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这组“序”品,我眼里是有泪水打转的!在过往的20或曰30年里,忙于俗事,鲜于联系,特别是河北省文学院的陈映实老师,已经辞世,我却不知,感悔之深,无以言表!那时的我,都是他(她)们免费帮我作序,且请我用餐,大多是在他(她)们家里,我却不争气地停笔了有20年!
风凰祥云间,
苍松翠柏前;
追忆唐宋诗,
岂能无此仙。
而今父母在,
家有妻女安;
匆匆岁月里,
切切问流年。
蝶又随兰舞,
酒与茶勾连;
归乡无驾座,
惶惶入田间。
恰逢战事起,
枪炮埋灾难;
家中关国运,
庶子举鸿篇。
我得对鼓励过我支持过我爱我的老师、挚友、亲人有个交代,也对那个曾经“为诗不知愁滋味”的自己有个交代!好在青山未改、绿水长流,我重又拾起诗笔,我相信,有爱就有力量,就可以续写传奇!
2023年7月13日夜于北京·晓叶
序《晓叶诗合集》
星星点灯照亮你前程
李春秋
又一次握了我的手,你便迎风而去。塞北风吹抚着你的短发、我的歌:"星星点灯,照亮你的前程。"兄弟,你就走吧!
你背着诗,背着沉重的心,处处为诗寻找家园。
草绿草黄,风暖风寒,你已走过了许多的城市与村庄。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你就开始一段新的挥泪种诗的行程。
啃剩馒头,喝菜叶追逐的汤,嚼只有盐度没有诗意的咸菜条子。
挑砖头,抬楼板,抻钢筋,爬脚手架。
睡睛天漏星、雨天漏水的工棚。
——都是为了你的诗呵,兄弟!
你发誓,要让你,一个农民儿子的诗饮琼瑶佳酿,披梦幻中的衣裳,走上缪斯的殿堂。你把心开垦成土地,让诗生长,你把你的24小时劈成两半,一半在工地撑着脖梗子卖苦力,一半攥着两手厚茧坐在大学的课堂听秃头顶的教授讲诗。
别的哥们挣钱娶媳妇生儿子,兄弟呵!你挣钱"娶"诗生诗。
一本又一本自费诗集抱在怀前,你放声恸哭,这是你用血养活的儿子呵你的诗!行行是你的脉管,字字是你的血滴。
——兄弟!你且走吧。
(朋友,当背着诗的少年经过你的篱笆墙时,千万不要放狗,他不是乞丐是我寻诗的兄弟。请你棒着心,为他唱一首歌:"星星点灯,照亮你的前程——")
1993年8月写于滦平县文联
序晓叶诗集《禅语箴言》
薛晓雷
晓叶是近几年在承德地区诗界活跃起来的新人,他深知"写诗是艰难的,爱诗是痛苦的。"所以他才能认真地去写,认真的思索。他不敢去"玩文学",他写诗也如他故乡山坡上劳做的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不管是在泥泞的山路上还是散发着芬芳的田野里。
晓叶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有一双结实的手和一付结实的身板,写出来的诗结实不结实他自己现在还不敢说出来,他要等着读者去说,这就是他的性格。
晓叶自己说他是个在人生路上不如意的人,他的父母都在农村,家境不是很好,很少能有些零花钱到手,一但能有他便把它们集中起来买书读。从中学开始他就组织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成立了文学社,还创办了油印刊物,业余时间多半研究了诗。高中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务农,后来为了挣钱到了县化肥厂当上了拉煤临时工至今。可是不管他在什么样艰苦的环境中总也没忘了去写诗、去爱诗,诗如他的生命,诗有一种光芒总在照耀着他吸引着他······
近年来晓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诗作,所选择的题材大多是他熟悉的,如这本集子里所选的《致妹妹》《题居所》《热爱土地》等等都是晓叶情感浪花的结晶。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运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然而,每个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又有所不同;有的喜欢大江流水、一泻千里,有的喜欢涓涓细流、清风拂面。读晓叶的诗却有另一种感觉,从表面上他的诗平淡、自由,象没有什么可咀嚼的东西,待细读之后就觉出诗的内部仿佛能听到有一股暗流汩汩流淌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作者创作审美意识和创作内力与诗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结晶,这种结晶就是诗的光芒所在。
晓叶的诗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不是十全十美,正如晓叶自己所说:"真正完美无瑕的作品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成功也是很难达到的。"但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还是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年轻的晓叶的作品最大的弱点也就在这里。
晓叶出这本集子许多朋友有不同看法,说出内部的没劲,我看出公开的与内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好,读者能认可就行,祝愿晓叶的这本集子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1991年12月16日夜于承德群艺馆
序晓叶散文诗集《枫叶·黄花·星星草》
刘甫田
