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情愫
文/苟平刚/甘肃
老家的情愫,浓缩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老家”是指祖先和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纵览群书,不乏名家圣贤为家或老家著书立传。他们用心、用大量的笔墨深度刻画了普通人的人生感悟、故乡情结、家国情怀。

说起家就倍感温馨,它是心灵的港湾、身心的栖息地、成长的摇篮。也是慈母的手中线,父亲的旱烟袋。而老家的概念于我却有点模糊。每当有人问起或填写籍贯的时候就很迷茫。该说现在居住地还是所谓的“老家”?一直以来感觉自己无根无源,仿佛漂泊无定的浮萍,这一切都源于对故乡的无知和陌生。
很久很久以前,老家镇原近在咫尺却一无所知。听父亲说:"镇原县,上肖乡历来就有苟氏族人在这片热土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根在这里"。五六十年代,原州人民遭遇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在那一段段艰苦岁月里,人们成群结队挖野菜艰难度日。其中滋味使健在的老人谈“饥”色变。这一场灾难于父亲一家无异于灭顶之灾,爷爷奶奶相继离世。十来岁的父亲瞬间成了孤儿,泪如雨下的姑奶奶把父亲紧紧地搂进了怀中。伤心欲绝的父亲只好和姑奶奶种地牧羊、相依为命。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父亲随着修理洮河的人群去了百里之遥的异地临洮,在日复一日的光阴里扛沙包、筑河堤,只为了能填饱肚子。夏去秋来,落叶飘零。惶惶不可终日的父亲,心乱如麻地踏上了归途。一路上晓行夜宿,殊不知一场噩耗正相向而来,迅疾在头顶霹雳般炸响,亲爱的唯一的姑奶奶竟然也驾鹤归西了。接二连三的悲痛又一次击碎了一颗滚烫的心。刹那间天旋地转、欲喊无声、欲哭无泪……

姑奶奶的后事在族人宗亲们的协助下,草草了之了。看着这个人去窑空的“家”、一个被悲伤裹挟着的伤心之地,心灰意冷,身心俱疲的父亲毅然背起了行囊,踏上了通往村外的乡间小路;踏上了漫长的未知的逃难征途;挥别了童年印迹的羊肠小路;挥别了爷爷奶奶手植下的桃杏树;挥别了断断续续、袅袅炊烟……
冷冷的风寂寞地吹过凌乱的发丝、拂起了破烂的衣衫。一步一回头,熟悉的大爷大妈、兄弟姐妹们看不见了;昔日亦步亦趋的猫狗们也没了踪影;一座座隆起的新坟顺着风的方向,送别了还是个孩子的孩子背井离乡。这一去啊山高水长、前路漫漫;这一去啊故乡再无故人了;这一去啊是否还会有人记得那个命运多舛的半大小子?

从他离开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辈子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回不到埋着亲人的那一片黄土地了。踽踽独行的父亲出上肖、过肖金、下宁县、翻越九座深不见底的崾崄,一路上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流落至一淳朴憨厚的山民家里,帮其种地达一年之久。恰逢,林场招工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人了。自此,父亲有了母亲、有了“家”,有了儿女,有了不是故乡的“故乡”。
勤勤恳恳的父亲,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在营林生产中多年担任班长(那时的林场是部队建制)职务,身先士卒,事无巨细。年年先进,为林场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一生的力量。父亲生性耿直,又急公好义,谁家有难,必会施以援手,在方圆数十里颇有声誉。父亲非常喜欢孩子,时常可以看见孩子似的他,逗弄着追逐着儿时的伙伴……

