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九十八)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松古垂华万世翠,
梦波霄雨暮诗霏,
舟过荷塘莲香沁,
明月清风一湖醉。

任何学问必须经历三层检验,一是内心确认,二是历史确认,三是实践确认。神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罢,若要成为真理之学,心须经过时间、空间以及人性的检验,必须让心证、逻辑及实验有机统一且相互印证。
站在东方世界的大舞台上,我们不得不对祖先的智慧仰山兴叹。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碰撞中,东方抽象的道性文化和西方的具体的术性文化在当今难分伯仲,但泾渭分明,这犹如太极高手与拳击高手在擂台上对垒之初难定胜负一样,也许太极高手以退为进,在对方锋芒毕露下,步步后退,但后发制人始终是东方战略的必然。从五千年世界文明史看,太极阴阳文化几乎同化了它所遭遇的一切文化,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东西方两种文化反应了宇宙世界的两个的方面,宇宙本体与宇宙现象,道与术,抽象与具体,心与识,全局与局部,中医与西医,根系与枝叶。然而,作为一个东方传人,我更关注道性文化,不管是天道、地道、人道,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达”之后,连接此地与彼地的一切道路皆可触类旁通,通过此“道”之此岸跨向彼“道”之彼岸。当然,此道与彼道,此地和彼地,此岸与彼岸,这都是方便假说,都是方法论说,其实真正的“道”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日月之道,自然之道,四季之道,历史之道,灵魂之道,难到也像赛马场一样,有始有终吗?
道是什么?道就是永恒,是永无止境,是终始如初,是平等,是智慧,是无处不在,道其实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道是万相之源,道是厚德载物,道是宇宙真正的主人。道的规律是什么?《周易》之理对此深刻揭示,道的规律依序“循环往复”,依循“不偏不倚”,依循中庸之道,是无住而无不住,是无为而无不为,是在迁变中永远重复过去。道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万象纷争,是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一“生万物而后万物归”一“,是太极分则为阴阳,阴阳合则为太极。人间正道是仓桑,因为道的表现形式与运动方式是变化发展的,所以除了“道”之外,没有一物能与我们永恒相伴,这就是悟道的重要之处!

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有多名之标。道,在政为王道,在军为兵道,在市为商道,在养为医道,在万物为自然之道,在畜生为生存之道。
如何悟得身边大道?其实,大”道“就在我们心中,只要把肉躯之体的欲望,把气脉之体的情志放下,心灵大”道“才展露出它的真容。这就是佛教的所谓的“看破放下”。只有修炼到心如不动,才由禅定生出智慧。
东方的各种学说,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道学的分支。中国的道学中的太极文化不仅体现在《易经》,《皇帝内经》,《道德经》中,还体现在诸子百家关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它的阴阳之道体现在了战争观念、战略思维、战术思想以及治军理念等很多方面,而兵法与政治、经济、道术、文化等全面结合,而非单纯的为战争而战争。所以,在战争观念上,《孙子兵法》强调了“备战”和“慎战”的理念,例如《孙子兵法》第一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战略思想上,又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效果,例如孙子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伐谋、伐交”达到军事战略目的;在战术思想上,《孙子兵法》就是太极阴阳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其中心就是“形与势”、“虚与实”的组合与分离,在运动中或在静止中紧紧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在治军理念上,孙子强调了文武并用,文就是政治训导,精神奖励,物质鼓励等等,武就是将领以身作则,士兵纪律严明,部队团结和谐等等。但是《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中的兵法思想相比,从道学意义上,其实本质上殊途同归。
《道德经》三十章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意是,用道辅佐君主以治国安邦的人,不能依靠强兵黩武称霸天下,对他人用兵将来也会得到同样的报应,战争所及之处,满是一派荒废景象。兵道仅仅是道学的冰山一角罢了。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