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孔子最得力的弟子
作者:朱双顶
孔子门下号称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十哲。司马迁说,孔子的学生中接受教育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一些不同寻常的人,有长于政治的,有能言善辩的,有擅文博学的。那么谁才是孔子最为得力的弟子呢?综合《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章里所记载的史料看,或许首推子贡最为合适。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孔子评他是“祭祀时盛放谷物的器皿”样人物,这应是说他是一个重要时刻不可或缺的人物吧。司马迁评他是个能言善辩之人,有着“不安天命,好营商,以为利,预测行情,所料必中”之能。那为什么说子贡是孔子最为得力的弟子呢?子贡对于孔子可以说,不但真正做到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至上境界,更是以自身才干让孔子扬名于世的最初致力贡献者。这有以下佐证:
他终身追随孔子而志不移,是孔门中十哲之一,最为尊师者。他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困时,连吃的都没有,而老师却仍旧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他是不满的。孔子就借《诗经•何草不黄》中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之句问他:“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可是却整天在愿野也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呢?”他似乎寻找不了答案,只好说道:“这是由于先生您的理想太高尚伟大了,因此天下才无法容纳您。先生难道就不能把标准降低点吗?”
孔子的话让他震撼不已:“最好的农民能保证把地种好,但不能保证就一定能获得丰收;最好的工匠能保证把东西做成巧夺天工,但不能保证买东西的人一定满意;一个君子能够尽力使自己的理想趋于完善崇高,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让世人接受。现在的你啊,不是千方百计地去修养自己,而是只想着去取得世人的接纳,你的志向可不够远大啊!”
他大为受教益,更是坚定了追随老师的志向,并总是在关键之时为老师排忧解难。在被困遭难之际,是他挺身而出,冒险前去楚国报告情况,请楚昭王派兵来迎接老师一行,才得以摆脱这一困境。尤为令人动容的是,在孔子去世后,子贡竟然“庐于冢上凡六年”守墓,是孔门弟子中的唯一一人,被明嘉靖年间建为“子贡庐墓处”,令人瞻仰至今而不衰。
他不负孔子的教诲,是孔门精通六艺七十七人中之一,游说著称于世。对子贡游说的能耐,司马迁说他是一次出使,就使各国原有的格局相继被打破,十年之中,五个国家各自都发生了变化,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在《史记》之中,子贡是司马迁用笔记载孔门弟子最多一人,对他出使各国情况给予了较为详实记载,可见对他重视与肯定的程度。
春秋末期时的齐国,权臣田常叛乱,企图谋篡,可又害怕掌有实权的高国鲍晏四大家族,因而想调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知道后,认为母邦之国必须得救,就问众弟子谁愿意去?一连几个弟子都说愿往,可孔子都没同意,最后子贡挺身而出时,孔子欣然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果然,子贡不负老师的厚望,是一路出使,一路扬名天下。
他首站直接来到齐国,语出惊人,让田常气得脸都变了色。他对田常说:“您怎么能够攻打鲁国呢?这是一个大错特错。它的城墙又薄又矮,它的护城河又窄又浅,它的国君既愚昧又不仁,它的大臣既虚伪又无能,它的国民又都讨厌战争之事。但这样的国家您是不能与它交战的。要打您只能去攻打吴国,因为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阔又深,兵器精良,人才济济,贤人守卫,这样的国家您最应去打。”田常心想你这不是在羞辱我吗?就气愤地质问子贡:“你用这些话来教导我,这是什么意思呢?”只听子贡不紧不慢地说道:“忧在内的攻强,忧在外的攻弱。您三次封爵都没有成功,是因为大臣之中有人阻挡的原因,您现如今的忧患是在国内。如果您想用打败弱小的鲁国来扩张齐国的国土,成就您的事业,这是南辕北辙。战胜了,齐君会更加骄傲而无所顾忌,大臣们会更加尊宠而放肆骄纵,但您却因毫无功劳而处境危险。所以说不如打强大的吴国好,即使不能取胜,却能让人民死于国外,朝廷空虚,这样您就能上无强大的群臣相对抗,下无人民的责备,架空君主而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这一子就让田常转怒为喜而同意了他的主张。
