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启兴
我国古代诗词中对语气词用的非常多,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原句中的感情色彩,加强语气,提高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语气词不少,但大体常用的不外乎有:之、乎、者、.也、而、嗟乎、矣、嗚呼、夫、哉、咦、兮等十几个字。
古人在诗词中对语气词用的炉火纯青,几乎句句不离。我国最早的诗词著作《诗经》,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五世纪六百年间周天子派人从各诸候国民间收集的,其中《关睢》是《诗经》305首中的第一首,号称中华第一诗,就多次运用语气词“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之”字被多处使用。其它就不用例举了。
到两千三百年前的《楚辞》中,几乎句句都用语气词,如屈原的《离骚》中就多次使用“兮”字:“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佰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以为降……”句句不离“兮”字。
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词乐府中仍多用语气词,李白用的最多最好。他在《古风之五十九首》中第三首就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在五十八首中“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在《日出入行中》“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在《鸣雁行》中“闻弦虚坠良可吁,君可弹射何为乎……”而在《蜀道难》中语气词更多,开头就“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杜甫的语气词也用的轻车熟路,如他在《醉时歌》中“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中“如渑之酒常快音,亦如穷愁安在哉……”在《石壕吏》中“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呜呼!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宋元明清还用引用吗?
近代诗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就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郭沫若可谓诗词大师,他在《宿庐山美庐》中首联就用“一夕庐山宿美庐,美其合二而一乎!”
综上所述,在诗词中使用语气词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