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卫华
溱潼,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处千年古镇。初次认识溱潼古镇,源于中央电视台美丽乡村的节目。由于有水乡庙会的独特;因为有溱潼会船的壮观,央视曾隆重推出。正是现场直播的电视,在我记忆的储存里,留下了溱潼的印记。
乘着端午假期的余温,一帮同学相约前往泰州,参观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之后,在举手表决的倡议之下,一路前往走进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的美丽乡村——溱潼。

一踏进泰州姜堰市溱潼的地界,就被浓浓的水乡味包围。眼球录像的湖网、水汊、沟渠、桥隧,湿漉漉的乡镇在烟雨中,透出稻米之乡的鱼腥味;深邃悠长的街道铺面,向来此一游的客人述说着溱潼的今来古往;一条条沧桑质朴的石板路,在霏霏细雨中,露出温柔恬静的笑容。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人建起的、标有各种文化元素的廊亭桥。有廊有亭,本该为苏杭园林特色,可如今搬到了溱潼湖上,为古镇平添一道美丽的彩虹。说起此桥的名称不显古雅确很现代——华光大桥。通光彩之道,写华彩篇章,寓意着溱潼的百姓从曾经出门的舟楫贫困,踏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端午,并不是溱潼的会船之季,但从华光大桥旁的墙壁之上,透过一组石刻,方感受到会船的轰轰烈烈,比拼得热闹非凡。溱潼会船起源于宋代,有800多年历史,它是里下河水乡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的习俗中形成,为清明前后的一种祭奠活动。
听街上的老人说,每到会船之日,会有十里八乡的上千船只,以及上万船民齐聚溱湖。供船、蒿船、划船、花船,可谓千舟竞发、百舸争流。如此民风民俗,既是水乡人传递美好、寻求快乐的喜庆;也彰显出溱潼人豪迈的性格,坚毅的品德,不屈的精神。
应该说溱潼古镇的名闻遐迩,同浙江乌镇一样,得益于中央电视台。可此镇并没有乌镇那么有名,也没有乌镇开发的成熟,但溱潼人悠闲自得的慢生活却让人羡慕。乌镇通过互联网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而溱潼人,则从水菜河味湖鲜的开发中找到了迎八方游客的真谛。

在溱潼游哉悠哉两小时,仅是走马观花,寻吃找特产的一百来分钟,才是游览古镇的实情。也许,是淮安人好吃的秉性,这旅游的收官成了美食的采购。应该说,到溱潼古镇不虚此行,当一车的驴友提袋拧包上车后,其集中唠叨的话题,便是夸赞收获的水乡滋味。
采购最多的溱潼美食,是相貌别出的藕粉酥。藕是所有水乡食材的代表,藕粉是最常见的加工产品。而将藕粉再变身做成酥脆的糕点,则是溱潼人的独创。从颜色看,藕粉酥虽灰不溜秋,但它保持了营养藕的天然。从造型看,藕粉酥其弯绕成圈,象征湖水荡起的波浪。从口味看,入嘴咔嘣脆的嚼头,微甜中由舌到喉的润滑,将水乡特色和滋味尽情的绽放。

一品蒸糕坊的芡实糕,则将口味粗糙的鸡头米加工成甜润爽口的甜点,再饰以精美的外包,是送给亲朋好友最佳的礼物。有人说云片糕好吃,其实溱潼人能将湖产芡实地产核桃,调和插入到米糕的队伍之中,其营养、口感不仅是味中添香,更是锦上添花。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哩,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儿时常听母亲哼着《黄桥烧饼》的歌。如今这块带有红色印记的烧饼,已成为里下河地区百姓的主打食品。如果说黄桥烧饼,是水乡人在劳动中的创造,不如说是红色基因在人民心中的流淌。

黄桥溱潼虽相隔五十公里,但游逛在溱潼街头,其大店小铺均留下黄桥烧饼的身影。于是,买上一盒溱潼产的黄桥烧饼,将品尝水乡的滋味,融入到历史的回味之中。溱潼的黄桥烧饼,自有它独特的创新。尤其与象棋子一般大小的烧饼,可称为“一口黄”。
“一口黄哎黄又黄,跟着救星共产党——,”吃着一口黄,再把小曲唱。《黄桥烧饼》的原曲,将游溱潼古镇的开心与快乐,在回程途中唱的有滋有味!
2023年7月7日首发《中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