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好散文,跳脱一般忆母的写法,抓住知性二字,写出了干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好母亲
母恩浩如江(散文)
老 熊 〔郑州〕
今日入伏了,绿荫更浓、万物茂盛,最热的时候即将到来。家乡武汉也要更热了,重庆也一样。为什么我突然提到重庆了?因为这几天来了一位重庆籍的美友,因此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了…天气虽然炎热,但还是有人远方旅游、朋友聚会。生活丰盈一路幽香芬芳,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要用最好的心情看看不久后美友们旅游最好的风景,快乐一点。年岁虽衰然而而心态不老,虽然心中的风景、生活的远方、都离我而远去。但是要快乐一点、活好当下、做一个知性的人。提起知性二字,就想起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最让我不能忘怀的人,她的爱永存我心中,温暖我激励我……
群里来了一位重庆的朋友、山城就勾起了我的回忆。抗战时期武汉即将沦陷时我们跟随祖父母逃避到大后方,我的父親患结核病,那时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就成了谈之色变的痨病,我的父亲在四川敍府魂归西天。尽管我的祖父是西医,苦于没特效药也无力回天挽回他長子的生命。本是逃亡之地的重庆,父亲的病逝就让家庭的凄苦甚重。这打击对于我们只是一种凄苦,对于母亲,则意味着从此守寡,独立抚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我和我弟弟。



在重庆,我母親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可她不,她依然挺立着,坚强着!
重庆本是一个无名的小山城。由于他的地理形势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因此抗战时期成为了沦陷区内大众为了生存躲避的大后方。最重要的是当时的重要政府部门及各地主要的轻重工业商业以及著名的大学院校等等聚集之处。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了战时的陪都。多是逃难而来的人,各种艰辛都可以想象。我们家也是一样。母亲有文化,有了一个当职员的工作。辛苦的抚养着我们姐弟两人。我们住在江南,祖父母带着幺叔小孃孃住在江北。到了周末,母亲就一定要带我们坐上轮渡过江去探望祖父祖母。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孝敬公公婆婆,生怕他们陷入丧子的悲痛。记得他们那个大院里听到的是江浙口音、广东口音、湖北湖南口音… 看来都是逃到四川的人。祖父开了一个小诊所勉强维持着生活。也没有能力把年幼的我们留住在江北。人生漫漫,时光匆匆。往事如烟早已随风散去。可又感到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使我难忘幼年的时光!特别是母亲的对公公婆婆孝敬的执着,风雨无悔,风雨不改。
其实那时我没什么深想,只以为母亲是孤单,休息日没什么地方去。再说,我也不可能想到那么深刻,也沉醉自己喜欢的童趣中。 我的三嬢嬢是重庆宽仁医院的护士,她经常带着我和小孃孃到《唯一》影院看电影,还带着我们两个小女孩到舞厅去玩。临去的时候给我们口唇涂上淡淡的口红(现在叫做唇膏)指甲上涂上蔻丹(现在叫做指甲油)。到了舞厅我们坐在舞池周围一个个小圆桌子旁边。边吃着糖果小点心一边看着大人们双双对对的跳着交谊舞。前些年的"情深深雨蒙蒙"电视剧中的场景一模一样,连唱的歌都是那时候的。我真佩服导演做足了功课。从小爱好音乐的我印象深刻,至今还没有忘记!
童年的往事终身难忘,深深留在脑海里。常回放、常回忆。往事并不如烟啊他总是萦绕在心头!我读书的小学校在离大马路不远的地方。没有大门没有围墙。首先看到的是有一个篮球架的平坦的操场。回想起来学校的操场像一个盆地一样的周围有山,有台阶。真像是一个山城重庆的缩影!紧靠操场的左边是一个小山坡。我们经常跑上跑下的玩耍。上去就能看见母亲工作的重庆甘肃油矿局的后门。再往上我们就不敢去了。听说是当时有地位有钱人住的地方。操场右手边有两排平房是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紧邻着操场的右边是一个有着台階的石头山,拾级而上是一个平台,那是我们吃饭的地方。杨校长慈祥温和。而较为严肃載着眼镜的杨师母每天为我们拿着饭碗排着长长队伍的小学生盛饭。再上三四级台阶就是老师们吃饭的又一较小的平台。当我们大家坐等片刻、尖锐的口哨声一响大家就开始吃饭。过了不久口哨声又一响大家就立即放下筷子,离开飯桌。上体育课的时候一律身穿童子军的制服。俨然像一个个小战士。这些就是我们战时的军事化生活吧。尽管我读的是私立学校,也不例外!

