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村里成立了彰武县倒廷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6户村民入社,实现了从种植、管理、技术、服务、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并形成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2019年底,全村76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脱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如今,两家镇的设施农业发展已经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燎原之势”,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两家子镇科学定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将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面向未来,两家子镇结合全县的发展目标与思路,把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抓手,以“打造沈阳都市圈菜篮子”的目标为主线,提出了“漠上草原·甜蜜两家”的乡村旅游主题品牌,结出了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硕果,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设施农业强镇。明天的两家子镇,呈现给世人的必定是一幅愈加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三、养息牧河彰武台边门的绿色发展
短暂午休后,我们前往东六家子镇政府,在此偏爱绿色的我换装成绿色长裙,在镇政府的于东书记陪同下,到达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彰武台边门遗址,找到了彰武台边门“清柳条边”碑,还有与新民的界桩,沿着玉米田间隙步行300多米来到到养息牧河河边,河水哗啦啦的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往昔今昔。彰武台边门位于养息牧河畔,养息牧河古代称为彰武台河,主要支流今二道河,发源于彰武县章古台镇,故名彰武台河。“彰武”地名,就来源于清代柳条边彰武台边门。“彰武台”,即章古台,蒙古语,意思是“有苍耳的地方”。
东六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东南部,直线距离彰武县县城17.5公里。东临法库县,南隔柳条边为新民市,西靠西六家子镇,北邻二道河子乡和苇子沟镇。辖东六家子、陈坨子等9个行政村。
东六家子镇境内官山风景优美,春可观杏花,秋可赏枫叶。还有养息牧河、卧牛河等水利资源和奉献渠等设施。镇内交通便利,公路和水泥路互相交叉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村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推进下甸子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陈坨子村蔬菜大棚项目、卧牛山村牛舍扩建项目建设,养殖畜牧业稳定发展。
同时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彰武治沙精神,全面压实林河长制职责,各级河长累计巡河3000余公里,清淤干支渠和排水沟44230米;加强林长“网格化”责任落实,完成春季造林3348.55亩,成活率超过99%以上,完成秋季造林466亩,村屯绿化完成295亩。
彰武台边门旁的陈坨子村位于东六家子镇西南7.5公里,养息牧河东岸。南与新民市于家镇接壤,西邻西六家子镇。下辖张家街、养息牧门、六大门、陈坨子4个自然屯。地势平坦低洼,土壤肥沃。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主产玉米、花生、蔬菜。
东六家子镇主动融入全县“一核两轴三带四中心镇”的新发展空间布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镇域经济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镇政府持续开展“三北五期、退化防护林修复”重点工程,主动嵌入全县“一点两线一面”生态治理格局,结合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推动村屯绿化工程,全镇森林面积明显增加,确保了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清四乱”工作,同步统筹推动垃圾分类清理、秸秆禁烧等工作,巩固“六边三堆”整治成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坚持特色绿色发展之路。
东六家子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大力弘扬彰武治沙精神,聚焦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锐意进取,在改革创新中应对挑战,在真抓实干中攻坚克难,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四、柳条边的历史烟云
柳条边的由来是因为清朝为了保护“龙兴重地”,在今辽宁和吉林西南修筑了柳条边墙。柳条边墙始筑于顺治初年,至康熙中期完成。它是清朝设置的一条标示禁区界线的柳条墙。
