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坛 史铁生 母亲
作者:陈二虎
诵读:沈水之北
审音:方 音
总编:阳光波
责编:夏 天


地坛 史铁生 母亲
地坛是一个有生命的母亲,负载着神秘而神圣的敬仰。曾经的荒芜中透出大宁静,把尘世的纷扰全部挡在欲望之外,生命的主旋守护着一个方方整整的祭坛,安祥中涌动着一种力量,清寂中透出一种思辩。
三十多年前,一个摇着轮椅的人,几乎每天都进入这有些破落的地坛,寻一个角落,长久长久地呆想,那方泽坛空寂与寥落间一定诉说着什么,那一缕缕不眠的大爱,化解了史铁生心中无名的绝望,这残缺的躯体在爱的感召下焕发出生命的曙光,在他眼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农历五月开工建造,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农历三月竣工,以方泽坛为主,是明清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所,因坛台有方形泽渠而得名“方泽坛”,主体建筑两层,坛的台阶八层,坛上铺的石头数是双的倍数。
在古人古朴的思维形式中,阴阳二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乾为阳,坤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故天坛建于皇城之南,地坛处建于皇城之北,地祗,代表女性,更是母亲的象征。

史铁生执着于此,一定在文字的背面,隐藏了心灵深处的某些深沉的东西:“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试想母亲对于儿子那份真爱,给予史铁生从最初的绝望,到顽强地活着,赋予生命更高的意义。
他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一次次写到母亲:“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于是,史铁生在地坛完成了对生命、对命运、对母亲的思考,残缺的身体,注入了最健全的血液,从最初的自卑、绝望、孤独与迷惘,到勃发出生机与希望。

真感恩地坛,方的纯粹,方的肃穆,烘托着一种人文精神的载体,给了人生无限的憧憬与力量,这是地坛博大,母爱博大,“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史铁生“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见自己的灵魂”,让新生开启于文字,在写作与母亲中绽放了。
正月初四,今天是我的生日,冲一杯茶,想起史铁生,想起他与地坛和母亲,想起我的母亲,这一天,母亲带我来到人世,宣谕生命的庄严与崇高,让我懂得:母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母爱是今生无法移栽的思念,地坛一样的母亲,母亲一样的地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