晓叶是一位农村知识青年,早在中学时期,他就酷爱上了文学。回乡务农后,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仍笔耕不辍。续《禅语箴言》诗集问世,现在又推出了散文诗集《枫叶·黄花.星星草》。仅此勤奋刻苦的精神,就足以令人动容了。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题材是比较广泛的:亲情、乡情、恋情;一片雪花,两块石头;往昔的悲欢,今日的寻觅;旅游观感,故乡见闻······,都汩汩流淌于他的诗笔之下。
透过这些平凡事物的描绘与咏叹,我们感受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愫——痛苦与欢乐,失意与进取,迷惘与沉思,挚爱与深愁。他真诚地讴歌父母爱,姐弟情。他为祖父母、父母亲、姐姐的勤劳、朴实、善良和无私的爱心而由衷地歌唱,同时又对他们的贫穷、落后、保守乃至愚味流出辛酸的眼泪。他追逐纯真的爱情,又为夭折了的爱情而感叹唏嘘。他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赞美土地和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然而又不愿走世世代代农民的老路,他要冲出家乡的小径,闯一闯山外的大世界。
这些复杂甚而矛盾的情感,是八、九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心理的真实写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现实生活的折光。它真实地表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知识青年骚动不安的心态。他们土生土长,不可能不怀恋家乡和土地。然而,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变得不那么安分了。他们发出了试问:"他(笔者按:指一个弓身拉犁的少年)那肋骨之箭是要射向深远的天空,还是要摆脱这土地的束缚,是否和历史的方向一致?!"(《五月田间》)显然,他们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往着现代文明,寻求着与历史合拍的前进轨迹。应该说,这是历史的进步。与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告别的愿望,必将变成改革农村落后面貌的强大动力。
纵观诗集,作者探寻人生哲理,抒写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某些篇什,最叫人感动。一个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农村青年却时时思悟着人生哲理的大课题。他从无始无终流淌的河流谛听到了"一个跋涉者的足音",观照到了"一个跋涉者的梦韵",那就是"有多少条河就该有多少座桥,有多少座桥就该有多少条路。"(《河之歌》)面对北国常见的"冬雪",作者悟出:"雪下就是春天,雪野是你一生的背景,让你在雪中行走,与春天为邻,其乐无穷。"(《冬雪》)一位少女手中的映山红,唤起作者的无穷遐想,他要"用岁月耕耘一片沃土",精心培育永不凋谢的"生命的映山红"。(《映山红》)作者还从枫叶、黄花、星星草得到人生的启迪:"采一枚枫叶,一朵黄花,一棵星星草,编一个花环,人生便有了枫叶的深沉,黄花的淡雅,星星草的灵气。"《枫叶·黄花·星星草》)
如果说,上述几篇是作者借景抒情,托物咏志,那么,《心愿》则直抒胸臆地道出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我愿为盗取普罗米修斯的圣火而流殷殷的血,我愿为倾听缪斯的琴声而落满身的创伤;为了至贞至诚的追求,纵然那知识树上的果子再高,我也愿把它摘下,从而变得不再无知;为了至贞至诚的爱,纵然那三角帆再摇远,我也愿让生命之舟把它撑起,渡我到彼岸。"我相信,这决不是作者一时心血来潮而发的豪言壮语,它是发自作者肺腑的心声。
晓叶尚年轻,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有待不断丰富,他的美学追求、美学风格还未定型。题材虽广泛,有时失之于琐碎;情感虽真挚,有时失之于压抑。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有清醒的认识,正在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人类知识的乳汁,正在痴痴迷迷地搜寻缪斯酿造的艺术美酒。
晓叶的"作家梦"正酣,我祝愿并确信他的这个梦终会化为现实。
1992年6月8日于承德师专
序晓叶诗集《洁白之光》
生命的裂变与升华
陈映实
敲门的声音随随便便,不大客气。
接着便迎进一位土里土气的农村小伙儿,实实在在地进得屋来,又潇潇洒洒地在床上坐定。虽然只不过是第二次见面,便直接了当地恳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写篇序言。他用这样的语言表述道:"我读了您写铁凝的那本书,过去不知道,您的评论语言还挺不错呢。"不卑不亢,口气不俗,仿佛是由于我的评论语言"挺不错",才使他值得远路而来登门找我写篇序言。我立时敏感到他是在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比较体面的说法儿。然后便是谈文论道,谈诗并一一涉及许多具体诗人。土里土气的腔调儿,倒也时时喷吐出比较地道的行业语言。他急于推销自己,急于让对方认识自己的价值,却又难以掩饰他究竟还是个山沟里的娃,谈及生活境遇时,不得不露出了他的窘迫与艰难——这便是晓叶给我最初的印象。
我一时难以断定,他究竟是个热情洋溢的"伪劣产品",还是肚子里真有些货色?
