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等,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驰名天下。此楼现矗立于岳阳市古西门城头,临洞庭,吞长江,气势雄伟唐代五首写洞庭湖的诗,你认为哪首水平最高?,其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古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临洞庭、登岳阳楼必吟诵一番,尤其以唐代以下几首写洞庭湖的诗最为著名。下面一一介绍,最后综合看一下哪首水平最高。

第一首: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创作背景。代宗大历三年(768)后,58岁的杜甫携一家老小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以船为家。当时诗人处境窘困,靠朋友周济度日,又年老体衰,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就这样,杜甫顺流漂泊来到了湖南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感慨万千,涕泗交零。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的触景感怀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作者对游览洞庭湖心念已久,今天终于如愿来到洞庭湖,登上了岳阳楼。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经历安史之乱的沉郁心情能否在登楼远眺中暂时放松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看到的大地在吴楚间裂开,日月也沉浮在八百里洞庭之间,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是多么壮观呀,只有博大的胸襟,才能写出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由眼前景想到自身的处境。在这么浩淼的湖水之间,一叶孤舟是多么渺小,亲朋杳无音迅,自己又身疲力竭、疾病缠身,在天地间显得如此的微茫和无助。“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联想到时局,诗人感慨身世的同时,忧国忧民之情不由自主流露于笔端。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时刻把自己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登上岳阳楼时,看到的不仅是风景,还看到了时局。此诗情景交融,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价此诗:"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第二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洁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写目之所见风静波平,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洞庭湖浩渺的湖水中,天水一色,浑然一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腾的水气从云梦大泽升起,汹涌的波涛似乎把岳阳城都撼动了。这两句写得很有气势,但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起来,还是差了一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转得贴切自然,把空阔的洞庭景色与自己内心的真切想法进行无缝对接,这么宽广的湖面,我想渡过去,却没有船只,端居不求进步,又感觉对不起圣明的皇帝,进退两难,真是相当矛盾呀。含蓄地向张丞相表白了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原,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看着别人出将入相为国尽力,就如同看着别人执柄垂钓一样,孟夫子也是羡慕得很哪。内心请求张丞相帮忙引荐又不明说,很委婉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了。这就是本诗的妙处,无斧凿之痕,自然流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第三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写作背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与友人登上岳阳楼写下这首诗。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天下之楼,到岳阳楼可以算是已经看尽了;天下河流,到洞庭湖也是豁然开朗,让人眼界大开。这两句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一开篇就气势逼人。“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秋天南飞的大雁把诗人的愁心带去,山峰之间好象衔着一轮徐徐升起的明月。诗人遇赦后心情大好,这两句也轻松愉快。“雁引愁心去”情景交融,苍穹下一行大雁引去的是愁心,“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仅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诗人发挥浪漫主义想象,浮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这里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第四首: 题岳阳楼
唐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的春天,白居易结束被贬江州司马生涯后,赴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途经岳州(今湖南岳阳)时,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无边春景,写下了这首《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这一联既描写了洞庭湖的浩渺无边,也流露出自己的流离漂泊的孤凄之感。“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春天新绿的草木与洞庭湖的水色相接成碧绿一片,黄昏的晚霞之红,又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顺着夕阳余晖望去,鳞鳞波光应该接近国都长安。这两句诗极写洞庭湖烟波浩渺、优美如画的无边春景。同时也暗用了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流露出漂泊流离之感。“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在洞庭湖岸边的山上,能够听到猿猴在树上哭得凄惨,天空中的大雁要想从浩渺无边的湖上横渡而过也是非常的艰难。以此景衬托洞庭湖的偏远与广阔,也表达了旅途的艰辛。这两句诗实际上还抒发了白居易想要回到长安的艰难。尾联“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即洞庭湖这个地方的景色是真的壮阔美丽,它可以画成一幅画,挂在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言下之意,便是那些久居长安的贵人,可以通过这样的画作,体会到猿啼雁飞,被贬谪之人在外所经历的奔波之苦。

第五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写作背景: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秋夜皓月当空,湖面澄澈,明月清辉洒于湖面,湖水又映衬着明月的影子,湖天一色,相互映照。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铜镜未磨,朦胧中看不分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皓月银辉之下,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五首写洞庭湖的诗因作者经历不同,心情不同而各有特色。从艺术手法上来看,五首诗各有千秋。杜甫诗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笔力千钧、气势如虹,无人能出其右;李白诗展现了浪漫主义情怀,“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既写了饮酒作乐的欢快心情,又间接描写了岳阳楼之高,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孟浩然借题发挥,以“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巧妙地表达了报国无门、请人引荐以求仕路的想法。“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也气势不凡,让人浮想联翩;白居易的诗则显得有些凄凉忧郁,“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既是实写,也从侧面描写了洞庭湖的浩渺与幽僻;刘禹锡诗则明快轻灵,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新奇而不落俗套,千百年来引无数人称颂。从思想高度上看,杜甫的《登岳阳楼》从眼前景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命运,饱含忧国忧民情怀,而孟浩然、李白和白居易的诗只体现了自己的个人得失与悲欢,杜甫的诗是五首诗中思想境界最高的一首。从众人评价上看,宋代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引蔡绛《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吞几云梦矣。”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评杜甫《登岳阳楼》:"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这两人的评论拿孟浩然写洞庭湖的诗与杜诗对比,并给出了“孟作亦在下风”的结论,可见古人对描写洞庭湖的诗最认可的还是杜甫的诗。而对白居易《题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却鲜有人评价。宋代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评价刘禹锡的《望洞庭》:“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说明刘诗在古人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五首诗,杜诗当数第一,孟诗第二,刘诗第三,李诗第四,白诗第五,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