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跨媒介作家吟光:通过东方幻想出古典、现代与未来之交接探索“分布式叙事”

ACTIVITY REVIEW
作家简介
吟光
青年作家,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上山》《天海小巷》《港漂记忆拼图》及音乐作品。
访谈
ONE
《科技尚品》: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最先认识了哪一位科幻圈的老师,受哪位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的影响最大?

吟光:很小我就读了《三体》非常震撼,后来进入香港的高校攻读汉学方向,在学术论坛中受到科幻熏陶。直到2018年受邀参加中国科幻大会,听到很多前辈发言,给我很大的震动,记得那时候发了条朋友圈说:“科幻界是个神奇的地盘,在这里,每个作者都觉得人类的命运就靠自己撑起——哪怕只有手中一支笔。”虽然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通过接触我发现,纯粹的科幻爱好者他们确实是这么相信的!从那以后我的创作和研究逐渐从古典审美转向未来题材,甚至寻求两者的同脉相合,打造“东方幻想”话语体系。
刚开始,我对“科幻性”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想法,更多是建立在“文学性”基础上延伸,比如关于人性、情感等永恒话题的追问。后来在蓬莱科幻学院担任创始院长期间,我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多次合作,在俞同舟等开发者的影响下,感兴趣的方向从世界观转为了方法论,开始联合研发“分布式叙事”的跨平台、跨学科、跨媒介未来叙事手段:我们不仅要讲“科幻的”故事,还要“科幻地”讲故事。并且进一步,将人工智能、混合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手段融入到文学实践当中,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的叙事进度管理——既用创作探讨这一主题,也用创作实践这一命题,并发起了“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等系列活动。至此,我觉得渐渐找到一条既好玩、又有意义、还有前沿探索性的路。
TWO
《科技尚品》:您作为当代青年科幻小说作家,哪部作品是您最引以为豪的?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吟光:我想分享新书、即将在作家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从香港的文化想象和港漂记忆出发,借都市景状,结合抒情传统的昆曲美学+科幻设定,道出古典、现代与未来之交接。全书采用了较为独特的叙事手法,比如本次在杂志连载的《造心记》《挖心术》两篇,就是其中的部分章节——既可独立成章,又可拼合整体;既从单独角色的视角展现POV写法(视点人物角度),又有点评/下判词式的人物将全景串联起来。这也是我对未来叙事的初步探索之一。与此同时,我参与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数字娱乐与衍生应用”的实验课程,由蓝星球科幻电影周支持,以科幻为方法论,从小说出发构建多元叙事,历经对原著的精读与解构,融合新生代青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师生共创,建构跨媒介衍生剧场《未境之像》。本次采访的部分配图即来源于此,包括充满了设计巧思的小说叙事架构图,还有代表了未来香港构想的交互式影片《浮脉》截图。
还有极为特殊的一次尝试是,我邀请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施夏明,他也是新近“梅花奖”的得主,与作曲家周天歌一起,共同打造声音景观(soundscape)《荒·生》,可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播放陪伴,走向机械生命、自然山水与游吟诗人交融的后人类世。而且我们还为此在设计舞台表演形式,期待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科幻音乐”体验。
THREE
《科技尚品》:您日常会为科幻创作做哪些积累?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吟光:在我看来,科普影片制作有两个关键点:

1:设定,以前我会通过想象力发散和学术调研,现在会与设计师、建筑师等跨领域同行合作,AI也是我的最新合作伙伴。2:人物和情节,这是故事的源动力,会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而来,比如东方幻想音乐小说《天海小卷》,很多原型来自于身边的朋友,或者二次元人物。
可以体现共同创作的最近一次有趣经历是,受到《上海百货》邀稿,我与VAVE Studio的胡海杰等设计师一起,头脑风暴出了用“时空拓扑”进行街道改造的科幻设定,他们做出方案设计,我负责撰写科幻小说《扭弄堂》。这样的跨界合作既有碰撞,需要对彼此学科进行解释交流,更会诞生很多新的灵感和推动力,我甚至觉得是将科幻落入现实的路径之一。
ROUR
《科技尚品》:可以谈谈您目前的创作计划吗?

吟光:在未来,我将围绕“未来城市的审美乌托邦和生态乌托邦”主题,采用分布式叙事的方法,在不同机构的支持下,发起共创项目,与更多的科幻作家、艺术家、导演、音乐人等一起,通过小说创作、新媒体艺术、音乐、电影等开发,共同探索混合共生、万物互联的可能性——这既是融合所有以后达到的效果,也需要有逻辑和肌理的排列。这种分布式的方式,在多个切面中上演科幻叙事,同时训练人工智能进行共建,让现实嵌套虚拟,虚拟映射现实,从而探索科幻落地的新可能,比如将科幻小说融入商业品牌的各个方面。
FIVE
《科技尚品》:您怎样看待现在中国科幻的现状?对此有什么希望和期待呢?

吟光:前段时间北京举办中国科幻大会,我在外文书店做了一场用英文向外国观众介绍中国科幻的讲座,意外的得知,前来的大部分听众都读过中国科幻作品尤其是《三体》,而且北京还有一个科幻的外国爱好者读者群。这让我感到,中国科幻正在蓬勃发展当中,而且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到来,我十分期望,我们中国科幻能够拥有自己独特核心的风格、角度与世界观,与各行业互动交融,走向和触及更多的人群。
曾经在历史上,人文学科对于社会现实的参与度和改造程度是很高的。我们都记得五四运动的《新青年》,那么如今21世纪的“新青年”在哪里?未来不必预测,但可创造,如果有期许有忧虑,我感到应该参与到行业中当中,共建未来。因为回到初衷,科幻不只是小圈子里的同好分享,在我心中,科幻从业者怀着全人类乃至宇宙行星的宏伟理想,值得从书纸落入现实,一起去实现它。这也是我认为在《科技尚品》上进行连载科幻小说的意义之一吧。
撰文:刘喜文
转载自:《科技尚品》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