说实在的,于当今出书难如登天又易如反掌的情势下,又有几位乐于接受写序言的活儿呢?拖了些时日,我才开始翻阅起晓叶的诗稿来。出乎意料,竟还能勾起我的兴致慢慢读下去。
看了他的诗集,我才也切实体会到作者急于推销自己的深层心理。他的确是块写诗的坯子。晓叶写雪,写手上的茧花,写拉煤,写工地上出卖劳动力,写蓝天下的风筝,写游子的凄惶与坚韧,写父亲那平常的足音,写童年在母亲面前瞬间的庆幸而又负疚的心理,写多年后实现理想境界时的满足而又愧对父母的心绪……这种种切入肤,切入生命之忧患的生活现象,他都能随时入诗,而又绝非无病呻吟,乃是有血性、有灵气、有思辨色彩地入诗。这就很不简单,显示作者的艺术感觉是相当敏锐且具深刻内涵的。如写他当小工拉煤的滋味:"……和煤站在一起活得很实在/身后的双轮车/那是犁/耕耘的并非土地而是泪水人生/把衣服脱下来/称一称便知道生活的重量"。这的确是以诗人的语言写出诗人才有的感觉。从脏兮兮满是煤屑的衣服上体味到"生活的重量",使这首诗本身也就显得格外厚重,跳出拉煤的生活表象,而把读者引向纵深的思考了。特别是最后一句"戳在墙角裹着骨头似的/那是一个不倒的人树立着",更平添了复合的人生韵味,不仅是写痛苦,写负重,而于负重的磨砺中翻转出生命的裂变与更新。表现了男子汉征服生活、征服自我的金刚石般的硬度。读过了类似《拉煤》这样的一些诗篇,我也就理解了这位土里土气的农村青年的内心渴望,理解了他何以会以各种方式急于"推销自己"了。他要从物质到精神上彻底改变"山汉"的形象和位置,让这个世界以赞许的眼光接纳他,承认他,心灵上取得自由地发展。
作为同样出身于塞北山村的两位诗作者,九十年代初期涉入文坛的晓叶,显然和五十年代末期唱着时代的赞歌、高擎诗歌火把的刘章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年的刘章以农家子弟的翻身感、幸福感,用发自肺腑的民歌语言抒写着大跃进的豪情,从社会的翻天覆地中咏叹着一代农民命运的变迁。而今日的晓叶,一开始提起笔来就把目光投身自己那骚动不安的灵魂,投向自身的种种精神枷锁,投向命运的渴念与奋争上,全部诗集的主旋律贯穿着这样一个强烈的音响——竭力要挣脱生命现实的束缚和局限,以求得实现高质量的飞腾和升华。这是人生境界从此岸向彼岸的超度。在此艰难跋涉的过程中充满着痛苦的裂变和自省的呻吟与呐喊。显然,这种心态的展露与喷吐,如果单纯借助于诗歌语言生动的具象描写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以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为张力,以某种哲理内涵为诗情迸发的扣击点,诗集《洁白之光》中汨汩翻涌着的正是被紧紧压抑在山门之内的生命之泉,是当今一个农村知识青年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忧愤和新的人生欲望的追求。这就决定了作者必然要赤裸裸地打开自我,实现与读者真挚的感情交流,于寻常而有限的表象世界中,尽力展示出无限的智慧空间,透发出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和人生的顿悟。从某种哲学背景出发来营构他的诗,使其才思初步具备了聪颖和大度的品格。如《工地》一诗作者不动声色地写道:"锨和镐/刨和大铲/这些工具千年不老/和我们相依相存/它们质地坚实那是生命的硬度超然物外/让我们落泪/以至钢筋水泥和砖/沙子和水/在十月温和的阳光下/一遍又一遍为我们歌唱/声声不息"。这就不仅是对工地上具体劳动场景的吟咏,而且超越时空,展现了人类生存的历史风景线,立于工具的奴役之上,歌唱生命的伟力与造化了。即使表现爱情生活,作者的视点也不在它的甜蜜缠绵上,而是伴随着乘风破浪、同舟共济无休止的"航行":"……我说我们在船上/你说船在海上/就有倾覆的危险/岸在千里之外","我撑船/你摇橹/那船才会与我们同行","有你/有我/那船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诗人从切身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人类的一切欲望都要付之以不尽的艰辛,因为"我们存在/苦难就与我们同行"。作者还颖悟到,人类的手也是既"纯洁而又肮脏"的,这就是我们实际的人生。
《路》中诗人自叹:"熟悉的离我而去/陌生的向我走来/时光是一条绳子/打了几多结 结过几多心/那结又是一条路上的/驿站/令驷马匆匆/我就在那条路上/老去"。这就是年轻的诗作者对人生的品味和体悟。晓叶一直在这样的人生里程上拼搏着,奋争着,痛苦着,也欢乐着。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善恶美丑观念时时发生着碰撞、撕扯、渗透和纠缠,不断地发出呻吟和呐喊。他不屈服于传统安排的命运,渴求心灵自由,渴求驶向理想的人生彼岸。这大概是八十年代以来,一代农村青年普通的心声。为此,他四处奔波,离乡背井去做那"人生没有归期"的游子,而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对父母、姐妹生发出一种深深的眷恋和负罪感,如杜鹃泣血一般,不时发出对亲情的痛苦的吟哦。然而,无论如何,一切都阻挡不住他追求目标的努力。苦思,苦恋,苦熬,苦斗,这大概是《洁白之光》中的基本音响。或许,有朝一日,作者的人生境况改变了,诗人的心灵对某些方面的感受钝化了,再也写不出这类纯情的诗,但至少他在目前是一往情深地这样咏叹着。
