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的迁徙图
近日,一位北京老战友向我推荐了一篇关于北京雨燕的研究文章,看后使我对北京雨燕的迁移路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70年,英国外交官.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漫游中国时,发现北京的雨燕在形态上和欧洲的雨燕有所不同。借由斯温侯的大胆命名,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北京雨燕就此诞生。
经北京雨燕研究团队的长期跟踪研究,确定了目前北京雨燕的总数量约为3000只。体重约为30——40克,不足一个鸡蛋重。每年7月份一到。北京雨燕开始向西北方向飞行,进入蒙古,再飞回新疆等地,跨越千山,然后途经中亚数国,然以一个大孤线的路径向西南方向飞去。后经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穿越红海进入非洲大陆。接着,北京雨燕一路南下,穿越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金)、安哥拉等国,最后于10月底11月初抵达越冬地。
非洲大陆南段的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是北京雨燕的主要越冬地。到第二年的2月份,北京雨燕便启程返京,路径基本上和迁来时相同。4月份前后。北京雨燕再次回到阔别了9个月的北京。一年的迁徙往返,飞经了37个国家,往返距离大约3.8万公里,接近地球赤道4万公里的路。
轻如弹丸的北京雨燕,在有限的13年鸟令中,每年往返飞行近4万公里,飞行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一路上跨高山、越海洋、经风雨、躲危亡,只为了一个目标,到达宜居温暖的地方。为了这个目标,年年都要远渡千山万水,一年竟有六七个月在奋斗的征途上;为了这个目标,岁岁都要继承传统,哪怕老弱病残抛尸野外,也要按照认定的路线,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可爱的北京雨燕,我为你惊叹,我为你礼赞。
40年前,人们只知道一到7月, 北京雨燕便准时消失了。至于它们去哪儿了,无人知晓。对北京雨燕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空白。最早展开研究的是北师大张正旺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团队,接着是赵欣如教授和他的铁杆志愿者以及有关国际研究人员。他们首先对北京地区雨燕的种群数量、分布、迁徙、栖息地选择、繁殖和环境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从1997年开始,他们又在颐和园八方亭布网捕燕,给雨燕戴上光敏定位器,在早上游人入园前就要搞完这项工作,然后放飞,开展定位器跟踪研究。在经费严重短缺、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跟踪研究,获得了大量充分的数据,并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北京雨燕去哪儿了?这个困扰了北京人几百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揭晓。
北京雨燕瞅准自己的目标,年年坚持不懈。
北京雨燕的研究团队,坚持40年不放松,终于弄清了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
我赞美北京雨燕鸟小志大、英勇顽强、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
我更赞美北京雨燕研究团队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未知世界不能解密?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作者简历
马孝定,陕西澄城县人,1950年出生,1969年入伍,同年入党。历任空军工程兵八团政治处书记,宣传干事,连队指导员,宣传股长,沈空纪委办公室干事,空军工程学院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宣传处处长。转业后先后在央企和地方政府工作至退休。
2023.7.17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