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读新书浑身陡涨千钧力
——作家陈敬标二本新近出版的诗集
袁德礼

今年七月一日,我组织并主持了原上海铁路局“局长诗人”张春新先生的新诗集《红霞满天》的研讨会,陈敬标先生接到我的邀请后,特地从老家盐城赶来参会并作了精彩发言还即兴编词演唱了江西山歌《夸夸咱们的张局长》:
“啊呀来——
党的诞辰哎好时光哎,
文友欢聚哎好欢畅啰哎,
研讨局长哎新诗集啰哎,
《红霞满天》哟展现辉煌啰!
哟依——”
陈敬标的高吭歌喉,赢得了满堂彩。
席间,陈敬标先生向与会者赠送了印刷厂6月30日刚送书上门的、他的新出版的两本诗集《岁月如河我为舟》和《致我的月亮》。

捧着犹散发着墨香的两本诗集,我的眼睛一亮,打开书的扉页,那如诗如画的自序,如一阵清风,拂过我的心湖,荡漾起一圈圈愉悦的涟漪。

诗集《岁月如河我为舟》分为《青葱校园》、《红壤情思》、《黄海明珠》、《宏波之歌》、《咏物寄情》、《歌词唱词》等六个部分,选录了作者从青少年时代到退休前写的诗歌310多首,时间跨度长,空间广度远,印记着那个年月的火焰和苔藓。

诗集《致我的月亮》分为《诗海拾贝》、《枫林晚唱》、《抗疫战歌》、《唱和雅兴》、《深切缅怀》、《时政抒怀》、《真情至爱》、《生活短笛》等八个部分,选录了作者对文学追随始终、对文友坦诚相见、对抗疫英雄敬仰赞颂、对伟人亲人战友深切缅怀、对美好生活极力推崇、对逆流浊尘憎恶抨击的诗歌310多首,以胸臆心曲,直抒家国情怀,浩然正气。

认识陈敬标是2019年在一次上海著名诗人的讲座上。
那天,我去得有点晚,进入讲座大厅后就坐在一位头发花白、身材健壮的老人身旁的空位上。
我见到这位老人始终在认真地听讲、做着笔记,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敬意。

陈敬标和路局作家张春新互赠新书
讲座中场休息时,我和他闲聊时得知,他叫陈敬标,今年70岁。2018年参加了上海金秋文学社,今天的诗歌讲座活动就是金秋文学社组织的。
从他说话的口音里,我听出了,咱俩还是苏北老乡哩!心里更有了一种亲近感。于是,我俩交换了手机号码,约定以后多多联系。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对陈敬标的人格、才气、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身在上海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自小接受的是毛泽东思想教育。
1970年4月他响应号召,去江西波阳县插队落户,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树为知青先进典型,多次出席了县、地区、省先进分子代表大会,并于1971年7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4月工作调动,回到祖籍盐城,2009年从盐城市国土局岗位上退休。

他是盐城市作协会员,盐城网络作协名誉秘书长;上海《金秋文学》社副社长、《金秋文学》微刊执行主编;江苏荷兰花海文学总社常务副社长、《斗龙港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上海慈善基金会“笑口长开”慈善文化服务中心理事、“笑口常开”艺术团文创组成员。

他已出版诗集《岁月如河我为舟》、《致我的月亮》、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1000多篇散发在省、市报刊上;原创文学作品获得过全国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市级比赛特等奖、一等奖。

我读过不少陈敬标发表在报刊上的诗歌。他写的诗,正如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陆新所说:“陈敬标的诗一是切题,二是易于营造诗的意境,三是可体现多维的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写的诗贵在含蓄,貌似平易的诗行里面往往隐伏丘壑,如同一湖碧水,看来风平浪静,实则潜流涌动,蕴藏旖旎的风景。意象灵动丰满,形制规整有致,词汇无一重复。有的热情如火,有的柔情似水,有的亲情浓浓,有的友情深深……若朗诵,朗朗上口,齿颊留香;若歌唱,声情并茂,悦耳动听。”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金秋文学社社长张谷平在评论陈敬标的诗歌时说“陈敬标写的诗歌形象生动、气蕴充沛、豪情逼人。他的诗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充满了盛大充沛的内在气蕴和外在气势;由虚入实,采用敞开胸怀、坦陈直言的语言形式;不平铺直叙,而是采用艺术意象,诗的语言富有形象意蕴,意脉贯通、音脉贯通,豪情如泉涌潮奔、似电闪雷鸣,真可谓豪气逼人!”