为了让齐国有攻打吴国的借口,不让齐君有怀疑田常不打鲁国之为,子贡第二站来到了吴国展开游说,劝吴王去攻打齐国。他对吴王说:“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互相抗衡的双方总是在寻求一点点的增强力量而使重心渐渐转移。现在强大的齐国正想悄悄兼并弱小的鲁国来与吴国争强,我暗地里为大王感到不安。况且,援助鲁国,可以扬名于天下;攻打齐国,可以获得安抚堵侯、惩罚暴虐、镇服强国的很多好处。”吴王说:“你这主意不错,可越国对我常存报仇之心,等我剪除越国之后再按你说的去做吧。”子贡说:“这好办,如果大王真的对越国有所顾忌,就请允许我去见越王,让他出兵相随,名义上是使诸侯跟随讨伐齐国,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实力空虚。”吴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派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一来到越国就煞有其事地对越王说:“我刚从吴国劝说吴王救鲁伐齐而来,可吴王说要等他攻下越国再说。要是这样,越国就一定会被攻破的。现在吴国是国君残暴,群臣内讧,伍子胥被处死,伯嚭专权,士兵疲惫,百姓怨恨,国家出现行灭亡的征兆。您一直卧薪尝胆想报仇,如今若能投其所好,发兵相助,吴王就一定会去伐齐了。他打不赢是您的福份;要是赢了,他定会再去攻打晋国,我去说服晋国和齐国共同攻打吴国。这样,他的精锐部队在齐地被消耗尽,大部分兵力又为晋国所困,您这时趁机攻打他,那么吴国的灭亡就是必然的了。”越王一听十分高兴,就答应了子贡。
子贡最后来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虑不先定不可以应猝,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如今齐吴两国即将开战,要是吴国胜了,必定会把他的军队开赴晋国。”晋君一听就慌了,寻问他有什么好的办法。子贡说:“您要早做准备,厉兵秣马,等着吴国来。”晋君也答应了子贡。
后来发生的一切,果如子贡所策划的那样:吴王率军与齐人在艾陵开战,大败齐军却不班师,又将军队开赴晋国。吴晋两国在黄池展开大战,吴军被事先备战的晋军打得大败。越国趁机攻打吴国,最终将吴国灭掉,一雪前耻,三年后称霸东方。
子贡以孔子高徒之名,一次出使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改变春秋末期五国之历史,是师出有名而扬世,说他为老师扬名贡献最大也不为过。
他扬孔子名于世,是孔门中最善经商者,财富“最为饶益”。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意思是说,孔子为什么能够名扬天下呢,这完全是子贡给他活动的结果。这应该是可信的。司马迁作《史记》时已是完成于汉武帝时代,至少从他手头上掌握的史料上看,在汉武帝之前是无人超过子贡为孔子扬名的。事实上,孔子在活着之时,仕途并不得意,五十六岁时才官至大司寇代理宰相,但仅任三个月就被迫辞去。他周游列国前后十四年,因所推行的“仁政”不被当时的诸侯所接受而处处碰壁,被人称之为如同“丧家之犬”。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后,就安心教育和一心一意整理传授中国古文化了。司马迁在《孔子世家》篇中就记载了孔子说:“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意思是说,不行呀,不行呀!君子可不能死了之后名不传于后世呀,我的理想肯定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扬名世呢?所以孔子从这时起,才作起《春秋》来。可见孔子活着的时候,名气虽有一些,也仅是在授徒教学著书立说上,但并未得到充分肯定而传扬。
司马迁说子贡传扬孔子贡献最大,并非是空穴来风。他在《货殖列传》篇中就说孔子的扬名,是得益于子贡的“得势而益彰者”,是属于那种“势力越大而名声越响”。因为子贡跟着孔子学成之后,回来在卫国做官,他屯积货物,在曹国、鲁国之间做买卖,在孔门弟子中最富有。因此,他总是高车大马前呼后拥地出入于各国诸侯的门庭,每到一处,那些诸侯都把他奉为上宾。在《仲尼弟子列传》篇中,说子贡官做到鲁国、卫国的宰相,喜好经营商业,根据时机转手货物,家财富有,累达千金,喜欢表彰他人的美德。他对自己的恩师孔子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论语》中子贡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所以,他宣扬老师的美名圣德,就成了他的一生之为。
子贡,追随孔子不离不弃周游列国十多年,解困厄于关键时;一次出使就改变五国之状,不负老师厚望而扬名于世;六年为师守墓而为弟子中唯一,尊师无人过其右;谋于经商积财出入诸侯之门,为老师美名是“布扬天下”。有此四者,还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为过吗?说子贡为孔子最为得力的弟子不也是恰当的吗!
2023.5.7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