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发生的秦赵渑池会,大家并不陌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渑池会的经过,大概就是秦王想和赵王和好,请赵王在渑池这个地方喝酒聊聊天,起初赵王不敢去,老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量说同为大国之王,我们不能怂,得去,并做好了赵王一去不回的部署,然后蔺相如就陪着赵王去赴宴喝酒去了。秦王在酒席上,想在在礼仪上羞辱一下赵王,就寻思着说:“赵王啊,听说你唱歌不错,不如唱唱让我听听”,于是赵王就迫于秦王的压力,给大伙儿鼓了个瑟,秦国史官就记录了下来。蔺相如一看,赵王这波丢了面子,就豁出去逼着秦王也来个才艺表演,击了个缻,也让史官记了下来。这波面子没赚到,秦国又要求赵国拿十五座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不怕死,反要秦国拿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国没能占到赵国便宜,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秦王和赵王愉快地喝了一场酒,各自回家了,并约定以后一直好好的。
整个渑池会是从赵国的角度,展示赵国将相和,从渑池会的各方面表现,描述廉颇,特别是蔺相如在国家利益面前,不畏强权,勇敢斗争的精神。
但是,雄主秦昭襄王会这么无聊,请赵惠文王到边境地带,喝酒唱歌,一起喊喊哥俩好?
我们先看看渑池会的历史背景,才能知道这场酒局的战略定位和目的,以及各方得失。
商鞅变法后,秦国势力日趋强大,到秦昭王赢稷当老大的时候,秦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一统六国的基础,但是也不敢太嚣张,只能找机会没事搞点摩擦,慢慢蚕食东边的土地,而东边直接接壤的就四个国家,赵、韩、魏、楚,其中韩国最弱,魏国曾经强,后来被孙斌大神围魏救赵干了一波变弱了,这两个不值一提,但位于背面的赵国和南边的楚国,还是能和秦国扳手腕的。这样的情形,就像一只竖立着的巨大哑铃挡在秦国面前,哑铃两头大,中间细,只要两头的赵国与楚国保持合作关系,并保持对中间的支援,秦国就突破不了,更何况东边还有个齐国,最北边的燕国,就不说了。所以,对秦国而言,关键的关键,是想方设法,一点一点地蚕食哑铃的两端——赵国和楚国的实力,并且破坏他们的友好关系。
而秦国一直就是这么干的,这就是说战略的延续性是很重要的,政局要稳定,政策也要稳定,从公元前282年到前280年三年时间,秦兵一直攻赵,第一次下两城,第二次占石城,第三次夺取了光狼城,杀了赵国几万人,在蚕食赵国的同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又与楚国发生了摩擦,秦将司马错占领了黔中。秦国占了小便宜,但是秦国也很快就意识到问题:两线同时搞事情,咱老秦国也感到腰膝酸痛,力不从心啊,毕竟,赵和楚国实力不可小觑。为了避免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泥潭中,公元前279年的某一天,秦王决定暂时与赵王言和,集中精力去对付楚国。
到这,秦昭襄王在边境渑池大酒店请赵惠文王喝酒的最终目的,就浮出水面了,也就是说,我秦国和你赵国之前虽然有些小摩擦,抢了你几座城,杀了你几万人,但是我们毕竟是几百年的好邻居不是,我们就不要打打杀杀了,像这样喝喝酒,哥俩好,多好啊。心里寻思着,我们先好着,等我收拾完楚国,再来收拾你。这就是渑池会,秦昭襄王的战略目的。
你秦昭襄王抢了我几座城,杀了我几万人,还请我喝酒言和,你有这么好心?再加上当年秦昭襄王不讲武德,请楚怀王到武关喝酒,却把人家直接给扣了,赵惠文王有点小害怕,本不想搭理秦昭襄王,但是在善战廉颇和机智蔺相如一顿操作下,大国的面子不能丢,于是还是硬着头皮,前往了渑池大酒店。最终在渑池之会上,大家都知道了,蔺相如牛逼,面对秦国的羞辱,赵惠文王并没有吃亏,最终双方言好。但在战略上,赵国输得一塌糊涂,为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也说明,无论是赵惠文王,还是蔺相如,在战略眼光上,已经看不穿秦国的战略布局了,为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赵国在和秦国的数次摩擦中,虽然吃了小亏,虽然面子挂不住,但并不影响国本,休战言和本也是好事,可一个占了便宜的秦国,主动请你吃了亏的赵国喝酒言和,你不觉得细思极恐么?因为一旦赵国和秦国休战言和,秦国就会集中精力找楚国麻烦,楚国若被打趴下了,下一个秦国肯定要回来揍赵国,这时候楚国要么趴下了不能动了,要么心里不爽,寻思着秦国揍我的时候,你赵国在哪?楚国会怨恨赵国,今后不愿再帮助赵国。
秦赵言和从战略上来说,对赵国是极为不利的,以赵惠文王、蔺相如和廉颇为主的赵国团队的外交任务应该是,也必须是:不能和秦国签订休战协议,特别是当秦国欺负楚国时,我不能光看着,就是我可以与你秦国和好,但是我不能看着你揍楚国。而且,从当时的“国际背景”看,东方六国“合纵抗秦”是一种趋势和共识。50多年前,也即公元前333年,在苏秦的主导下,六国曾经成立过“合纵抗秦”的联盟,说好了大家一起对付秦国的。后来虽然合纵联盟因为连横而破裂,但合纵抗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历史的走向,也是这么按照秦昭襄王的战略布局发展的。
渑池会盟后,赵国确实得到暂时的和平,秦国却得以抽身全力伐楚。公元前278年,秦兵攻占楚都郢城,楚国元气大伤,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见好就收,又回头对付赵国,公元前273年,秦击败赵国,赵军2万人被沉溺于黄河,而更狠的,也是大家更熟悉的是,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40万人被坑杀。此时,楚国与魏国皆不肯救赵,因为赵与秦曾言和休战,坐视秦攻打楚与魏。长平之战三年后,即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这会儿赵国是真的要噶了,赵国君臣上下都痛感:联楚抗秦才是救国保命之道,只是,实在不好意思向楚国开口。好在平原君赵胜有一门客,毛遂,自荐前往楚国说和,而楚国也知道要是赵国真的噶了,我楚国也不远了,于是答应联合,发兵救赵。面对赵楚联军,秦军一个没反应过来,这两小子竟然联手了,于是秦军小败,赵国也在邯郸保卫战取得全胜。事实证明,赵楚联合,是可以与秦国杠一杠的。
但是局部胜利,改变不了大势了,赵国明白得太晚了,邯郸保卫战虽胜,但赵与楚都已是疲惫之师,国家伤痕累累,国本摇摇欲坠,经不起秦国之后的屡屡进犯,最终,赵于前225年亡国,楚于前223年亡国。
纵观整个秦灭赵楚,动摇楚国的国运之战为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的秦楚鄢郢之战,瓦解赵国国本的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的秦赵长平之战。而秦国之所以能无后顾之忧发动这两场大规模歼灭战,终究是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在渑池大酒店喝了一场酒,完结了赵楚联合抗秦的战略联盟,使得秦国有机会对东方两大军事强国进行一一歼灭。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渑池会这场酒局,你还以为就是秦王为了羞辱赵王,蔺相如为赵王挽回颜面,秦国最终无所得的一场哥俩好的酒局么?实为秦昭襄王为了破解赵楚合纵抗秦联盟,最终寻机一一击破的战略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