无把握战争,四是知彼知己,“兵贵速不贵久”,五是讲究战争的艺术和道义,正义之师,得道多助,六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 孙子兵法》在第一篇《计篇》中,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和“七计”,“经之以五事”即道、天、地、将、法,“校之以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通过比较五事和七计,基本达到了未战而已庙算胜负的目的。本章中,“ 道”放在首位, 例如,“主孰有道“,因为“道”是天意的体现,自然之道提倡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孙子认为最好的战争并非“百战百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即首先从谋略上胜敌一筹,让敌人产生畏战怯战之心,主动放弃战争之念,其次,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议,达到和平的目的。西方战略中用武力击败对手已属下策,而攻城掠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则是下下之策,因其失去自然法则中生丿一的道义性。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初期犯下了攻城掠地分兵把守的错误,导致了整个解放战争的主动权丧失。孙子认为,“谋攻之法…以全胜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即不损兵折将而全胜于天下,是善谋所致。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强调了作战物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而《兵法》第三篇《谋攻》篇之结论则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第四篇是《形》篇,对“形”进行了准确刻画。形,从字意看,是显山露水的有状有体的外在态势。战争要靠有形的力量去战胜对方,军形,队形,阵形,敌我双方大都依据有形之示,排兵布阵,作出判断和发号施令。其实,战争的关键之点,不是战胜对手,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对方所胜。所以,“不可胜,兵力不足则守,可胜,兵力有余则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神龙无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自保且全胜,是守与攻的基本原则。善战者,首先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巧妙布局,在关健时间,关键地点,集中兵力,以优势之强,利用有利地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谷,随形就势,战胜对手。《形》篇的关健思想是“先胜而后求战”,即不打无把握之仗。然后等待机会,制定各种战争预案,一旦对方露出薄弱环节或者出现纰漏,以雷惊风扫之势,致敌于“一棋不慎满盘皆输”的结果。
未来中国若引领世界思想方向,东方文化必须被世界认同,我们的军事战略能力,经济驾驭能力,外交说服能力等必当作为后遁。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中欧战略对接、上合组织等等,中国人谋划全球的能力已经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敲响了丧钟。几百年的西方历史已经证明,资本帝国对其它国外民族是不讲民主与人权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手段等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因为东西方思想上的碰撞也许最终会体现在军事战略对决上。
据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对邓小平讲过:“新加坡人大多是福建人和广东人的穷人后裔,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南洋,而当时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则全留守中原,因此新加坡人做得到的事情,中国人一定做的更好”。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英国人留下的法治精神与儒家文化的高度结合 。西方的法治文明(市场经济)和东方的思想文明(儒道思想)的真正碰撞才也许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