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中国散文 赖晓庆:《时间之外》
中国散文 赖晓庆:《时间之外》
精华热点

我与世界之间,横亘最久远的事物是时间,它是令人遥近的孤岛,是花鸟岛的海灯一盏,是触手可及的流动,是日月星辰的环绕,是单向历上每日更新的文字,是故人书中的隽永深刻。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我,都有千万种与世界对白的方式。时间之外,何为存在的意义?世间万物都出落在这时间里,可我想纵揽古今,在不同的历史与走向里,深觉:幸福的本源乃万物的参差不齐。观来路,有杜甫于历史里吟叹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人生中年开始落魄的他依旧忧国忧民,哀民生之多艰,然而人生的前23年里,他也如同时期的诗仙李白一样,过着“放浪于形骸之外,纵情于山水之间”的生活,只是现实的际遇与社会的动荡,让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依旧用一颗悲悯之心笑对命运的游戏,时间之外,他收获了对于人生多样性的体验,也在诗赋创作领域占据了极高的地位。《明朝那些事儿里》记述的种种人生际遇,我想应当感谢那个发迹于田野之间的明太祖朱元璋,本只渴望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他,在25岁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参加红军反抗蒙元政权后,击败了诸多军阀,建立明朝,开启了洪武之治,让社会生产发生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朝代。朱重八的朝廷是农民的天堂,他们耕旧耕还林,奖励垦荒,大力翻新,减免税赋和劳役,提倡节约,稳定居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庸常的一生到被载入史册。时间之外,是他的个人选择使人生的与众不同。看今朝,一路长跑,一路蜿蜒,一路惊讶,一路立志。有必要写一写那个黑瘦的男孩桂海潮,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乡村的书籍很少,但他依旧坚持读书,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业余时间的他总是抱着一本书,从为数不多的书籍里探索广袤的未知世界,从广播里听到杨利伟所搭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于是他有了梦想,回应的方式是以第一志愿录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宇航学员。20年后,他与梦想联动,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去走杨利伟走过的路,飞他飞过的天。当然,不断的探索与个人体格的训练也是他获得今日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想时间之外,那个黄昏中手捧书的男孩得到的学到知识,挂着冲天的火焰,送他前往星辰大海。又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屠呦呦,从一本诗经出发,寻找到了对抗人类疾病的密码---青蒿素,并在这条路上不断努力;有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实现,是他从最开始自始至终的坚持,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如果将这些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生化为时间的长度,仿佛是渺小历史中能被看见的一段,但更多的人生是普通而又平凡的,时间的存在与永不停歇地逝去都是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的,但从自然时间里太阳的东升西落到人类发明的电子钟以机械化的形式来刻画时间,当一切都变得标准化与数据化,人们于是有了时间的可见性,从何时吃饭到何时入眠,再到何时起床,在被合理规划与安排之间,人们拥有了时间观,却有更多的人失去了悠闲与真实性。体会体验时刻越来越丰富,生命的经验却越来越匮乏。所以,我们要如何不做时间的仆人,真正的出走于外,拥有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同感呢?让无序变有序,不便变方便,低效变智能,杂乱变规范,都赋予时间以文明价值和进步的意义。掌握了辨析之道,进取之法,就掌握了驱动时间之源的方法。中国古代有很多珍惜时间的方法,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荒,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我并非要讲如何有效的把握时间,而是如何更好地拥抱时间。最近在B站上看到“为何中国人的每一个阶段都活得如此辛苦”不仅看到了朝七晚七上班的自己,从小被推动的往前的人生,在26岁时,并没有如愿活的轻松一些,只是深感时间在飞快的流逝,而并非按照理想中的人生轨迹前进。然行旅途,唯有漫长歌,唯有站在时间隧道的人才能真实的拥有体验时间,并于千万种流动之中,构建自我“几十年”的史册,哪怕并不深刻宏大,那一定是时间所馈赠的礼物。在我与世界之间,时间以无形的方式构建的个体的体系,是被需要的价值感,是自我认同感,是爱与幻念,是日月更迭的明天,是万物的具象,出走于时间之外,愿你我都能拥抱时间!赖晓庆,热爱写作,曾有多篇散文、议论文发表于《西南大学报》、《中学时代》、《西南大学素质报》、《免费师范生专刊》,有诗歌发表于《重庆法制报》、《散文诗世界》等,也曾荣获重庆市中华魂征文比赛市二等奖、西南大学诗歌散文比赛特等奖、绵阳市涪城区疫情诗歌散文创作比赛一等奖等,我是一名用文字表达感受的数学老师,虽不及专业之深刻,但且刚毅坚卓地一往无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