1993.2.12于省文联创作室
序晓叶诗集《四面风声》
营造自己的诗的世界
白 冰
诗是灵魂的歌唱。
在一位真诚的诗人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赤裸的灵魂。
晓叶的诗,微笑着面对生活。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命运多么坎坷,诗中总是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气息,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他歌唱爱:"一夕是百年/爱情是珍重/我绿化了你的生命/你染红了我的心灵/..你是我的根和水,我是你的浮萍"(《爱情小记》);他歌唱亲情:"母亲是我的渊源/却不是我的归宿/母亲的心田/是我永远的天堂"(《流浪日记——写给母亲》);他也慨叹人生的艰辛和命运的桀不驯:"骑着黑色的马匹/流浪尘世的人子啊/双脚离不开土地/黑色的马匹载着黑色的日子/黑色的日子没有月亮"(《没有月亮的日子》);但,即使是在黑夜之中放逐灵魂,我们仍然"为一片云活着/为一个梦奔波……辞别红尘心唱大风歌"(《与人为伍》);"一根火柴点亮黑夜/我成为黎明的主人/……我点燃黑暗/光明离我不远"《火柴之歌》)。诗人用诗的羽翼超越痛苦,超越不幸,在昂扬的旋律之中,歌唱生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纵观《四面风声》,晓叶的诗大多是有感而发,融入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夜海》、《箴言》、《林中的鸟不再啁啾》、《清明》、《秋风一过》等诗中,尽管有年轻的单纯,但大多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沉思,对人生的审视,对社会的认识,使其具有了较深刻的思想意蕴。他的《流浪的日子》、《大雪初融》、《大梦初醒》、《流浪日记》《期待》等诗无一不是他浪迹天涯的真切感受的展现,其中饱含了生活的艰辛。晓叶用他逐渐成熟的思想,照亮了他青年时代的一草一木和在生命旅途上跋涉的一个个脚印,并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加以观照和表现,营造了自己的诗的世界。
艰难和坎坷对于诗人是一种财富。因为,艰难和坎坷带给诗人的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只有有了这种情感体验的诗人,才能在自己营造的诗的世界里掬一捧情感给别人。两年前,在外交部招待所的一次作协的评奖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获奖的晓叶。而后,在我的家乡,我们又曾一起品茗谈诗,在交谈中,我知道,晓叶走过一条艰难的路。他拉过煤、打过工,在鞋厂砸过鞋眼、在食品厂做过蛋卷、雪糕、冰淇淋……而今,他正在很投入地办一张小报(平泉文联《泉报》)。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中,晓叶都微笑着面对生活,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艰难地寻找诗,执著地追求诗,这正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寻觅到涌动的生命活力和深刻的生命感受的原因所在。
当然,《四面风声》里的诗作也有些不足,不是十全十美。正如晓叶自己所说:"真正完美无瑕的作品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成功也是很难达到的。"但晓叶像他的名字一样年轻,以他顽强的精神和对诗的执著,相信他用灵魂营造的诗的世界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越来越宽广,他和他的诗一样会更趋成熟。
我们期待着。
1994年12月26日于北京作家出版社

【作者简介】晓叶:原名马凤仙,男,满族,1968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市,曾承德师专、河北大学中文系进修,河北省第四届作家班毕业;在多家报社工作过;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其作品曾在《诗刊》《诗神》《诗潮》《星星》《诗歌报》等发表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