我对陈敬标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件事是:2021年2月底,由原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先生任评委会主任,于3月1日在《文学报》上刊登启事,在全国范围里开展《“宏波杯”•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陈敬标担任了征文组委会副主任兼征文办公室主任。在三个多月的时间中,陈敬标废寝忘食,从全国各地900多位作者的3000多篇征文作品中,精选出300篇佳作,供征文评委会审阅、评选出获奖作品。

我女儿袁靓也响应号召,写了一篇散文《党的光辉照亮盲女心》投给征文组邮箱。没想到的是:陈敬标在百忙之中,收到袁靓的电子文稿后,很快地给予回复:他首先肯定了袁靓文稿的闪光点——一个盲女克服了常人都难以逾越的困难、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在文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是一篇弘扬正能量的好文章;同时,他也指出文稿的不足之处——仅仅一笔带过党组织和亲友们对盲女的关怀,缺少一、二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故事。

根据陈敬标老师的建议,袁靓对文章进行了认真修改后再发给征文办公室。在6月26日宏波集团大礼堂召开的征文比赛颁奖大会上,袁靓欣喜地得知:她的这篇《党的光辉照亮盲女心》散文被评委会老师列为优秀奖作品。
这件助人为乐的长者所为,能看出陈敬标老师对文学青年的呵护扶植和他待人的实诚。我们的文坛,太需要这种文德、人格俱美的人了!
2023.7.10