据《奉天通志》记载:“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震慑”。《柳边纪略》一书记载:“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其修筑方法是:“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各株间再以绳连结横条柳枝。土堤外侧挖掘深八尺、宽五尺、口宽八尺的边壕,以禁行人越渡。”以边为界,故至今尚有“边里”、“边外”之称。清柳条边墙分作“新边”和“老边”。新边,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为了和内蒙古科尔沁诸部牧区划分界线,在今吉林省境内修筑了一段柳条篱笆,因其修筑时间晚于盛京边墙,所以称作新边。老边,也称“盛京边墙”。因辽河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自凤凰城(今辽宁凤城)东南海滨,向东北行经兴京(今辽宁新宾),折转西北至开原威远堡 (今开原县城东北)。西段的修筑,始于顺治五年(1648年),划分盛京与喀尔喀蒙古牧区的游牧疆界,大体沿袭明代辽西长城(边墙)的走向。自威远堡向西南穿过辽河东岸明代辽东长城,跨越辽河,经今辽宁省法库、彰武、新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与黑山县交界的白厂门,同明代辽西长城相接,沿明辽西长城内侧向西南至山海关北,接明蓟镇长城。从顺治八年到十一年(1651—1654年)陆续设置柳条边之各边门。柳条边老边全长近 1000公里,至顺治末年全部完成。
清柳条边老边在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境内自西山、后窑、清河门老镇、朱家屯东折,再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伊马图、卧凤沟、新民、国华、富荣镇、苍土、十家子、泡子等乡镇南缘,从兴隆山村折向东北,进入彰武县和新民市界之间,沿彰武县两家子、西六家子、东六家子等乡镇南缘,进入法库县叶茂台,伸向东北。在阜新境内全长157.5公里,遗迹依稀可辨。清柳条边在阜新地区留下了清河门、白厂门和彰武台门三道边门,清河门区和彰武县即由此得名。
彰武东六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东南部,东邻法库县叶茂台乡,南隔柳条边为新民市于家乡,京沈公路(北线)穿镇而过。清初这一带为养息牧场右翼牧群范围,因有六户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以地处养息牧河东岸,故名东六家子。乡级公路东六家子镇和新民市于家乡交界处,一条弯弯的河套静静地穿过公路,这就是养息牧河,河上的小桥叫彰武台门桥。这养息牧河是辽河右翼支流,和清代养息牧河(今柳河)本是同一条河,清代光绪初年养息牧河改道,在彰武镇北杨家附近形成一条新河道,称新开河,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始通称柳河。柳河故道上游淤塞,下游仍在,就是这条养息牧河。
过河西行不远,有个村子,几十户人家。这个村子叫侯家围子,属新民市于家乡,村北就是清柳条边墙。村北二里来地,田野上有一条长约几十米的壕沟,壕沟东百米外有一道不到半里长东西走向的土堤,堤上长着一行古老的弯弯曲曲的柳树,枝干遒劲,绿叶疏朗,远远望去,好像一排在田野里扭着秧歌的老人。土堤北不远就是养息牧河,河床宽阔,流水却不宽,浑浊的河水缓缓地从西北流向东南,河对面绿雾蒙蒙的柳林后隐隐约约地露出几户农舍。这壕沟就是残存的柳条边断壕,土堤就是柳条边墙,多年前栽植的柳树已成行,边墙北为彰武县,即清代的养息牧场;边墙南为新民市,而彰武台边门就在这养息牧河那边,地处彰武境内,解放前由于养息牧河发大水,已经被冲毁淹没了。河东柳林后的村子就是养息牧门屯,是彰武县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的一个自然屯,老百姓都叫它“门脸屯”。
据《彰武县志》记载:清柳条边在彰武县境南端,西南东北走向,经赵祥岗子、马德窝堡、左家、甘九窝铺、养息牧门等村落,计长45.5公里。彰武台边门西至白土厂边门81公里,因边门外有杨柽木牧场(即养息牧场、苏鲁克牧场),因此也叫杨柽木门、养息牧门。当时是盛京通往热河都统府(民国改为热河特别区、热河省,省会承德,阜新县隶属于热河)的大道。边门旧址在今养息牧门屯和彰武台门村(今属新民市于家乡)两村中间,距今县城25公里。当时是内通盛京外通蒙古的重要边门。彰武台边门属广宁城守尉。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笔帖式一员。康熙十八年(1679年)防御移驻。边门除满洲防御一员、笔帖式一员外,另有领催一员,满汉八旗兵丁39名。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除原有铁甲16副外,又添鸟枪10杆。
彰武台边门从清初设置到清末裁撤,延续了260余年。据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有“俄兵闯入门衙,将公署档案及军器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时“有边门洞一座,图记档房三间、配房三间、堆房三间。只是因年久失修,间有渗漏,门洞及堆房瓦片脱落,墙垣已坍颓”。是时,署彰武台边门防御事务广宁正白旗骁骑校连兴曾向省公署呈报:“拟在沿边一带铺商筹款修葺边门。”后未准。1923年初,奉天省公署训令:“凡旧设立协领、佐领、章京等旗缺,一律裁撤。”当时,彰武县公署曾派人去该地实查,边门防御衙门已不存在,仅剩破草房三间,坍塌不堪。据称早于1912年即已裁撤。
边门外,除衙署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据当地居民口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大街长约四五里,两侧皆有店铺及住户,大约有900来户,人口3000多人,皆为满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养息牧河涨水,门街被冲毁,住户四处逃散,遂有今之彰武台门、养息牧门、侯家围子、四大门、五大门、六大门、双坨子等村屯,其居民多数为原彰武台门街的老住户。
