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庄刺虎的两面
作者:朱双顶
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卞邑大夫,是著名的勇士,以勇力过人而闻名,能单独与猛虎格斗。他是个孝子,母亲在世时,怕死后母亲无人赡养而畏战,所以有三战三败北之事,被他人看不起,被国君所羞辱。母亲去世后的三年,鲁国伐齐,他请求参战,是三战三胜,而一雪前耻。后来,他在一次战斗中曾杀敌七十人,力战而死,留下了卞庄刺虎的故事流传。
卞庄子想要去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吃得香甜后必定会争斗,格斗的结果自然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这时你再去刺那受伤的老虎,不就可以一举杀死两只老虎了吗!”卞庄子认为童仆的话是对的,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打斗起来了,大虎负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就获得了一举刺杀两只老虎的功效。
卞庄刺虎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战国策•秦策二》和《史记•张仪列传》中,是游说策土陈轸用来劝说秦王的。陈轸也是战国时的一名著名策士,他和张仪同时为秦惠王服务,都很受尊宠而被重用。但俩人却常常因为争宠而私下进对方谗言,结果是张仪被秦惠王用做相国,陈轸只好去投了楚国。但楚国也没有重用陈轸,却派他出使秦国。
陈轸到达秦国时,正赶上秦惠王为是否出兵韩魏而犹豫不决之时。原来,战国七雄争霸,韩魏两国互相攻打,已持续了一年时间还没有结束,秦惠王想去调停干预,就证求大臣们的意见。可众说纷纭,有的说干预好,有的说不好,莫衷一是,秦惠王不知听谁的好,正在左右为难。陈轸的到来,让秦惠王一下子有了可咨询的对象,说:“现在韩魏两国交战有一年了还没结束,有人说出兵救援比较好,有人说不出兵为好,寡人也不知道该怎样做决定了,请你帮我出出主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轸给秦惠王讲了上面的卞庄刺虎的故事,让他茅塞顿开。陈轸说:“如今韩魏两国相攻,一年得不到解决,这就必然会使大国受损,小国残破,对受损的国家兴兵攻打,定会有击破两国的实效。这和卞庄子刺虎是一类的事情啊,大王您怎么难决定呢?”秦惠王一听,大为叫好,就没有前去制止。结果大国果然受了损伤,小国面临灭亡,这时秦王兴兵讨伐,取得大胜。从此卞庄刺虎的典故就作为一举两得的代名词而流传。
可是,如果不顾形、势、情的变化,而死守“卞庄刺虎”之做法,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而受挫。“形”是要懂得成败、优劣、得失等情况的权衡,做到取舍得当;“势”是要掌握好在具体事情发生之时对事态趋势的判断、对进退时机的把握,做到合乎时宜;“情”是要知悉当事各方的真实想法和心理态度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这也可以从历史事件得到诠释。
秦末,风起云涌,天下纷纷揭杆而起反对暴秦,各路诸侯反叛朝廷。秦二世开始平叛,派大将章邯率军将赵王围困在钜鹿。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援。可大军到达安阳之后,宋义就命令停了一下,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急得项羽对宋义说:“救军如救火,现在赵王被围,正眼巴巴的盼着救兵。我们应该赶紧率兵渡河,这样我们从外向里打,赵军从里向外接应,就绝对可以打败秦军。”
然而,自以为是的宋义,硬是坚守卞庄刺虎之策不为所动,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若说运筹帷幄你就不如我了。牛虻是用来蜇牛的,而不是为了对付那虱子。现在秦军正在攻打赵国,如果打赢了,那他们自己也必然落得个疲惫不堪,到那时我们再乘机收拾他们;如果败了,我们就可以大摇大摆地长驱西进而无损实力,一下子就可以端掉秦朝的老窝。所以,目前我们不如让秦赵双方相互火并。”于是命令全军:“凡是凶猛、执拗、贪婪、顽固而不听使唤的,一律斩首。”
可项羽却认为:“让如此强大的秦军去攻打一个新建不久的赵国,那是肯定要把赵国端掉的。赵国一被端掉,秦军就会变得更强大,那里会有什么疲惫不堪的秦军等我们去攻的机会呢。”他对着雨中又冷又饿的士兵们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集中一切力量与秦军作战,可是我们却长期在这里停留不前,军中连一点存粮都没有了,但上将军还在那里大摆筵席,说‘要等什么秦军的疲惫不堪’。我们楚国的军队刚刚失败不久,我们的怀王急得坐立不安,把全国的军队交给了上将军,整个国家的安危就决定在这次行动上。可我们的上将军现在竟然完全不体恤你们,只顾徇他的私情,他不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
第二天清早,项羽就趁着参见的机会,在大帐中将宋义给杀了。之后,他就代行上将军的职权,率领全军渡河。等到大军渡河之后,他命令破釜沉舟,以“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之势,将全体将士置于死无退路之中,只有以死相争,才有求生可能。当项羽赶到钜鹿时,只见从各地来救援的军队有十几座大营,但没有一处敢站出来与秦军作战。在项羽率军与秦军大战时,他们只是站在营垒上远远观望,只见楚军英勇无比,将士们无不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吓得各路援军将士们个个都胆战心惊。等到楚军击败秦军之后,被项羽召见他们时,人人都是跪在地上用膝盖挪着进辕门,谁也不教抬起头来往上看一眼。钜鹿大战以项羽完胜而告终。
同是卞庄刺虎之策,为何有人用之而获胜,有人弃之也获胜呢?这就是唐思想家赵蕤所说的:“事有趋同而势异者,非事诡也,时之变耳。”就是说,有些事情的发展趋势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这并不是事情本身有什么奇特诡异之处,而是由于时势变化所致。这是因为,战国时七雄争霸之战,非一日之寒所形成,更非一时之战能够迅速解决的,只有等到两败俱伤时,第三方才能是卞庄刺虎而从中渔利。而此时的灭秦起义,是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是才起来反叛暴秦,无论是楚国还是赵国,都是新复建的新国,没有一国能够抗衡强大的暴秦,也就是没有等待卞庄刺虎之态势,必须一致对秦,迅速救援对方,形成合力,才能战胜强秦。如果用卞庄刺虎之策,只能使强秦各个击破而一步步走向更加强大,是等不来秦国疲惫不堪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事同势异,不能死守教条。
所以,人要随机应变,与时俱进,不能执于一端而不知变通,再好的战略战术,也必须活学活用。这或许就是卞庄刺虎正反两面留给后人的启示。
2023.5.8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