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儿童青少年对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2023年4月至6月底,由观澜街道党工委、黎光社区党委、黎光社区居委会联合举办的民生微实事“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顺利开展,共举办了9场活动,服务了社区居民及青少年550人次。
活动从九个部分展开,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主题一:“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活动现场设置了爱国教育知识展区、感动中国人物图文史展区和爱国教育知识竞答区,带领少年儿童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回顾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邓稼先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引领着广大青少年学习革命先辈不怕苦不怕累的大无畏精神,传承红色爱国主义文化,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二:“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中国现代国防装备模型展模型展分为中国最新兵器模型展览以及国防装备知识展架,精致细腻的兵器模型吸引了不少居民以及青少年前来参观,退役老兵在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国防装备知识渗入老百姓的心中,并赢得了孩子们的鼓掌欢呼:“我们祖国的武器太厉害啦!”,居民们也表示“希望以后可以多举办这么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强大,培养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主题三:“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听退役老兵讲故事·致敬红色精神”主题讲座活动讲红色故事,做红色传人。青少年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手摇小红旗,认真聆听退伍老兵讲述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等不同时期的革命人物事迹,退役老兵邵老师还带来了战争时代的物品,草鞋、油灯、行军水壶、三八大盖等,看着那一个个质朴的老物件,听着老兵述说当年的艰苦经历,动人的故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表示没有人民解放军在前方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稳和平生活。
主题四:“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新时代新青年”军事训练体验营活动“立正、稍息、向左向后转......”随着教官的口令,小兵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每一项军姿动作,训练内容包括敬礼、走正步、军体拳、教叠军队被子等,内容看似简单,要坚持学好却需要付出努力。随后进行真人CS大战,大家时而进攻时而躲避,全身心的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加强了青少年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主题五:“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大潮起珠江参访学习活动春风吹南粤,大潮起珠江。45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在南海之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在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家万元户村——深圳的渔民村。展馆内设有拓荒牛、不走回头路巨石、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锤等,这一个个标志性物件,展示了革命开拓者不断寻求突破、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革命精神,使得我们的城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迈出新的步伐。
主题六:“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我爱我的祖国”党建纽扣画DIY活动活动现场,老师带领少年儿童学习了五星红旗的意义,引导青少年把爱党爱国的情怀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一幅幅精美的纽扣画在大家的手里形成,欣赏画作之余,孩子们也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五星红旗之所以这么鲜艳,是被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所以我们要感谢战士叔叔的勇敢无畏,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主题七:“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访活动听着东江纵队的革命事迹,看着那丰富的史料与历史文物、图片、作战图、沙盘等,令家长孩子进一步了解了东江纵队的红色革命史,并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在危难中诞生了艰苦奋斗、英勇抗战的红色革命精神。看到了曾生卖地支持革命的壮举,学习到了曾生将军舍小家为大家的东纵精神,青少年深刻体会到党的建设对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作用。
主题八:“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3D打印绘制党徽,为党献礼”手工DIY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精心绘制的立体党徽在孩子们的笔下形成,在制作这一刀一锤的过程中,大家回顾了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更好的了解了党的奋斗足迹,让少年儿童激发了爱国情怀,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主题九:“童心向党·伴我成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项目—“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教育绘本”阅读活动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方式,带领大家学习了《闪闪的红星》红色经典绘本故事,孩子们听完后深受鼓舞,表示也想做一颗闪闪的红星,做红色精神的接班人。小朋友们用手里的画笔,绘制出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手抄报,画里画外都抒发着孩子心中的爱国情怀。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