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杨氏发源地山西洪洞,封杨授姓始祖"伯侨"公山西洪洞。

晋倾公12年(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欲弱公室对祁盈和羊舌食我的制裁则使羊舌家族遭到了灭顶之灾。六卿之禍,祁盈之难迫使羊舌季夙带家眷避居西岳华山仙谷,隐姓埋名,靠食野果、打猎为生。后以祖宗封地“杨”为其姓氏。从此中国历史上的杨姓家族从华山石室绝处逢生,命系一脉发展到枝繁叶茂的今天。
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时,杨祺率子孫走出山林,在华山北麓,购田置产,重铸辉煌,仿造公室建村堡,命名"紫微"。这是一个王霸下的名字,“紫”指紫微星垣,代称皇帝。俗称″晋公子宫",祭祀先祖伯侨公。

杨氏家族生根於此,繁衍生息,世代吉昌,人才辈出,王侯将相,屡见不鲜,学海名流,烂若繁星。先后涌现出了秦惠文王时期的左庶长,战功显赫的华阴侯杨章,为汉室卓建功勋的赤泉侯杨喜,弘农杨氏第一相杨敞,廉洁四知,清白传家的关西夫杨震家族四世三公,汉文学家杨修,隋王朝杨坚为帝的三代帝王,初唐诗坛四杰之一的杨炯,辅助唐室的杨氏十一相,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北宋杨家将等等。其功德赫万代,流芳千古。
史载,杨震公祠又名"关西夫子"祠。初建隋唐,址在弘农华阴县城东门内座南面北与文庙相对,其等级之高,是获得朝廷恩准,并颁发了准建证书。历朝历代翻修至清初朝廷拨款进行了大型重修。
杨震公祠由东宫村长门孙掌管,是弘农华阴杨氏后裔,每年清明、冬至祭祖的公共场所。
解放后,祠堂被学校占用,东宫村长门子孫便将祠堂祭祖移到村中三官庙内举行活动。
1994年8月28日,台湾全球董杨宗亲会秘书长董蚂蚱与福建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杨青老先生带领菲律宾、印尼、台湾、福建、山西、湖南、河南、贵州、广东、淅江、上海、甘肃、陕西等省市县代表一行84人来华阴举办"纪念杨震公逝世1870週年暨寻根问祖"大典。从此拉开了国内杨氏寻根问祖,续修族谱等杨氏历史文化研究。

1994年冬至,我们东宫村杨公祠理事会举办了华阴、潼关杨氏后裔180多人的冬至祭祖大会。1995年清明节我村在祠堂祭祖后到潼关吊桥村北“潼亭”震公墓遗址祭扫,走访了守墓人杨焕海。从此开始了每年清明杨氏祭祖活动。
2007年世界杨氏联谊会在福建武夷山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马来西亚宗人杨忠理先生任首届会长。
为2008年世界杨氏联谊会首届年在华阴市莲花山庄召开,会议决定杨氏后裔捐款在华阴修祠堂,在潼关潼亭遗址修震公陵园。两项目都举行奠基仪式。
2013年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在我村中迁建重修杨震公祠,祠门楹联续用老祠堂"槐市移风留善政,潼亭遗迹尚堪书"。
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归东宫。根植华阴,流分天下。宗谊永存,源远流长。
天下杨氏第一村 杨会文(东宫村老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