位于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甘九窝铺村南的清柳条边壕遗址。这一段边壕笔直,东西走向,土堤上柳林漠漠,土堤外田地平坦,然而由于解放后兴修水利,将边壕扩展为水渠,已不再是本来面目。两家子镇左家一带柳条边遗址保存较好。可喜的是,养息牧河畔的清柳条边墙和甘九窝铺村附近的清柳条边壕遗址,已于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柳条边不似前代的长城,没有军事意义,实质只是一条标示禁区的界线,边门只是稽查收税的封建关卡和交通孔道,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不是柳条边能够完全阻隔的。蒙古族人民需要关内的粮食、铁器及其他日用品,汉族人民也需要蒙古地区的马匹、皮毛等。加之清军入关后,在华北大量圈占土地,产生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民”,而地旷人稀的东北和蒙古草原就成为这些流民心目中的理想家园。特别是当关内发生战乱和饥荒时,往往出现大批汉民逃到关外谋生,有的从南向北,越过长城独石口、喜峰口、张家口、山海关闯关东;有的从东向西,越过盛京柳条边墙,进入原哲里木盟所属的辽河流域从事农耕。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废弛。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养息牧场试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一时间边里垦民便越过柳条边大量涌入,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很快成为人口密集的农耕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在养息牧场设县,因地近彰武台边门,故名彰武县。
甘九窝铺村南的清柳条边遗址地处彰武与新民交界,国道丹霍公路(304国道,丹东至霍林河,)跨过边壕横穿两地,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如今已有两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穿过彰武境内的清柳条边墙,县乡村级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彰武县乃至阜新市已经融入沈阳经济圈。长城和柳条边,大漠与雄关,旌旗与号角,战火和烽烟,这一切都已然远去,成为永久的历史烟云。
五、苇子沟镇土城子:探访横州城的古今
随后我们一行人在苇子沟镇罗丽娜书记陪同下来到镇所辖土城子村去探访横州城遗址。沿着田间土路,行至横州城遗址的城墙下,又顺着斜坡登上了城墙,视野豁然开朗,孙建国副县长说,“站在这城墙的高处,放眼望去,长方形的古城轮廓是不是显现出来了。”我顺着他指的方位看去,的确如此,长方形的古城轮廓非常清晰。
罗丽娜书记介绍说,“土城子村因村内存有辽代古城横州遗址而得名。”公元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又改称契丹,1066年复号大辽。后人习惯上把契丹王朝统称为辽。特别重要的是,辽代于其统辖范围内,涌现出大量的城镇,并在此基础上普遍设立各级行政建制,从而使国本巩固,经济、文化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和进步。史料记载,辽代准许建筑有城墙的头下军州共16座,而在阜新地区就有9座。位于彰武县苇子沟镇土城子村境内的横州就是其中之一。
辽代古城横州遗址被八山环绕,西北二华里是石头窖山,城北是代岭山,东北三华里是红石砬山,东南二华里是关山,南三华里是莲花山和一颗树山,西二华里是炮台山和西山。城为土夯,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20米,城址方向为北偏东20度。城址用土夯筑,夯土层从城墙断面看非常清晰,夯层厚10-15厘米。城墙现存高2-3米,塌宽15米。城址四角各置一角台,西北角台存高7米、台面存宽10米,东北角台存高4米。城墙外侧每边各设马面二个,西北角台至西墙北数第一个马面92米。北墙保存较好,非常清晰,坍宽15米,存高三米,北墙经实测东北角台至东数第一个马面100米马面至瓮城84米,瓮城长16米,瓮城至东数第二个马面50米。东西南北四城墙中部均置设一门。北墙中间瓮城保存较好,瓮城长16米,坍宽25米,瓮城出北墙6米。现城址东南角被季节沟冲毁60米。
城内遗物很多,地面散布大量的陶、瓷、瓦片。采集的遗物有乳白釉瓷碗底、口沿、白釉黑花瓷片、布纹板瓦、灰陶饰件等。在村民家中征集一件黑釉瓷坛、一件黑釉瓮,均出土于城址内。1995年村民在北墙外30米处打石头,发现一金代货币窖藏,重10市斤,最晚货币年号是“正隆元宝”。此城址金代也当沿用过。
另据村民反映,1958年深翻土地时,在城址内发现有完整的石虎、石狮子,均被打碎,还出土有铜佛、大瓮、带字的大青砖等,土城子村因此得名。
土城子村建村于1949年,是苇子沟镇建制最早的村,位于苇子沟镇西北部,东接腰岭岗子村,南与三道沟村相连,西邻浩力保村,北靠白音花村,距101国道10公里。距彰阜高速彰武出口和长深高速包家屯出口距离分别为25公里和15公里。土城子村下辖3个自然屯,居民以汉族、蒙古族为主,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1%,还有满族、锡伯族等多民族在此聚居。