岁月的河流,缓缓地从这头走向远方。不知不觉中,母亲老了父亲退休了,家人闲谈时说起最多的还是有关于故乡老家的事。疾病缠身的他多像个孩子,说到动情处或老泪纵横、哽哽咽咽,或眉飞色舞。满满的都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故去亲人的无尽思念。看着苍老的老父亲,感触颇深。好想陪陪他重返故里,看看今天的镇原看看今天的上肖看看今天的路岭村,在爷爷奶奶、姑奶奶以及列祖列宗的坟园里,添抔土、上几株香、烧几张纸钱,可这一切都被无情的病魔一而再再而三地耽误了,终究父亲还是没能踏上牵念了一辈子的故土 !
父亲走了,终究还是走了,走在了他来时的寂寥的秋风里。那年,落叶如雨,朦胧了泪眼,淋湿了子午岭的天空和山脉。
为了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自己小小的自尊心,更为了揭开故乡神秘的面纱,从他凌乱的讲述中、从各个渠道得来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层层筛选,故乡终于渐渐清晰、明朗了。急不可待的姐弟数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父亲”回家了。等候多时的故乡的亲人,早早的就站在了十字路口,一样的黄土地陌生的面孔,浓浓的乡音,昔日的老窑洞、坟地已被夷为平地,被村人们种上了玉米、麦子胡麻等农作物。虽然很是失落、惆怅,但也了却了一桩心事,一桩父亲的心结。相信故乡的巨变父亲肯定是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情牵梦萦思念故乡,为故乡的一草一木也动情,为故乡的每一个人也感到无比亲切。这种情愫里的故事插曲,连接的还是思念、亲临故乡的激情……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让我再一次有了和故乡亲近的机会。由于酷爱文学,结识了诸多的同道中人。比如我生命中的贵人耿姐(同乡),一个商海浮沉的女中强人,经她牵线搭桥又荣幸地认识了故乡的段广亭老师。沐浴着老师的厚爱,有两百余篇不是作品的东西在老师辛勤的付出中,有部分作品被读者们推荐至精华榜和红榜。往事历历,故乡亲人的关爱,感恩不已。就萌生了亲赴故里,探望这个给予了我无限支持的老师,数日前,几个文友一拍即合,便驱车西行。车窗外,如火如荼的骄阳,炙烤着世间万物,宽阔的川台上,绿浪滚滚,不堪高温暴晒的玉米、蔬菜无助地耷拉着脑袋,细而长的玉米叶片轻轻地卷了起来,大家都不由得心生怜惜,期盼着天降甘霖,拯救这一棵棵弱小的生命。那条不知名的河流伴着疾驰的车子越走越远,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黄土风情、沟壑塬峁在盘山公路上一览无余。
澄澈透明的天空,仿佛一面偌大的镜子,俯瞰着大千世界。越走越近的故乡,使我越发沉重了,可能是近乡情怯吧!假如,故园依旧,亲人健在、父亲还在,我不是可以岁岁年年地往复其中吗?假如……

近了,近了、更近了,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师,头顶上有诸多光环的老师,一个给予了厚爱深深的老师,此刻正站在路边,无惧烈日当空,迎上前来,激动的我全然没有了陌生、紧张的感觉,仿佛他就是我的亲人。一行数人在老师的指引下,循台阶而下,小径边绿树红花,妖娆多姿,推开柴门,几孔老窑洞赫然入目。环顾四周,墙壁上不同时期的奖状,花花绿绿,书籍药品、匾额跃然入目。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秉承着耕读传家的古训,从这个别有洞天的小小庭院里走出了数辈人之多,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才;一个大隐隐于田园的老师,舞文弄墨半生,自有着不同于布衣的气质;一个“以文为载体、字为心声”的智者善良质朴。一股淡淡的墨香、清凉扑面而来,顿感凉爽舒适,屋内屋外,一门之隔俨然已是两个世界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文友们争先恐后地和老师攀谈着。有生活之中的鸡零狗碎,家长里短;有文学路上的迷茫困惑;更有人生路上的得与失,悲与喜……
坎坷不平、荆棘丛生、鲜花和诗与远方的路上,有文友们一起同行,满心欢喜。商海中打拼的耿姐空闲时看书、写文章,令人钦佩;漂亮大方、才华横溢的枵今妹身在公门腹有诗书;还有才气过人、睿智、幽默风趣的吴同事,匆匆一聚,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都是老师的文友,文学的膜拜者。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经意间又要说再见了,大家只好一一握手惜别,相互祝福、鼓励加油!别了老师,别了友人,别了故乡!
归去的路上,小城镇原以自己博大的胸怀笑迎着八方来客。素有“文化古城、书香镇原”美誉的故乡,以其辉映古今的《潜夫论》、历代圣贤、崇文尚教的魅力,征服了每一个庆阳人。这里是一方红色热土,这里是一方心灵的净土,这是一方人间仙境;这里有如许多的淳朴乡民;这里更是藏龙卧虎,人杰地灵之都,我没有理由不深深爱着我的老家、我的故乡、我的镇原!

苟平刚,甘肃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上学时就酷爱文学,生活跌宕反复,依然坚持写作,近年在公众号平台和《九天文学》等期刊上发表了两百余篇诗歌散文作品。有一半作品被读者推荐上了红榜和精华榜,网红作者之一。现从事林业工作,第十届宁县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