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 山
文/刘桂森


都说“仁者乐山”,我知自己不是仁者,但也和山有许多不解之缘。
家乡昌乐境内的草山、孤山、方山、乔山都有过我的踪迹。记得第一次爬山大约十二三岁,清明踏青的时节,与幼时玩伴军、平相约爬孤山,把松果当作八角带回,在顺着铁路走的时候,差点被呼啸而来的火车撵在底下,因一路惊恐而变得记忆深刻。后来上了高中,学校便坐落在草山脚下,每天课外活动爬草山成了例行的锻炼活动。工作后更是对草山充满深情,一次雪后和很多同事爬山,满山银白,雪没膝盖,留一路欢声。另一次细雨霏霏,和同事强绕草山一圈,定格几多浪漫。至于和知己三哥在草山散步的路程已到北京,满路撒下的全是真诚。草山留给了我太多的回忆,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方山去过多次。记忆深刻的有三次,一次和同事田去方山春游,留下一首春游诗:
闲来思野阔,
相约逐春光,
驱车铺绿意,
并驾追风忙,
蜿蜒山野路,
错落农家庄,
心怡远闹市,
情浓归故乡。
一次同学琴来,班长设宴请同学,酒后去了方山,部队转业的建军拾树枝走来,偶得“建军哥哥拾木柴,疑是将军跨马来”的佳句。清是一路相伴走来的挚友,已经是公职人员。在情绪低落的日子,清打电话约我爬方山,同行有司机尹、清公子舜。清把我当成亲的兄弟,方山上洒下了一路情深。乔山是昌乐的最高峰,学校六十五公里拉练的目标便是征服乔山。与一群同学少年步行从学校出发,翻越乔山而归,一路汗水中彰显着团结的力量,真正体会到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这样的活动已参加三次,每一次完成都增加一份内心的自信和自豪。
昌乐以外去过的有千佛山和泰山。89年,我与同学琴、伟相约去济南,有幸爬了千佛山,第一次接触山上的人文景观,自然有份新奇,但总觉得不如家乡的山自然亲切。工作后去过泰山,与真同学同行,在泰山脚下上学的亭同学做向导,晚上12点从山农出发直到玉皇顶,幸运的看到了泰山日出,又一路走下来,见识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碑刻文化,回到山下已是下午四点,虽然疲劳但觉不虚此行。
这些爬山的经历都有人相伴,而峨庄爬山却是独行,自然别有一番感受。
峨庄属泰沂山脉北麓中低区。区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沟壑交错,是一个山水俱佳的地方,有“北方九寨沟”的美誉,是远近闻名的美术写生基地。今年做艺术班的班主任,陪学生写生来到峨庄,同行的有同事鞠、锐,美术专业老师四人。我们住的地方是群山环抱的一所院落,院落的对面是宽阔的沟壑,壑中筑坝拦水,积一潭青绿,水从坝顶石孔流过,造几处欢声,真是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在这里任务较轻松,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写生,我们组织学生吃饭,休息。两天来望着周围峻秀的山川,心中痒痒,跟同事说“我要征服一座山”。多次来峨庄且体型丰硕的鞠说:“对面有山岔子的那座就挺好,爬山太累,我在这里守家,你去吧。”我说:“好”。


早上六点醒来,带着相机,从寓所南边山路向着东方高耸入云的山岔口出发。前方山岔口晨光熹微,周围山坡上林木繁盛,偶见一株柿子树硕果累累为群山添一抹亮黄,远处山坡上火炬树燃起几片鲜红。对面山峰赤裸的岩石显示着大山的阳刚,近处路边高耸的石壁诠释着人们开山辟路的艰辛。这里的山路极有特点,九曲十八弯蜿蜒而上,让人真正体会到峰回路转。边走边寻找着生于石壁中的具有坚强生命力的小花拍照,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原来,远看山头如斧凿般的缺口真是人工开凿而成,一条宽阔的山路通向山的另一边。路边一块石头上写着“欢迎淑客来”字样让登山者感到温暖,另一块石头上写着:“江山如此多娇”,站在山顶,放眼远望,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好一幅壮美的图画,真正明白了这里成为写生基地的缘由。怀着好奇,顺着山路翻山而下,从一条山间小路向北走入山谷,但见这里草木更加繁盛,少了前面人工雕琢的痕迹,多了自然气象,路旁山花烂漫,幽谷鸟鸣清脆,立即激发出内心遁世脱俗的愿望。“愿借谢公屐,柯烂覌仙棋。”心想脱离烦扰的尘世,隐于这静谧的深山,或许能减轻诸多烦恼,获得心灵的安逸。边想边走,顺着小径环山而行进入另一山谷,渐行渐远,路越走越窄,竞到尽头,只好攀着灌木枝向下,进入谷底一处玉米茬林立的平地,心想,既然有人来种地,必然有路,跨过玉米地,找到一条小路继续前行,谁知越走越窄,荒草淹没,又至尽头。此时空谷无人,方向不明,看手机信号已绝,一阵惊慌,胡思乱想起来:身无利刃,若遇野狼必葬身兽腹;囊无解药,若遭蛇咬必中毒身亡。远望谷口,盼一农夫出现指点迷津,只见树木森森, 秋草萋萋,知是妄想。思筹着爬到山顶或能找到归路,便鼓起勇气,脚踏衰草,手攀荆棘,爬行而上。臂划血印,腿酸气喘已不能顾,直到山顶。见枯草齐腰,迎风摇曳,知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山头。放眼周围只见群山,不见人家,太阳在顶,仍不能确定方位,只好在山顶寻找,幸得一条山路,便顺路而行,又翻过一座山头,才见一条向下陡峭的山路,山坳中红瓦灰墙,现一座村镇,顿感心中安全。看前面山峰险峻,人工堆砌的石墙,绵延山头,疑是古寨,心中欢喜,奋力向前。穿过顶上松林,见一石头堆砌而成的古台与远处石墙相连,仿佛听到好汉们啸聚山林,鼓声震天的景象。顺着石墙上方绕过去,借一石缝中小树,爬至台上,一巨石横卧,立于石上,周围群山尽收眼底,已至极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我为峰”,征服山峰的喜悦代替了前面的担忧和疲劳,庆幸自己独行的这次历险。
在巨石上休息片刻后原路返回,找到那条下山的路,心想只要下山找到村庄就能回去,便顺路而下。这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山路,与上山时人工辟山开的路又有不同,两边山势奇伟,谷中依然树木葱茏,小路曲折,每转一弯,便现一处景致,惊奇之余又拍起照来。一下山便见到了水泥大路,顺着路进入村庄,看标志叫“土泉村”,街道上无人,只好进入一户人家,一白发老母热情接待了我,知我是带队写生的老师,告诉我爬的是“悬羊山”,并讲了“悬羊击鼓”的典故,还主动领我到最近的归路上,真真感念山里人的淳朴。从出发至现在以有三个多小时,兴奋中竟不觉得累,顺着归路跑起来。
这次独行爬山的经历有惊无险,在莽撞中偶遇了一处古迹,经历了从迷茫到拨云见日的心灵历程,收获颇丰。这更让我感念那些陪我爬山的朋友,人不可能脱离尘世,有朋友的日子真好。

作者简介:刘桂森 笔名涵之,中学老师。热爱生活、喜欢文学。愿意以文会友,真诚交朋友、交真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