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掠影/(21)文庙
古代佛教的活动场所称为“寺”;儒家的祭祀活动场所称为“庙”;道教的活动场所称为“观”,后来人们慢慢的逐步的也就将“道观”习惯的称之为“庙”了。古代的这些寺院庙宇除了给信仰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活动场所和研究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外,主要承接着教育教化民众的功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允许支持这些寺院庙宇的存在,就是通过宗教信仰,约束人们的言行,进而使封建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发展。
自西汉初推行道教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南朝皇帝的带头信佛,儒、释、道三教经历了发展融合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面对儒、释、道并立的宗教信仰格局,朝廷便长期采用了共同扶植全面利用的政策。这之后,大凡县治以上的城池,都要建筑儒、释、道三家的寺庙。而且这也是衡量一座县城是否“达标”的主要标准之一。河北省井陉县天长古城作为功能齐全的县府所在,直今仍然保留着文庙、显圣寺、城隍庙这些建筑,人们也就可想而知了。但千百年来历经战争创伤,风雨侵蚀,能够传承、保护下来这些建筑,在河北省已经为数不多了。

天长古城的文庙,位于古城城内西大街的东北角,旧县衙西侧,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井陉县志料》载:“昔城之坎,有大成殿,自金天会(1129年)以来,再经缮完,碑石俱在。”文庙的正殿唐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为以后各地文庙的正殿统一了名称。旧时,天长古城的文庙由南向北随地形而抬升,从棂星门牌楼起,顺次为状元桥、万世宗师牌房、戟门、圣殿、崇圣殿等单体建筑,一字形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可惜这些建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工程建设而被拆除。现存文庙“大成殿”,建于院内北方高台之上,坐北朝南,面阔18米,进深12米。建筑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式琉璃瓦顶。檐下斗拱硕大,出檐深远,雕梁画柱,富丽壮观。内部结构釆用内柱升高营造法式,前后乳袱内直接榫于金柱之上,乳袱向外延伸直接架于椽柱榫斗之上,结构新颖简便。檐柱四周实墙砌筑到顶,南面开三门。整个建筑古朴雄壮,蔚为大观。2010年对大成殿进行了修缮,重塑孔子、四配、十二哲神像。

上个世纪抗日战争初期,天长古城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地方,而且还曾是我党领导的“冀西民训处”成立、办公、活动的场所。冀西民训处下辖平汉线以西,横垮正太铁路河北段的南北,北倚太行山的阜平、平山、井陉等13个县。冀西民训处的特派员兼民训处主任,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杨秀峰担任,还有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参与。日军占领井陉城后,冀西民训处转移至河北与山西交接处一带开展活动。冀西民训处的创立和发展,是由我党借助国民党政府的名义,组建和领导的一种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形式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冀西民训处虽然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对于贯彻党中央地方局指示,唤起民众之觉醒,建立政权,组建武装,配合八路军和地方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冀西地区在各县抗日政府普遍建立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员公署,以后的冀西民训处的职权逐渐被专员公署所代替。

文字编辑/吴同庭
图片提供/郝墨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