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情
作者:饶晓辉(江西)

题记:很多时候,我会把自己遗落在别处。只是当温柔的月光照进梦里的时候,依然会有温暖的意象袭上心头。而那一抹温暖,一定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出东乡城区,往东南方向,趟过普安桥,翻越坎头岭,左拐驶进东乡最美网红路,驱车不过十五分钟车程,来到一个叫林塘村的地方,这就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林塘村,确切点说叫竹林塘村。相传,解放初期全村周边有大大小小山塘水窟九十九口,村子里林竹茂盛,竹林塘村也因此而得名。据老辈们讲,当年日本鬼子扫荡时,见到该村林木茂盛以及周边星罗棋布的池塘,都不敢贸然进村。得益于这天然形成的屏障,这个几百户的大村,在那个"抓壮丁”的年代,竟然没有一个成年男丁被征走。也就有了八十年代初期,周边很多村庄有大批从台湾回乡省亲的老兵,而几百户的竹林塘村竟然没有一个从彼岸归来的身影。
竹林塘村,东南西三面环山,群峦叠嶂,风景绚丽,宛如生活在天然氧吧。北面万顷良田,地肥土沃,稻菽飘香,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林塘儿女。值得一提的是,村东头小虎岭脚下,有一块叫“王种地”的地方,被村民视为风水宝地。为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十多户村民先后建房于此,后来,这些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要知道,那年代能有娃儿考起大学,绝对算得上大喜事的。村民们都说“王种地呀!王种地,你还真没有辜负这个王种之地名”。当然,对于这风水地气之说,或多或少会有点,但我认为,更多的是离不开孩子们的勤奋努力。不是么?有这样一句话:天才出于勤奋!
其实,故乡于我,更多的只是儿时的记忆。我十多岁就在外求学,后来又参军在外,从部队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南粤汕头工作二十多年。走过异乡,经历了异乡!我才知道,故乡与异乡是不一样的。异乡于我,只是我人生过往中生活的驿站;故乡于我,尤如一片走不出的蓝天。

有人说, 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若是在思念家乡的时候,会把故乡的一切都想象得如画般美丽。即使贫瘠的土地,也能把它想象得流出蜜来。是啊!月是故乡明,近乡情更怯。公元二0一六年,在外漂泊多年的我,重新回到阔别多年魂牵梦萦的故乡。因为,故乡里有和蔼的乡亲,有香醇的菜肴,有熟悉的玩伴,还有一针一线修着爱意的老母亲呦!于游子而言,故乡,就是一阙填不完的词,一首唱不完的歌,在泼墨之间袅袅生香,暗暗盈动这丝丝情长,在柳风笛中,呼唤着游子们归来,归来……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