那些年逃到重庆的外地人辛苦的工作,为的是养家糊口以及用工作的的业绩支援前线!但是还有一些达官贵人及富翁们却享受着富贵的生活。前方战士正在流血、浴血奋战,而他们居然陶醉在红灯绿酒、醉生梦死之中!当时的进步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那些富翁们为能吃到专门用飞机从上海运来的大虾而欢呼不已。这个镜头至今还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抗战胜利以后我们回到了武汉家乡。母亲单位在汉口,祖父祖母住在武昌。与重庆相反,我们住在江北,而祖父祖母住在江南。同是一条江之隔,跑路的依然是我们,休息日一定要过江。又是风雨无阻!这时我才渐渐懂事了,不象小学初中那样,已经读高中了,也学着象成年人一样思考事情了。每个周末在江汉关或四官殿乘坐轮渡到武昌去看望祖父母。看见波涛汹涌的长江,我对母亲的敬意就会澎湃。风雨无阻,隔着江探望亲人,这亲情胜过江河。我母亲对公公婆婆的敬重,那比乖女还亲近。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十二年的隔江探望,从不间断,我伟大的母亲,把生活过得如此条理化,她对公公婆婆的恭敬,也衍变成我对母亲的敬重。恩如山,恩似江。
我母亲敬老,也爱幼,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那是一点也不马虎。她长得精神,精干,却把我们喂得胖胖的。学习的事那就不用说,盯得紧紧的,一天也不松懈。
建国初期,祖国急需人才,高中毕业也算是紧俏的人才,哪个部门都会抢着要。可我祖父祖母,特别是母亲,非要我读大学。于是我就争气地考上了大学,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
感恩母亲,感恩母亲对我的呵护和培养,母亲为我们保存了许多的照片,特别是那些发黄的黑白照,可母亲视若家珍,一一替我们收藏好。

这是我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留影,八十八年老照片,黄迹斑斑,愈发值得珍惜。

又一张童照,有些调皮的味道,象个小男孩。

我和弟弟。

世上有许多怀念母亲的文章,写慈祥,写善良,写恩爱。我怀念母亲,怀念她坚强的个性,怀念她鲜亮的特色,怀念她是个敬老爱幼的明白人,一个难得的知性的文化人。
我今年已九十了,是四世同堂的老太了。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也象我的母亲一样,算是一个知性的明白人,上网,写文章,交文化朋友,活出自信的年轻态。
1945年回到久别的汉口老家


胜利后摄于汉口中山公园(回家乡的那一年冬季)


摄于武汉大学(初中一年级)


摄于家中阳台上(初中一年级)

人生如梦、浮云终去。但是漫漫岁月里最不能忘却的是家乡武汉。在群里每天拜读朋友的精品美文,好文尽赏。温馨的家乡是灵魂深处的家园。回忆过去,不曾远去。冬去春来,永远眷恋!记得有一位文学家曾经说过: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当我们在看着世界风景的时候,而我们自己是最美的风景。其实不必羡慕别人、最平凡的自已又何尝不被人欣赏?自信吧!我常常在这样鼓励着自己。

抗战时期在重庆任职员的母亲。



胜利后回到家乡汉口


解放后母亲成了革命干部



眼镜,衣袋的钢笔,在那些岁月,这无疑是知性妇女最时髦的标配

我觉得对人应该事事有回音、让人踏实心安。人老了,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特别是感谢我干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好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