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力量
参观延安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有感
张立巍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六十多年前,这首《南泥湾》一经推出,很快就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开来,至今仍然久唱不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永恒的音乐经典。很多人都是从歌曲《南泥湾》里知道南泥湾的,但是关于南泥湾的历史,恐怕了解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我自己也是如此。
2023年的7月6日,我作为北辰区作家协会的会员,和所有参加“到源头寻初心,写华章铸忠魂”市作协“作家活动周”活动暨市作协2023年创联工作会的作家老师们一起来到了坐落在延安市宝塔区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走进纪念馆的大门,来到大厅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八路军战士带领着人们一起劳动的大型雕塑,雕塑上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八个大字,也是他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穿过大厅,我们进入了展室,展室内的讲解老师用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南泥湾的历史,使众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
曾经的南泥湾,不仅野草丛生、荆棘遍野,而且人迹稀少、野兽出没,可以说是一片荒芜之地,无人问津。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南泥湾啊南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这几句话是战士们来到南泥湾之后对南泥湾的最初印象。面对着如此艰苦的环境,三五九旅决定,立即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并立志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好地方。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开始在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辛勤劳动。经过战士们的共同努力,1942年,南泥湾的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南泥湾的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一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众人一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革命精神,用自己辛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将原先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使广大军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地的农业和工商业产值也迅速增长起来。1943年2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三五九旅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将三五九旅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可以这么说,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更是国内农垦事业的发祥地。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是却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如今,南泥湾早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人民的生活条件及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了。然而,在和平年代,我们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仍然要大力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还有很多困难,甚至是艰难险阻,需要我们一次次地去闯,直到最终战胜它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离开纪念馆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对其他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开垦南泥湾的艰难,从而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南泥湾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文学工作者,我一定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和践行南泥湾精神,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力量,以南泥湾精神鼓舞自己,激励自己,用手中的笔传递正能量,写出好作品,为北辰区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