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有佛,一尊来历传奇的弥勒佛。
佛从何来?佛从水中来。听来好笑,一尊石佛,居然从水中而来,谁信?可黑城村上点年纪的老人都这么说……
美丽乡村行在黑城,看三清庙、看烽火台,看旗杆院、看古巷,看雉堞门楼,黑城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瓦块、每一块石头似乎都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就在即将结束这次采风时,村人不经意说出一句:三清庙上方土台的草丛里,有一尊石佛。村中无寺庙,哪来的石佛?
一群人上陡坡,穿荆棘,果然在乱草丛中发现一尊坐着的石佛。石佛有身无头,佛身除手指、膝盖部分风化外,其余还算完好。问及村民,村民讲述:石佛不知何年何月就搁置在此。石佛以前还算完整,也不知谁家淘气的孩子把佛头砸掉了。佛头在哪?村民讲:石佛在此,村人大都不顾及它的好坏。李晓豫摇头并在草丛中翻寻,竟然还真找到了佛头。晓豫将佛头放置归位,石佛焕然展现出一股神秘的气息。佛像面型丰满,方圆有度,体态舒展,比例匀称,服饰线条流畅,自由活泛。
村中无庙,确有佛像,佛从何来?村人告知,佛从水来。村人讲:从祖辈口中相传,不知哪年,天降大雨数日,绕村的昕水河,河水暴涨,沿河居民纷纷操起捞托,沿河捞河柴。黑城距山较远,一年的炊火柴,就靠这发大水捞河柴解决。话说村中有一壮年,力大无穷,水性极好,见河槽里漂浮着酷似树根的东西,小伙急忙跃水打捞,用随身携带的绳索把“树根”牵引上岸,发现居然是一尊石佛,小伙想,石佛能在水中漂浮,说明与佛有缘,就将石佛背着来到土台,小伙在此歇脚,可谁知这一歇,再想背起石佛时,无论怎么用力,石佛纹丝不动。于是石佛就搁置在此,无人再去理会。
土台因搁置了石佛,村人绕道而行,长此以往,土台荆棘杂草丛生,石佛与荆棘杂草共存,除顽皮小子玩耍外,再无人理会了。佛从水中来的故事,也就在祖辈人的嘴里,口口相传,色彩传奇,让人费解。
汉明帝南柯一梦,公元67年佛教传入国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皇亲国戚信奉,民间子民效仿,南北朝进入兴盛时期,当时佛教称为浮屠教。佛教进入大宁,距《大宁县志》记载:最迟应在北齐武成帝河清四年(565)以前。明朝中叶,小县城已建有浮图结寺院、弥陀寺、大安寺、资圣寺、灵云寺和倒趟寺等十几座,居家设檀,供奉佛像,已是常事,足见乡民对佛的虔诚和膜拜程度。
美丽乡村行,行在黑城,本心与佛无缘,佛却遇见晓豫,这是石佛的幸事。晓豫是考古爱好者,他把石佛照片发在网上,立即引起一片哗然。省文物专家田建文,市文物专家李兆祥纷纷来黑城村考查,专家从石佛的发髻、体态和衣饰初步判断,石佛是唐代的文物。
盛唐乃造佛像的黄金时代,佛像造型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僵板的感觉。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佛发多为水波纹式或螺发。衣饰方领下垂,内着僧祗支和裙束腰,线条动态十足,自由活泛。晚唐与五代时佛像式样虽接近唐代风格,但技法略有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得较为拘谨,略显生硬。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装饰亦稍显简朴,精气神不足。黑城村弥勒佛兼具了盛唐佛像的诸多特征,佛像有了身份,也就得到了文物部门的重视,土台变了模样,石佛也就有了“归宿”。
黑城古时称为城,而今后边加一个“村”字,黑城就蜕变成一个小小的村庄了;黑城村有一尊佛,过去有,但无人知道它的价值,佛也就是佛,而今石佛有了“唐代”的身份,一座城也就变得厚重的多、驰名的多了……
★作者简介
张志强,笔名野夫,男,1967年7月生,山西大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会员,大宁县作协主席。《昕水文艺》主编。著有散文集《亲情树》《梧桐树》。散文、小说多次获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