今特选登陈敬标二首诗:
妈妈的泪水,流在我心上
夜色还没退场,
繁星天穹闪亮。
我拿起扁担、镰刀、
还不忘把书包带上。
我和妈妈一起,
快步走在郊区的小路上。
从蕃瓜弄到大场镇,
一步步用脚丈量。
十多公里的路程,
每天来回走上一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小树成材必须经风霜。(1)
到了目的地,
天色微微亮,
露水还挂在草上。
下镰“唰唰”响,
割时省力气,
称重添份量。
当太阳露出笑脸,
鲜嫩的一担青草,
已挑到奶牛养殖场地秤上。
当紫色的五毛票子,
攥在满是汗水的手心,
笑意从心底漫到脸上。
一毛钱吃个早点:
两只米饼、一根油条、
加上一碗豆浆,
几大口干完赶到课堂,
早读课的铃声还没响。
日复一日,三年时光,
除非大雨,天天照样。
艰苦磨炼了我的意志,
劳动让我的体魄强壮。
学习成绩也没有拉下,
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常常上学校的排名榜。
这天做作业睡得晚,
出门时头脑有点胀。
我没当回事未声张,
仍然走到了牛奶坊。
割草时镰刀猛用力,
不小心磕在石子上。
刀锋滑过小手指,
半边指甲被割伤。
鲜血如泉往外涌,
十指连心疼难挡。
冷汗直流忍住泪,
高声呼唤我的娘。
妈妈闻讯走了过来,
撕下块衣襟给我裹伤。
她望见地上腥红鲜血,
看到大儿子苍白脸庞,
不由得悲从衷来哭出声,
泪珠滚滚心里悲伤。
我说妈妈您不要哭,
我不怎么痛您不要紧张。
咱们到奶牛养殖场医务室,
要点纱布、药膏把伤口包上。
一路上妈妈淌着眼泪,
点点滴滴流进我的心上。
奶牛养殖场职工心肠好,
叫来医务室护士给我治伤。
消毒水抹药膏裹纱布,
关照我不能沾水记心上。
没收分文还细交待,
让妈妈回家给我燉鸡汤。
磅秤的老阿姨开玩笑:
“小伙子浓眉大眼好模样,
做我格上门女婿住楼房,
我每个礼拜给侬燉鸡汤!”
一番话说得我脸上通红,
一阵阵笑声飞出奶牛养殖场......
(1)上初中后,我每天和妈妈去大场镇奶牛养殖场附近割草卖钱,贴补家用。
写于1963年8月16日,上海闸北区蕃瓜弄116号家中。
——摘自陈敬标诗集《致我的月亮》第178页
花坛旁,一个男人在恸哭
2001年1月10日下午,
上海长海医院,
检查大楼的花园前。
花坛旁长椅上,
一个男人哭得天昏地暗。
他哭得那么伤心,
天上的太阳捂住了眼。
他哭哑了嗓子,
园里的花儿低头呜咽。
没人劝说,早已司空见惯。
那就是我,
一个跨进天命的男人,
一个相爱38年的男人,
一个刚做爷爷的男人。
此刻,放下所有的尊严,
丝毫不顾及路人的惊诧,
用几近绝望的泪水,
冲刷无可奈何悔忏!
用撕心裂肺的悲愤,
诅咒突然袭来的不测风云!
一年间,在老家求诊过四个医院,
接待的都是专家主任,
得出的诊断相同: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是病人痛疼消瘦的原因。”
今天上午,肝胆胰专家唐岩接诊,(1)
她留下我单独面谈:
“你妻子的病不在胃部,
先去做个核磁共振,
下午把检查结果给我看。”
陪着妻子进了检查室,
见别人检查在先。
都是十几分钟结束,
而妻子躺在检查床上,
却让翻过来侧过去,
一个小时才折腾完。
我当时就有不好的预感,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沉甸甸。
我让女儿先陪她回家,
我在医院等待诊断单。
下午看到检查结论“胰腺a”,
我触目惊心、魂飞魄散!
我哀求医生另外再写张诊断,
回家把妻子暂时瞒骗,
医生当然不会答应。
我含泪把检查结果呈送唐岩,
唐教授说“结果和我诊断一样,
肿瘤在体内已经扩散,
治疗前景不容乐观,
患者生存期只有半年”......
我失声恸哭,
是因为好日子刚刚开端!
这几年我家好事不断,
前几年我升职、加薪,
又分到新房三室二厅,
去年“五•一”儿子喜结良缘,
今年抱上了可爱的孙女,
她办了退休手续回上海滩,
准备天伦之乐安享晚年,
老天却给我这夺命恶讯!
我失声恸哭,
是因为今生前世早已相连!
少年青梅竹马,
青春同窗三年,
从上海到江西插队、工作,
回盐城开创新家园,
风雨同舟、苦乐同行,
分离时鸿雁传讯不断,
相逢时情话绵绵没完,
老天怎么就降下无情剑!
我失声恸哭,
是因为我不敢相信!
她多么棒的身体呀,
1米65、80公斤,
平时感冒都不入侵,
一百多斤水桶,
轻飘飘挑起浇菜园。(2)
她常乐呵呵地说:
“医院赚不到我的钱。”
老天怎么就让她得绝病!
我失声恸哭,
是因为传说中因果报应!
她心地善良对人慈善,
资助了十几个“干儿子”,
自己的生活却朴素节俭,
从不给自己买过化妆品,
儿女的衣服她动手裁剪,
左邻右舍乐善好施,
30年从没和婆婆红过脸。
老天为何把噩梦送她面前!
我失声恸哭,
是因为稀疏了月下花间!
升职后工作忙应酬不断,
到家后床上呼噜连天,
偶然间起夜梦中惊醒,
却见她坐着泪流满面,
以为她想起伤心往事,
安慰她开心事多挂嘴边。
谁知道癌症已有鬼影,
终酿成大祸今天降临......
昏沉沉离开了长海医院,
悲切切来到了公交路线。
心里头猛然一阵激灵,
得想好回家陈说语言。
她是个敞亮之人,
轻易不会被欺骗。
就说“查出是早期癌症,
要治疗得先住进医院。”
再说些众多抗癌英雄事迹,
坚定她战胜病魔的信念......
(1)唐岩,上海长海医院肝胆胰专家主任。
我们老家的几个大医院的专家对我妻子的诊断都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唐岩主任用手一摸,就作出“病不在胃部”的诊断。她和我单独谈话时坦诚地告诉我:“患者胰腺肿瘤已有小孩的拳头大小,估计已经扩散,存活期只有半年,建议保守治疗、静心休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亲戚执意要手术、化疗,我自己心中也抱有一丝能治好的想法。就回老家卖了一套房子,陪伴妻子在上海住院半年,手术两次,还是没有能留住妻子的生命。妻子从1月10日入院,到7月10日病逝,正是半年时间。
(2)在江西三线工厂工作时,我在房屋后面的山脚下,开垦了一亩多地的菜地,养了许多鸡、鸭、兔子,都是她下班后料理。
写于2001.8.20,妻子逝世后的“六•七”(第42天)。
修改2022.7.10,妻子逝世21周年。
——摘自陈敬标诗集《致我的月亮》第181页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