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九十五)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天高云淡夕美绝,
九野莺鹊逐晚歌,
清风窗兰夜花醉,
几思闲言对月说。

通过前文儒道鼻祖的对话可以看出,老子宇宙哲学观与孔子人伦思想差距之大。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认识宇宙本体属于“知性,”,“知性”的概念范畴总是非此即彼的,只能应用于多样性的事物,若用它们去规定超经验的最高统一体──世界整体,则必然出现“二律背反”。
黑格尔是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的哲学家。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初期辩证法高级形态的最大代表。“对立统一”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另一方面,黑格尔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单纯物质性的东西不可能有普遍性、统一性,因而也没有真实的存在。脱离精神无真实性和脱离统一无真实性,这两条原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学说,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而科学所揭示的往往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等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义,如果说哲学是普遍的,那么科学就是具体的。
任何学说几乎都是同根枝繁。哲学对科学进行概纳和升华,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科学对哲学进行细化和分类,从个别领域去体现哲学的一般规律。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宗教则将哲学研究的宇宙本体,自然现象象和一般规律进一步上升为一种对规律性东西的精神信仰,以体现对天地的敬畏和崇拜,然后由外向内,由宇宙的广度转化为灵魂的深度。
万物有异,一母所出。从这个角度分析东方文化,由中国易经文化孕育出的东方思想,从广义上讲即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又不像科学,但《易经》本身,即有宗教的高度,而且有哲学的辩证,还有科学的运用,可以说易经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易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易经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易经》被诸子百家共推为百经之源的主要原因。
其实,宇宙的问题就是“大与小“的问题。古军事家《鬼谷子》曰:“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从点到面,从面到点。小与大,这就比如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个体灵魂在佛教叫“识”,宇宙灵魂在佛教称为“心”,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与识本是“一物两表”,即一个事物的两种表达方式。心与识,本是一“物”,人迷惑时心就变识,人觉悟时,识就是心!从这个意义讲,我就是宇宙,宇宙也是我,我是上帝,上帝也是我,佛是众生,众生也是佛,因为我的灵魂与宇宙灵魂是同一个灵魂,天人合一,色空合一,有无合一,大我小我合一,私与公合一。
《道德经》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大意是,圣人先人后己,反而得到大众的推崇和拥戴,圣人置己于外,反而保存了自己,圣人以其无小我之私,成就了自己的大我之私。这里,小私就是独立的个体,大私就是无垠广茅的宇宙大我。
人皆有私,天下之私,分为小我之私与大我之私,这是两种境界决定的。小我即个体的我,大我即“天人合一”的我。小我之人以欲望为行事动力,以自我意识为心。大我之人以天下为己任,以道法自然为准则,以本性为心。如此,就出现佛教所谓的“此岸与彼岸”两种境界,此岸者,迷惑也,彼岸者,智慧也。世界哲学、宗教、科学就这样即统一又矛盾地走到一起。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