土城子村三面环山,村内地势平坦,彰太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是苇子沟镇内第一个自发形成农贸集市的行政村,2019年土城子村建立了综合农贸市场。村道两侧商铺林立,村内现有社区农资、商饮服务网点11处,在村内本街与大、小南窝堡之间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在村北有一处天然泉眼,春夏季节河道两边绿树成荫,景色十分迷人。土城子村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珍珠岩矿、氟石矿、矿泉水等。
村子山青水秀,自然风光优美,村内山峦叠布,知名的有五棵树山和一棵树山,最高峰一棵树山海拔248米,山中珍稀树种繁多,景色怡人。五棵树山,由于山上有五棵百年老树而得名。其经济发展条件也好,水、电、路三通,拥有6公里旅游路。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可发展多种经济林果,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土城子村蒙古族人口众多,民风民俗醇厚,羊汤、蒙古族馅饼等美食闻名遐迩。同时,花生制品、爆裂玉米、矿泉水、特色养殖(香猪、野鸡)等旅游产品也异彩纷呈。
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经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严格评选,土城子村被确定为彰武县唯一的旅游扶贫试点村。罗丽娜书记说,苇子沟镇紧紧围绕“乡村旅游抓产业,产业发展带民富”的原则,按照“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农庄”的发展模式,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面貌改变、提高村民素质相结合,建设果园式农家民居,打造具有温带山区特色,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果园景色秀丽,可以欣赏古城风光,可以采摘新鲜水果,可以饮用天然泉水,可以鸟瞰村内全景的田园村庄。树立土城子“农、林、山、泉”乡村旅游品牌,示范带动全镇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大力发展以寒富苹果种植为主的水果种植业,扶持生态家禽特色养殖为主的养殖业,提高了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土城子村现种植寒富苹果3300亩,大果榛子300亩,现有规模养殖户30户。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种植爆裂玉米1000亩。同时,依托自然优势,建设了以采摘、农家菜、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山庄,另有10余个农家乐餐厅正在筹备,成功举办了2015年彰武县金秋采摘节。在古城东新建蔬菜大棚200亩,增加采摘项目。农贸特色市场正在制作推进中。同时,一批旅游基础设施、竞技游乐设施、休闲农庄、农事企业等项目经过包装,正在进行招商引资。
土城子村文化底蕴丰厚,村中文化氛围浓重,村委会建有8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室及图书室,藏书达4000多册。村民自发组织形成民间艺术团体,有王家乐队、马家小剧团。
土城子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土城子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拟流转古城内土地200亩进行招商引资。在古城墙外围修建保护性仿古辽代古城橫州。在古城内建设一系列仿古建筑,体现辽代风情。充分利用土城子村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建设旅游娱乐设施及人文景观如敖包。
以土城子辽代横州古城遗址为核心,整合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打造具有历史悠久、文化特点鲜明、记得住乡愁的小康型旅游历史文化名村。完成三个特色村寨、辽代古城遗址及博物馆、古韵生态庄园、横州古道山地自行车等项目的开发,通过旅游营业快速回笼部分资金。规划横州古道山地自行车、农耕文化体验及古韵生态农庄开始营业,将农业体验、露营体验、冷棚、暖棚绿色观光园、采摘园等项目主体正式运营开放。通过旅游发展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5%。“未来乡村什么样?可以是千般姿态,万种精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仿佛看到,苇子沟镇土城子利用综合优势,以更开放的胸怀汇聚各种资源,吸引省内外投资团队,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绿色旅游历史文化名村。
我们在土城子村横州城的城墙上,远眺一览无垠的田园风光,耳听鸟叫蝉鸣的婉转合声,嗅着缤纷花香,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古风新村感受。
《彰武台边门与横州古城考察纪行》是我此次彰武调研所得之一。我们知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乡村振兴发展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无论开展何种工作,都要建立在对客观实际情况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一次次调研中,一场场对话里,视野逐步开阔、思考日益深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此后,我将继续在行走的足迹里,展现调研的力量,增强文字的魅力与厚度,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前行鼓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