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起源于迁徙松茂茶马古道变迁(连载)1/17
迁徙古道
历史见证了松茂茶马古道来龙去脉,把人们带入到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古老这条道路,使人们知道松茂茶马古道历史创举,在岷山陡峭山崖走出的道路。
从历史传说和史料料中,看见了松茂古道的影子,在岷山山脉的皱褶之间,有一条细若游丝的古道,蚕虫鸟道,岷山道,又称河南道,冉駹古道。
岷江流经峡谷区,现在的紫坪埔水库地,几乎进入平原地开端,蜀地处于沼泽水域之中,居住在大山里人古氐羌人身居在岷江河谷中,由于种族繁殖增加,不断扩大自己区域,寻找新的生机,古氐羌人开始了从各条路迁徙,一部分古氐羌人选择了沿着岷江两岸的迁徙,以无数条道路,来到了现在都江堰地区。种族连续往返,走出了一条路迁徙路,人们认为便捷,选择更为好走的道路,历经后人工拓建,就建成了驿道,早期道路非常小,人们用攀岩,寻路久经艰辛,逐步到达目的地。
历史的发展也很吻合,在现在考古中发现,原始社会部落在茂县营盘山遗址,在几千年前氐羌族聚居之地。而迁徙到都江堰地区乃至广汉成都,生活生栖,连死亡葬礼都一样,可以说明迁徙之路漫长而艰辛。蜀地特点以岷江流经地方,时儿干旱,陆地与沼泽交混,沿江适宜人生栖繁殖,随遇而安。认水,识水,利用水,治理水,随而产生。所以才有蚕丛养蚕,鱼凫种地治水,大禹治水,大迁徙路道。
古氐羌人从岷山深处的的茂州地界南迁,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往返不定走出无数条道路。迁徙路线方向不同,但最容易走出岷山岷江河谷,出入到都江堰而进入平原,下湔山沿湔江河谷走出来。湔江河谷是最为便捷的迁徙路线不径而同。
从“鱼凫田于湔山”可以推断古蜀人迁徙路线,从今天的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出发——翻越龙门山——沿今天彭州湔江而下——进入成都平原。
所以,有的人说,早在7000年前,古老的氐羌人就开始了,有的人也说五千年开始迁徙,而居住在岷山山脉一带氐羌人,一部分翻过龙门山,沿绵远河抵达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古蜀文明。
蚕虫鸟道,岷山道,河南道,冉駹道一端是丘陵、平原,沃野千里的富庶,是田园牧歌,天府之国。一端,则是沙漠、戈壁、雪山,苍茫起伏的高原,大漠孤城的荒凉,是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蚕丛及古氐羌人的迁徙路线,其起点认为是茂县营盘山遗址,那里是几千年前氐羌族聚居之地。
从西汉扬雄所著《蜀王本纪》记载过氐羌的蚕丛及柏灌、鱼凫,蜀先民从岷山石穴(今四川茂县营盘山)一直走向蜀中腹地,去建立古蜀国迁徙。驯化了“蠋”(zhu),学会饲养桑蚕,“蠋”就是野桑蚕,古蜀国的“蜀”就此产生。
蜀古先民居住何处?《华阳国志•蜀志》告诉我们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 “鱼凫”是蚕丛之后的蜀之主。“田”,“畋”也,就是在湔山田猎。“湔”作为古地名,它涵盖的范围比今天人的理解要宽:彭州有沱江支流叫湔江,龙门山北缘的北川也有涪江支流叫湔江,在什邡有个湔氐镇,而都江堰在汉代也隶属于汶山郡湔氐县。上古史专家蒙文通先生也说:“湔水出玉垒,在今之彭县,然则大江以东(岷江),岷源以南,止于灌口之山系,胥曰湔山,入后曰玉垒”。“湔山”从广义来说包括今天整个龙门山西南段,可从北川县曲山镇到都江堰的宝瓶口。但狭义来说,联系古蜀人迁徙路线,鱼凫种田的地域湔山,应该位于今天龙门山腹地,面对成都大平原,主要应为彭州的湔江河谷(龙门山镇、通济镇、白鹿镇等),以及蒲阳河支流的土溪河谷(磁峰)、都江堰市的白沙河河谷(虹口)。这就是蜀古先民迁徙沿着岷山道走出来到成都必经之道,也是后人们开发的松茂茶马道。
作者: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